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召开2022年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副司长燕娥表示,要制修订一些重点行业的排放标准,包括印刷(印刷行业是VOCs排放重点行业),玻璃(氮氧化物排放重点行业),矿物棉,农药,淀粉,酵母等。
据介绍,我国第一个生态环保标准是1973年颁布的,就是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经过近50年的发展,我国生态环保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取得显著进展,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已经基本建成。“十四五”时期,相关工作的方向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国家层面,继续补足短板弱项,持续优化完善标准体系。适应环境管理的新职能、新任务、新领域需求,我们要加快建立、完善碳排放核算和相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以及新污染物治理等这些领域的标准规范。适应强化氮氧化物和VOCs(也就是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控制,强化环境风险管控需求,要制修订一些重点行业的排放标准,包括印刷(印刷行业是VOCs排放重点行业),玻璃(氮氧化物排放重点行业),矿物棉,农药,淀粉,酵母等重点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进一步完善有关污染物排放管控项目和管控要求。
第二,从地方层面,要大力推动地方标准发展,进一步提升地方精准管控的水平。我国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样,资源环境条件也不一样,区域环境问题和环境质量改善需求各不相同,多项环保法律法规都授予省级地方政府制定地方标准的权限:对国家的标准中没有规定的项目,地方可以补充制定标准;对国家标准中已经规定的项目,地方可以制定更严格的标准。
此外,2020年出台的《长江保护法》对长江流域各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标准的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十四五”期间,将从以下两方面指导和推动各地积极开展地方标的制修订工作,以适应地方差异化环保管理需求,进一步提高精准和科学的污染防控水平。
一是补充制定标准。地方有一些特色的产业或者特殊污染物,没有国家标准,对此要补充制定地方标准。比如说水产养殖行业,各地方的区域差异比较大,需要制定地方标准,我们要指导地方抓紧制定。
二是加严标准。对于地区比较密集产业,环境问题突出,执行国家标准不能满足当地环境质量改善需求,可以制定更严格的地方标准。比如说长江流域一些地区,化工行业密集,相关省份要加快研究制定化工行业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原材料工业“三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出了9项重点任务和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建设3项重点工程,这对于我们建设材料强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实施原材料品种培优工程推动产业向创新驱动转变。原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支撑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石。然而,目前高端新材料与绿色材料的品种与国外仍有差距,需要强化对产业的支撑能力。因此,《实施方案》提出了“优化传统品种结构”“丰富新材料品种”“发展绿色低碳产品”等政策,为原材料产品向高端化迈进提供了方向。
当前,世界各国十分重视材料产业发展,大部分均明确了相关发展规划或研究方向。如美日欧作为全球高端材料领域的领跑者,在高温合金、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新型显示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稀土新材料、石墨烯等方面纷纷出台了专项政策。中国作为材料产业大国,也出台了不少文件,尤其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给予了厚望。特别是这次《实施方案》重点指出的,如高温合金、高性能特种合金、稀土功能材料、生物基和生物医用材料等关键基础材料,以及需要培育的石墨烯材料、量子材料、智能材料等前沿材料品种的发展方向,符合国内产业发展规律,更是引导企业通过创新驱动,有利于材料品种向高端方向优化。
——实施原材料品质提升工程推动产业向内涵式发展转型。内涵式发展即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强调事物“质”的发展。当前,我国已建成全球门类最全、品种与产量规模第一的原材料生产和研发体系,产业实现了飞跃式发展,规模优势不断加强,钢材、铝材、光伏玻璃等产品的自给率超过98%,有效保障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但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愿望日益提高,我国原材料产业就要摒弃原先只追求规模的发展方式,要实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全新跨越。
这次《实施方案》提出的“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强化科技创新能力”、“优化质量技术基础”等要求,就是要通过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品质要求,提高长期困扰原材料发展的产品质量稳定性、一致性,以及适用性水平,为原材料工业内涵式发展转型提供了依据。目前产业到了需要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此次出台《实施方案》正逢其时,通过对原材料品质的提高有利于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支撑国民经济发展,促进原材料工业由大变强转变。
——实施原材料品牌建设工程推动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品牌建设是走出微笑曲线底部的重要方法,是产业从劳动密集向下游延伸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品牌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原材料领域也建立了不少国内知名品牌、驰名商标,然而在这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仍在国际新材料产业,尤其是高端材料产业中占据领先地位,世界主要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都集中在美国、欧洲和日本,他们十分重视品牌工作,通过品牌强化了在全球高端材料市场的垄断地位。我国材料产业整体上处在第二阵营,亟需通过品牌形象塑造助力在全球材料产业层级的跃升。
