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证明了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对写作能力的提升是有帮助的。可现实状况是高中生不爱读书,更不爱读整本书。如何培养普通学校高中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从而无形中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笔者认为,借由中学图书馆宁静宽绰舒适的特点,利用图书馆开设的阅读课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可达到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图书馆;宁静;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2)03-008-03
【本文著录格式】杨媛.让整本书阅讀回归“宁静”——试议中学生整本书阅读有效途径[J].课外语文,2022,21(03):8-10.
一、追溯整本书阅读概念
1941年,现代教育先驱叶圣陶已经认识到“文选式教科书”的不足,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提出建议:“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为辅佐”,第一次明确提出要读整本的书。1949年,《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中又做了这样的表述:“中学语文教材除单篇的文字外,兼采书本的一章一节,高中阶段兼采现代语的整本的书。”在20世纪中叶,教育界已经认识到对学生语文阅读的培养要注重阅读整本的书。但此概念在当时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也并未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跨越半个多世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再次提到此概念,但同样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是缺乏足够的理论价值,二是缺乏相应的实践价值。直到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整本书的阅读与研讨”作为学习任务群一“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该概念开始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尤其是部分中学教师的重视。大家开始倡导学生有效利用课内和课外的时间,进行整本书阅读。
二、中学生整本书阅读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教师层面
迫于中学阶段每学期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准备阶段性的考试和期末考试,教师对学生整本书的阅读任务的实施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依照初高中每学期名著阅读要求的书目,推荐一本书给学生读,学生读得怎么样不管,学生不愿去读,教师也不读。
2.依照初高中每学期名著阅读要求的书目,推荐一到两本书给学生去读,教师进行了认真阅读,学生阅读的情况根据他们读完后所写的读书笔记去判断其是否进行了阅读。
3.依照初高中每学期名著阅读要求的书目,教师(初中学段)进行了认真阅读,结合考纲要求,自行整理学生在考试中可能会遇到的名著考查知识点,填鸭式地通过课堂硬性灌输给学生。
4.结合当下网络热门书目排行,推荐一到两本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著作,教师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学生的阅读情况通过他们的读书笔记和一学期一到两次的阅读指导交流课来判断其是否进行了有效阅读。
(二)学生层面
作为被动的学习者,学生更容易受现代网络视听时代的影响。学生觉得坐在“有声有色”的荧光屏前远比捧着“死气沉沉”的大部头名著轻松惬意,学生更喜欢碎片化的网络信息,更喜欢压缩饼干式的阅读产品。因此,经典名著在学生那里遭到“冷遇”,整本书阅读情况大致呈现出这几种状态:
1.对教师布置的名著阅读任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教师愿意在阅读指导课中讲,自己就做点笔记,没有讲也无关痛痒。
2.对教师布置的名著阅读任务,去网络上看名著缩略本或者自行购买名著缩略本,对作品只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应付式地完成读书笔记。
3.对教师布置的课标内的名著阅读任务,视而不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买电子书进行阅读,写点自己的读书感想,到阅读交流课时,能够在教师和同学面前展现自己的阅读成果。
三、本校图书馆特色及利用现状
中学图书馆作为学校里藏书最多的重要场所,面对对象主要是教职员工和学生。《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2018年版)》在应用与服务中明确指出:“图书馆应当做好阅览、外借、宣传推荐服务工作;开设新生入馆教育、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阅读指导课等,鼓励纳入教学计划;为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有效的文献信息支撑;创新各类资源使用方式,积极创建书香校园,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促进全民阅读工作;鼓励开展图书借阅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改进学生阅读。”
本校图书馆内藏书颇丰,环境舒适优雅,也配备有图书管理员,每个月在图书馆内的墙壁上也展现有教师给学生的推荐书目及推荐理由。但现实状况是教师出于教学教研的需要,偶尔会去图书馆翻查或借阅相关资料。受网络视听信息的影响,虽学校开设了阅读课,也确实有教师陪同阅读,但一部分学生却借阅读课匆匆去图书馆做各科教师布置的作业,直接忽视学校还有这样一块“宁静”的地方,书籍一直不招“待见”。何谈整本书阅读?何谈学生解读文本能力的提升?何谈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四、中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有效途径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古人对书籍功用的认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的一首教子诗。笔者认为,在喧嚣的社会环境中,要实现中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利用好学校图书馆这一平台不失为有效途径。具体操作如下。
(一)课堂引导,达成共识
高中语文课本中,不乏部分学生感兴趣的整本书阅读篇目的节选。对于部分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单纯依靠课堂40分钟讲解,无法满足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教师应巧妙利用课前5分钟,让这一部分学生对感兴趣的节选内容进行朗读和片段赏析,激发另一部分学生对该篇目的兴趣,并形成共鸣,教师再从旁进行该节选整本书内容的介绍,鼓励学生借书或买书阅读,达成共识。
(二)馆内宣传,加深认识
中小学图书馆的服务与应用中提到图书馆应做好宣传推荐服务工作。笔者认为课堂上的共识不一定让所有学生都有主动阅读的意识,图书馆管理员可配合教师,在馆内墙壁上安设专栏,首先张贴推荐书目海报及相关资料,其次把馆内收录的这部作品摆在学生上阅读课时最易发现的地方,比如进门处、借阅台等,最终通过图纸观览的效应,无形中让学生加深了对作品的认识。
