来华国际医学生语言文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①

2022-03-24 01:16张均智
华夏医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医学生思政

代 晶,张均智,覃 涛

(桂林医学院,广西 桂林 541199)

1 来华国际医学生语言文化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受教育、文化、宗教等方面差异的影响,多数来华国际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文化休克”,直接影响着学生在中国的学习与生活[1]。国际医学生有其专业的特殊性,许多学生对肩负的责任与使命认识模糊,导致自我约束力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在医院见习、实习过程中,不了解医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与带教老师、医生、病患沟通存在诸多问题。

当前,许多医学院校对来华国际医学生的思想教育不够重视,普遍受“医学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影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有关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较少,在专业课及语言文化课程中也缺少职业道德教育。多数教师因为语言沟通障碍,特别是缺乏对国际学生文化背景的了解,容易忽视国际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以及生源国文化、制度、法规的异质性,没有充分考虑跨文化在国际医学生医德教育中的应用与影响,课程思政容易形式化,缺少针对性[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3]。语言文化课程作为来华国际医学生的必修课程贯穿教学全过程,应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阵地,除了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更好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外,还应思考如何针对国际医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语言文化教学中融入思想道德及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2 语言文化教学课程思政目标

教育部2018年印发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从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学科专业水平、语言能力四个方面对留学生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规范。结合教育部2007年印发的《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关于医学本科毕业留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思想道德及能力,国际医学生语言文化教学课程思政目标也应以该规范和规定为指导,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目标设置。

2.1 对中国的认识与理解

来华国际医学生要“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4]。

2.2 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

“具备包容、认知和适应文化多样性的意识、知识、态度和技能,能够在不同民族、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团结中发挥作用。”国际医学生应当了解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在医学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在国际环境中运用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初步具备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

2.3 专业素养与个人能力的培养

对医学生肩负的使命与责任有清晰的认识,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树立愿为卫生事业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身的理想;尊重患者,善于沟通;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5];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理论联系实际,具备辩证思维,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2.4 语言知识与技能

“掌握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交际等内容的的语言知识,具备听、说、读、写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以及一定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能使用中文顺利完成医学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任务,并具备使用中文从事医学专业相关工作的能力[4]。

3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理念及思路

3.1 设计理念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针对国际医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语言文化教学的课程思政应结合语言知识点,挖掘思政元素,特别是有关医生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内容,将其融入到语言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中。课程思政融入的方式应是“润物细无声”式,以共同价值为基础,引导学生理解、包容文化的差异性,重点进行医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教育。

3.2 设计思路

国际医学生语言文化课程思政教学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个教育根本问题展开。首先,我们要培养的是知华、友华、爱华,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国际友人,同时也是具备医生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国际医学人才。其次,课程思政内容应融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最后,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国际医学生,我们要培养的是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贡献的医学人才,为世界培养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建设者。

教学方法以对分课堂、任务型教学为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思政元素有更深的理解。在实施过程中,从思政元素的选取、课堂教学实施、教学评价、预期教学效果四个方面展开。

3.2.1 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内容主要从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四个方面切入,特别是符合医学生特点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内容。在规定中,提到国际医学生应“了解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传统中医文化不仅蕴含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精华,也蕴涵了医生职业道德、价值观等教育资源,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可以着重从中医传统伦理道德中,提取中华民族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发展过程中的道德问题的案例[6],凝聚具有医生职业教育意义的中国故事,内容选择应坚持引导性、启发性、生动性和真实性的原则[7]。

结合汉语水平考试(HSK)话题大纲进行嵌入式分类梳理,同时结合学生汉语水平,对故事适当加以英语介绍,也可配合网络视频资源等讲解学习。同时注重结合时事热点,如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出医生的感人故事,对医学生会有更多的启发与思考。整个过程遵循由易到难、从浅入深的教学原则。

语言技能培养方面,挖掘有中国文化特色,特别是与医学相关的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字、词、成语故事等,如中医中的“阴阳”“五行”“以和为贵”“悬壶济世”“杏林佳话”等故事,将这些内容适当地融入到语言技能的训练中[8]。以《HSK5标准教程》第19课为例,见图1。

图1 课程思政元素切入

3.2.2 课堂教学实施 语言文化课程思政教学环节遵循“三个一”原则,即确定一个主题,选取一个思政内容切入点,完成一个任务。具体步骤见图2。

图2 语言文化课程思政环节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分别从基础汉语课程、中国概况中选取不同汉语水平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见表1。

表1 语言文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3.2.3 教学评价 课程思政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因此该环节对学生的评价应包含语言知识技能的掌握与品德修养的提高两方面,特别是语言知识在思政内容中的运用。评价标准应灵活,评价方式多样化。课堂上可通过课堂展示检验学生的理解情况,也可灵活运用SPOC、雨课堂、钉钉等形式辅助完成。课下可布置形式多样的作业,如拍摄生活中有正能量视频、分享文化体验活动感想、医学专业学习过程中的感触等;也可通过参加汉语写作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的参与度与获奖情况进行评价。

教师作为评价主体,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课堂表现、作业等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课下以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通过数据分析进行评价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9]。

3.2.4 预期教学效果 ①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现跨文化适应。通过浅显易懂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时事热点、文化体验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念和学习态度,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更好地融入在中国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国情的了解,建立学生对中国的亲近感,增强学生对中国和学校的感情,间接地实现校园环境的安全稳定,有助于国际学生德育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②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培养国际医学人才。以传统中医伦理精华为主要切入点,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培养其对医学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仁爱救人”的职业道德和“慎疾慎医”的职业规范培养学生为病患服务的意识,救死扶伤的职业责任感。中医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医疗人际关系,能正确处理与病患及家属、同行医生的关系。

4 结语

来华国际医学生的语言文化课程思政应突出医学生的专业特点,以语言文化知识为载体,提炼归纳出适用于国际医学生课程思政要素,形成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案等配套材料[10]。教师在挖掘传统中医伦理精华时,还要充分考虑跨文化背景下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的本土化与国际化融合。同时面对国际学生,要时刻铭记自己的身份,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传播正能量,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学生。将课程思政变成自觉,通过“精准滴灌”[11],使来华国际医学生的课程思政更有针对性,以思政教育促进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出真正具备“慎疾慎医”职业素养和“仁爱救人”职业道德的国际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医学生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