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铭,罗 康
(江油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四川绵阳 621700)
前列腺增生(bengin prostatic hyplasia,BPH)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的前列腺良性病变,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下尿路梗阻加重,储尿期、排尿期、排尿后症状逐渐明显,可导致泌尿系感染、肾功能损害、膀胱结石等并发症[1-2]。随着年龄增加,患者心、脑、肾等合并症发生,会增加膀胱结石的发生风险,进而加剧下尿路梗阻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还增加了手术难度和碎石手术费用。因此,明确膀胱结石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模型,有助于进行有效干预,降低膀胱结石发生率和碎石手术费用[3-4]。本研究以本院100例高龄BP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其膀胱结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对降低膀胱结石发生率的临床价值。
1.1 患者一般资料选取江油市人民医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00例高龄BP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63~79岁,平均(70.14±3.26)岁。纳入标准:①患者均表现为尿频、尿急、尿失禁、夜尿增多等症状,经直肠指诊、腹部平片、B超检查、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检测确诊为BPH者,年龄>60岁;②合并严重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疾病者;③患者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前列腺癌、膀胱痉挛缩、神经原性膀胱、无力性膀胱、尿道狭窄等疾病者;②原发性膀胱结石;③沟通困难或精神障碍;④拒绝或不配合研究者。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观察指标收集两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储尿期症状评分、排尿期症状评分及总分、经直肠前列腺彩超[前列腺总体积(total prostate volume,TPV)、前列腺移行带体积(transitional zone volume,TZV)、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in-travesical prostratic,IPP)]、尿流动力学参数[最大尿流率(maximum flow rate,Qmax)、排尿量(voiding volume,VV)、剩余尿量(postvoid resi-dual,PVR)]、膀胱出口梗阻指数(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I)、前列腺尿道角(prostatic ursthral angle,PUA)及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PSA)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
2.1 高龄BPH患者膀胱结石与非结石组相关因素的比较100例高龄BPH患者中膀胱结石32例,无膀胱结石68例。两组患者年龄、TPV、TZV、IPP、PVR、Qmax、VV、BOOI、PU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MI、储尿期症状评分、排尿期症状评分及IPSS总分、tP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高龄BPH患者膀胱结石与非结石组相关因素的比较
2.2 高龄BPH患者膀胱结石发生的多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6个危险单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PV、TZV、IPP、PUA、Qmax是高龄BPH患者膀胱结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表2)。
表2 高龄前列腺增生患者膀胱结石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2.3 风险模型的建立对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的危险因素中最小β值对应的变量赋分为1,其他变量β值除以最小值后四舍五入取整数,获得整数分值后构建危险评分系统,其中TPV>21.4 cm3、PUA>35°、Qmax>8 mL·s-1为1分,年龄>70岁、TZV>5 cm3、IPP>10 mm为2分。总分0~9分。根据危险评分系统对患者一般资料进行评分,以评分分值将患者列入低危人群(0~3分)43例、中危人群(4~6分)32例、高危人群(7~9分)25例,分析不同评分患者高龄BPH患者膀胱结石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低危人群膀胱结石发生率为16.28%(7/43);中危人群膀胱结石发生率为34.38%(11/32);高危人群膀胱结石发生率为56.00%(14/25)。评分越高,膀胱结石发生率越高,并且评分为0分和1分的患者无膀胱结石发生,评分为7~9分者膀胱结石发生率为100%。
2.4 风险模型的预测价值风险评估模型预测高龄BPH患者发生膀胱结石的ROC曲线,以危险评分总分作为自变量,以膀胱结石存在作为因变量(是=1,否=0)。以特异性为横坐标轴,灵敏度为纵坐标轴,计算ROC曲线面积,来评估膀胱结石发生的准确性。曲线面积越大,预测价值越高。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837(95%CI:0.772~0.934),以8.56分为最佳临界值,此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32%和81.24%,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r=4.3,P=0.468,如图1。
BPH引起的排尿、储尿异常,膀胱梗阻导致患者尿流不畅,小结石和尿盐结晶易沉积于膀胱而形成结石。随着我国老龄化进展,高龄BPH患者逐渐增加[5],BPH患者并发膀胱结石发生率也逐渐升高,而高龄BPH合并膀胱结石不仅对患者生活造成影响,甚至可诱发膀胱癌[6-7]。因此,了解膀胱结石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模型,对于临床及时干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高龄BPH患者膀胱结石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据相关研究表明,膀胱结石的发生与尿路感染、膀胱出口梗阻、膀胱憩室等多种因素相关,也有研究表明,膀胱结石与前列腺结构密切相关[8-9]。因此,本次研究中BPH患者膀胱结石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风险模型的构建可为膀胱结石的防治提供参考。
本研究显示高龄BPH患者发生膀胱结石32例,占比32.00%,无膀胱结石68例,占比68.00%。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PV、TZV、IPP、Qmax、PUA等6个因素是高龄BPH患者发生膀胱结石的相关因素(OR>1,P<0.05)。进一步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PV、TZV、IPP、PUA、Qmax是高龄BPH患者膀胱结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究其原因,年龄较大患者常合并多种脏器疾病,泌尿系统感染症状较普遍,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高龄BPH合并膀胱结石发生率逐年上升,说明年龄与膀胱结石的发生密切相关。BPH发生时,前列腺总体积增大,对前列腺解剖结构产生影响,导致尿流冲击尿道壁,从而产生应激反应,加剧增生,进而增加膀胱结石发生的风险[10-11]。前列腺移行带是BPH多发区域,TZV增大,会导致膀胱出口梗阻,尿路病理改变,进而导致结石发生。因此,TZV>5 cm3可作为膀胱结石发生的影响因素之一[12-13]。IPP过大会导致膀胱解剖结构破坏,导致排尿困难,进而促进膀胱结石的发生。PUA可反映尿道在前列腺部行走的弯曲程度,前列腺叶增大,可导致PUA增大,进而加剧梗阻,从而导致膀胱结石的发生。并且,PUA越大,梗阻程度越严重,PUA>35°时膀胱结石的发生风险会明显增加[14-15]。Qmax可通过尿流量反映排尿情况,进而评估膀胱功能,当≤8 mL·s-1时,说明BPH排尿异常,是间接反映膀胱出口梗阻的指标。
另外,根据以上危险因素建立风险模型,发现低危人群膀胱结石发生率为16.28%(7/43);中危人群膀胱结石发生率为34.38%(11/32);高危人群膀胱结石发生率为56.00%(14/25),评分越高,膀胱结石发生率越高。根据风险模型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高龄BPH患者膀胱结石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7(95%CI:0.772~0.934),以8.56分为最佳临界值,此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高达80%以上,说明本次研究风险模型评分系统对于高龄BPH患者膀胱结石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敏感度和特异度较好,可为临床预防膀胱结石的发生提供可靠参考。经ROC曲线证实其对预测膀胱结石发生的准确性,可指导临床进行有效干预措施,降低膀胱结石的发生,对提高泌尿系统功能具有积极意义,可作为临床BPH并发膀胱结石的防治思路。但由于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少,模型稳定性不够高,还需扩大样本,提高模型预估准确度。
综上所述,年龄、TPV、TZV、IPP、Qmax、PUA是高龄BPH患者膀胱结石发生的危险因素。并且根据以上因素建立的风险模型对于高龄BPH患者膀胱结石的发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