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千禧 刘天硕 覃岚玉 程一本(北京林业大学)
“宁夏归来不看沙”,这句话是眼下国内外游客对宁夏沙漠旅游最好的评价。在宁夏中卫市沙坡头景区,一望无际的黄沙已被人们驯化,世界各地的游客也因此有机会骑着骆驼畅游沙海,或者到高度超100米的鸣沙山体验一把激情滑沙。
然而大约60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肆虐的黄沙常常会造成交通中断。据宁夏农林科学院副院长李生宝介绍:1958年的时候,包兰铁路经过这里,需要在黄河水上架一座桥,那非常难,如果不架桥,就只得穿黄沙,从沙坡头经过相对要近一点。
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宁夏沙坡头地段,铁路常常被风沙掩盖。全国劳模、治沙英雄王有德回忆说:“过去都是一年十多次,天都浑了,天空全部是浑的。一刮沙尘,一米外都看不见路,公路、铁路、机场都会被沙埋,大部分泥沙会进入黄河,危害母亲河啊。”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的国家,面积达262.37万km,占陆地面积的27.33%,严重威胁着国家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其中荒漠化面积的69.82%是风蚀荒漠化(183.20万km),引起风蚀的主要条件是大气环流、天气条件、地表状况等。具体说到沙坡头地区,这里地表植被稀少,区域内具有大面积的流动沙丘,它们在风力作用下顺风向移动,不仅会阻碍铁路运行,更会导致沙尘暴等恶劣情况,对周边地区产生危害。为了防沙治沙,确保铁路畅通无阻,一场严酷的攻坚战打响了。李生宝回忆说:“那个时候,环境非常恶劣,植被退化严重,要靠循序渐进的治理,速度太慢,环境还会恶化,我们只有靠‘静’的方法,用严厉的手段使它‘静’住,用最快的速度达到环境的治理和修复。”
李生宝所说的“静”的方法,就是采用防风固沙的强力手段,迫使快速流动的沙丘静止下来。在多年的治沙实践中,智慧的宁夏人民创造出了许多独特而有效的防治沙漠化的技术,逐渐形成了“五带一体”防风固沙体系。宁夏沙坡头旅游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陶能说:“‘五带一体’也就是围绕着治沙核心区通过五个治沙带,形成一个立体的防护体系。具体在沙坡头表现为:在包兰铁路两侧的近铁路一侧的砾石防护带,这是第一带。第二带就是沙坡头最著名的,也是影响很多地方治沙成果的麦草方格治沙带——通过轧制一米乘一米大小的麦草方格,来固定流动的沙丘。除此之外还有育林带,还有沙墙形成的拦沙带等。这种‘五带一体’的治沙模式成为了目前最环保、最生态的治沙体系。”
宁夏中卫林草局项目办公室主任唐希明说,在宁夏防风治沙“五带一体”的防风固沙体系中,最精髓的应当属麦草方格,这是宁夏防风治沙多年以来最重要的成果,也是防风固沙体系的重要核心。唐希明说:“最早发现麦草方格有固沙作用的是沙漠里面住着的农民。早年间,农民发现自己为了生存使用的草被风刮到沙地上以后,竟然有些固沙的效果。这个发现引来了好多专家、科学家过来研究。那会儿,人们研究草方格,扎的方格有长方形的、正方形的,甚至还有圆形、菱形等形状的,尺寸大小也不尽相同,边长有1m、1.5m、1.8m,等等。实验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1m×1m的正方形的方格成本低,并且固沙效果也是最好的。”
宁夏人民在多年的防风治沙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技术不仅仅为宁夏带来了福音,而且还通过国际培训的方式走出了国门,让受到沙漠化影响的其他一些国家从中受益,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陶能说:“沙坡头的治沙模式实践成功以后,在20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沙坡头举办过多期世界治沙的研讨班,其中大部分参与者来自受沙漠化影响比较大的非洲国家,还有一些中亚国家,他们都是来沙坡头学习‘取经’的。这些国家把沙坡头成功的治沙经验运用到本国的治沙实践之中,这应该是沙坡头对世界的贡献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宁夏的对外开放,沙坡头特殊的自然景观以及著名的治沙成果成了对外开放的一个标志形象,也成了中卫的旅游发展发源地。”
驯服肆虐的黄沙,宁夏中卫沙坡头的人们做到了。治沙前的沙坡头,“黄沙刮到饭碗里”,沙尘暴横行时,公路、铁路甚至机场都遭遇沙埋,一年更有半数时间黄沙漫天。
如今,这里的沙丘静悄悄。在宁夏各市区,干净的街道和人们的生活不再被沙尘打扰。这里独特的“麦草方格法”固沙以及“便携式沙漠造林器”等,把浩瀚流沙用一个个麦草方格固住,灌木与花草也在此生长开来,打破了沙漠植物难以存活的“铁律”。
从一开始单纯的防风治沙,发展到现在的沙漠旅游反哺地方经济和治沙事业,沙坡头已经成为世界防风治沙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