(三)以身作则,做好表率
“身教重于言传”,学生之所以不爱进行整本书阅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身边缺乏阅读的榜样。教师不妨做好表率作用,利用课余时间或者阅读课的时间,静心阅读师生达成共识的推荐书本,并利用课堂讲解或作文评语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至少乐于去体验整本书阅读。
(四)营造氛围,静心赏读
相对教室有限的空间,学校图书馆的空间环境显得更为宽绰与舒适,没有视听世界的叨扰。近代自学人才成长的经历者,他们几乎都得益于图书馆,析其原因,氛围较重要。
因此,每周一次的阅读课,教师可首先利用几周时间采取放羊式的阅读课让学生对共识书本展开无任务式的静心赏读。一部分爱好宁静的学生無意识中出于对兴趣书本的喜好,会边读边圈画自己感兴趣的文字。而高中生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从众心理和突出的短暂性,在这种宽绰宁静的氛围中,另一部分学生也会无形中被感染,为自己浮躁的内心暂时性地寻找到了一个休憩的港湾,沉淀自己,静心赏读。
(五)交流引导,表述成文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静心的阅读中,好奇的学生对书本内容读解时总有困惑的地方,此时教师可做一名开明又睿智的旁听者,收取大家共同的困惑。图书馆的环境氛围本身也比较符合尊重个性的适时教育。教师此时可将大家共同的问题提出,让大家自由交流和探讨,做好大家的发言记录后,结合自身对作品的认识,结合图书馆的文献查阅对作品的评价,引导性地让学生借课外时间写成一篇读书报告,以备在接下来的图书馆阅读课中表述自己的见解。
(六)有的放矢,激发兴趣
中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区别在于:它不只是一个让心灵休憩的地方,一个让精神世界充实的地方,也是一个让学生展现自我个性的地方,一个让学生思想碰撞交流的平台。整本书阅读有哪些收获,此时教师就可以再次借阅读课化身为一名淡定自若的将军,调兵遣将,有针对性地让一到两名学生代表将自己的读书报告以朗诵的方式在空阔宁静的环境中呈现给大家,再次激发被动学生的从众心理,让他们也跃跃欲试,积极发表自己对书本的认识,以获得展现自己成果的一种满足。
(七)择时推荐,共赏解惑
陶行知先生曾言:“学生有了兴趣,就肯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当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整本书阅读的乐趣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恰到好处地向学生推荐以学期为单位的一到两本可供大家在图书馆阅读课共同研读探讨的优秀著作,而学生也乐于接受,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五、实践成果及意义
笔者有一年的乡村中学(初中学段)支教经历,支教结束归校后,接任高二两个普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结合过往教学经历及一年支教生活对初中课本的接触,深谙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在整本书阅读这一块的认识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笔者有意识地利用高二学年段,对两个班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意识通过上述方法予以培养,相继推荐了《边城》《鼠疫》《万般滋味,都是生活》《康震古诗词81课》4本书籍,收获颇丰。平时的生活里,部分学生从不理睬名著的状态到向同学借名著阅读的状态,一部分学生从只在学校读整本书的习惯,形成愿意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时间来读整本书的习惯;一部分学生由盲目地阅读转变成向我询问,进行有目的性的阅读;一部分学生从不爱动笔写作到喜爱看完书后动笔写一点内容,然后让我批改指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把“整本书的阅读与研讨”作为学习任务群后,纵观近3年高考卷,尤以北京卷为例,也极为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让学生养成一种终身阅读的习惯,在理解性默写和微写作中均有涉及对整本书阅读的能力考查。因此,如何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意识,如何让学生在无意识中有效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进而在考场写作时能做到妙笔生花。笔者认为学校既然创设了图书馆这样一个可以提供给学生阅读的舒适宁静的平台,教师就可以有效利用这一平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利用图书馆宁静舒适的氛围,教会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暂时放下视听时代的叨扰,去触摸纸质文本的厚度,去感悟字里行间的美妙,在交流中养成整本书阅读的习惯,提升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循序渐进,最终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适时让自己的语言也能灵动飞扬。
参考文献
[1]刘旭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写结合方法探微[J].中学语文旬刊,2007(32).
[2]李怀源.由叶圣陶“读整本书”思想谈小学整本书阅读[J].小学语文教学:人物,2013(1).
[3]顾黄初.提倡读点整本的书——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研究[J].语文学习,1981(8).
[4]叶雪冰.开展班级读书会,引领“读整本的书”[J].教学研究,2008(6).
[5]张炎平.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7).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的通知[Z].2018.
[7]潘倩,刘子建.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浅议影片《墨水心》[J].电影评介,2009(20).
[8]马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之我见[J].科教文汇,2007(1).
[9]吴廷辉. 兴趣是语文学习最好的教师[J]. 语文天地:高中版,2008(3).
[10]刘云,吕增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方法教学[J].科技信息,2012(2).
附 注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学会第九届(2018-2020年)基础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中学图书馆阅读课与整本书阅读实践研究”(课题编号:XH2018A139),万州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科研课题“图书馆阅读课与整本书阅读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8—GJC—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媛,女,1983年生,重庆人,本科,中小学一级(语文),14年高中语文教学经历,1年初中语文支教经历。曾参与主研过县级课题,在中国中学教学论文中获过一等奖,在省级期刊上发表过数篇论文,在市级区级多届教育科研论文中获过奖项,指导学生在区级征文比赛中两次获过一等奖,市级作文比赛中两次获过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