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_郭春花
邱光和
“今年是我履职的第十个年头,10年来,我一共提交建议68 份,坚持为民营经济、服装行业、地方发展和社会民生发声。建议不仅得到国家有关部委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处理和落实,真正推动了国家更加重视服装产业的创新转型发展!”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森马集团董事长邱光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全国两会,邱光和带来了10 份建议,包括经济领域和民生领域。
温州市通过优化培育机制、强化内生动能和深化外部引导,大力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培育了一批“小巨人”和“隐形冠军”企业。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企业研发投入需进一步重视,国际化水平待进一步提升,数字化转型路径有待进一步探索。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给予专精特新企业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主要是中小型企业,虽然发展潜力巨大,但其本身抗风险能力较弱,在企业转型、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政府支持。
二是大力发展优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企业培育上,引导当地企业重视科技研发投入,加大对创业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在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中,提高专精特新企业的分配基数,专项用于企业的科技研发补助。
三是积极拓宽企业融入产业链渠道。产业链是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的生态系统,政府一方面在实施财政资金扶持,另一方面应当更关注企业“建链”“强链”“补链”能力,集聚产业链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科技团队、高端人才,构建完善产业链,提升优势产业,从而带动更多优质的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四是建设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平台。在国家层面建立起全国统一的专精特新企业管理平台,将企业申报、运行监测、一企一策服务等内容进行整合,打造一个专门为专精特新企业服务的专业平台。通过数字化改革,打通不同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尤其是税务等数据需要省级层面进行沟通协调。
产业用纺织品是经过专门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的先进纺织材料及制品,是战略性新材料的组成部分。我国已成为全球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门类最为齐全、产品种类最为丰富、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国家,但是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在产业用纺织品的高端领域还具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在未来重点突破,打造我国产业长板,确保我国纺织产业的全球竞争优势。
为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战略基础能力建设,引导和支持行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标准化建设。建议成立全国产业用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和行业间的协调和交流,建立跨部门、跨行业协调机制,突出产业用纺织品在产业链中的标准化地位,强化产业用纺织品标准体系建设,通过标准引领促进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及相关配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亟需成立先进技术纺织品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议成立先进技术纺织品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提高产业用纺织品装备制造和生产工艺的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产业用纺织品制造业发展瓶颈,显著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产业前沿和关键技术研发、加快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保障产业链安全,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
新疆棉能否稳定生产不仅影响当地农业的发展利益,同时也关系着我国棉纺织产业链安全及相关产品国际竞争优势。为有效对冲整体需求风险,促进形成以全社会之力维护新疆棉及纺织产业健康发展的新局面,建议有关政府部门以扩大新疆棉及制品国内消费为主要抓手,以最终消费稳固新疆棉的生产、供给,畅通新疆棉及制品的国内循环。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从宣传层面,持续建设新疆棉及相关纺织品服装的消费心智。建议通过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平台媒体的系统性引导,使广大国民建立“新疆棉是良好棉花原料、由新疆棉制成的纺织品服装是高品质产品”的集体认知。
二是积极推出“新疆长绒棉”、“新疆优质棉”等地理标志产品,建立具有可持续性的品牌IP。逐步丰富新疆棉地理标志的内涵,包括但不限于世界一流品质、美好生活必需品、环境友好产品、扶贫和提高边疆人民收入产品。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建立维护新疆棉声誉、保护新疆棉利益的机制。
三是开展专项消费促销活动,有效促进以新疆棉为原料制成的纺织品服装在国内零售市场的消费增长。
四是鼓励和争取国际服装品牌在中国市场正常使用新疆棉原料。建议相关部门积极与品牌沟通,督促、鼓励其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产品正常使用新疆棉花及其制成的纱线、面料。
五是采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提供专项信贷等方式促进优化升级我国棉纺织产业链,鼓励深入挖掘新疆棉纺织产品创新发展和消费空间。
中国纺织服装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000 万,其中60%以上为女性。保护女性员工权益、促进企业的性别平等和社会责任,为女性的经济赋能创造包容的从业环境,对提升纺织行业的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纺织行业“家庭友好政策”是指:通过制定政策,加强女性员工权益保护,支持有子女的男女员工;改善工作条件、优化管理制度、提高社会福利,从而增强员工的幸福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基于此,特提出具体建议如下:一是行业开展“家庭友好政策”倡导;二是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家庭友好”制度建设;三是建议政府加强“家庭友好”设施建设;四是建议政府鼓励公私合作推动落实“家庭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