《实施方案》提出将来的发展要向创品牌着手,以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区域品牌、商品品牌为抓手,开展原材料行业的品牌建设工程是为行业谋长远的措施。主要是“增强品牌培育能力”、“营造品牌良好氛围”、“完善品牌服务体系”。如方案中所提到的发展云南铝产业、新疆硅产业、陕西镁产业等区域特色原材料产业,以此增加品牌附加值,打造竞争力强、美誉度高的名牌产品。品牌是扩大我国材料产品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我国材料产业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早日实现跻身世界材料第一方阵。
——不管是品种培优、品质提升,还是品牌建设,都需要科技来支撑。如“3060双碳”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开发新材料,在材料的品种、品质和品牌上下功夫。以我所在的稀土永磁材料研究领域为例。这种材料可以实现电磁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让技术革命成为现实。现在小到智能手机,大到新能源汽车,再到航天航空,都离不开他,已成为国民经济现代化重要的战略材料。面对“双碳”以及未来智能化的需求,对其性能提出了更高的期待,这就需要开发出超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并实现产业化,生产出稳定性高的高品质产品,最终打出自己的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形成竞争新优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就需要科技来赋能,推动材料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科技助推传统产品升级,引领新品开发;二是科技改进工艺水平,提升产品品质;三是科技赋能品牌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力。
“百丈高楼千丈基”。材料是国民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防安全的物质基础。高端材料更是世界各国争夺的重要领域,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本国航天、航空、舰船等国防安全,以及尖端领域的发展。谁掌握了先进的材料制备技术,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我们要不断鼓励企业打造科技含量高、质量满意度高、品牌认可度高的产品,让材料更好的支撑制造强国建设,让此次“三品”方案助力中国梦。
为切实加强建筑工地疫情防控,上海市安全质量监督总站(以下简称市安质监总站)于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工地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其具体内容如下:
(1)严格做好出入口管理。建筑工地出入口应全数张贴“场所码”或设置“数字哨兵”,落实专人督促场所码、随申码、行程卡、核酸检测信息查验管理,做到“应贴尽贴、应扫尽扫”。
(2)严格做好来沪返沪人员的流动排摸管控。根据防疫要求,国内涉疫区域的来沪返沪人员,应在抵沪后尽快且不得超过12 h向所在居村委和单位(或所住宾旅馆)报告,同时应服从属地政府的其他疫情防控要求。建筑工地应严格做好来沪返沪人员的流动管理,发现有来自国内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员,应及时向属地街镇和受监监督机构报告。
(3)严格做好每日信息报告和紧急报告工作。自2022年10月10日起至10月24日每日下午15点前,各建筑工地应将当日(前日16时至当日16时)新来沪返沪人员清单报告受监监督机构,监督机构于16点前汇总报市安质监总站。如有疫情突发事件,建筑工地应在1 h内上报监督机构,监督机构核实信息后在2 h内上报市安质监总站。
近日,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住建委)开展了2022年度市级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巡查,巡查信息公开如下:
本次巡查共抽查了奉贤、黄浦、浦东、静安、虹口等5个区域9个在建工程项目,总建筑面积84.32万m2。共开具行政处置建议书9份,涉及整改9个项目,暂停施工1个项目,局部暂缓施工5个项目,行政处罚4个项目。
各区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了区级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巡查,各区上报数据如下:
各区共巡查在建工程项目80个,总建筑面积599.70万m2。共开具整改通知单75份,局部暂缓施工指令书34份,暂停施工指令书2份,对13个项目实施了行政处罚,共对39名项目经理实施了记分,总计记分G35、D71分。
同时,市住建委公布2022年10月份上海市级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巡查计划。根据公布的方案显示,本次巡查的巡查人员将由上海市安全质量监督总站工程巡查科及部分专家组成,在青浦、长宁、嘉定三个辖区各随机抽查2个在建项目进行检查。
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并归口,中国砂石协会、北京建筑大学等单位共同负责修订的GB/T 14684—2022《建设用砂》、GB/T 14685—2022《建设用卵石、碎石》国家标准于2022年4月15日正式发布,2022年11月1日起实施。
砂石骨料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用量最大的材料,我国每年产销量约200亿t,占世界总量的一半。砂石骨料广泛用于建筑、道路、桥梁、水利、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为造福城乡人民生活、服务国民经济建设需要作出了积极贡献。砂石骨料品质直接影响建设工程质量,关乎国计民生和人民安居乐业。2011年,国家标准委发布《建设用砂》(GB/T 14684—2011)和《建设用卵石、碎石》(GB/T 14685—2011),自 2012年开始实施,对引导和规范我国砂石行业发展、促进企业技术水平提升和保障工程建设安全性能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和建筑工程快速发展,近几年砂石行业一度出现供需失衡、价格高涨等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为解决天然砂石资源面临枯竭的现实问题,大力发展机制砂石已成为新形势下砂石行业安全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但机制砂石性能指标不统一、来源渠道受限等问题阻碍了砂石行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GB/T 14684—2022《建设用砂》新标准规定了建设用砂的分类与类别、一般规定、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储存和运输,适用于建设工程中水泥混凝土及其制品和普通砂浆用砂。新标准结合高性能混凝土的需求对I类砂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出分计筛余级配要求、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指标及相应试验方法等。与2011版标准相比,新版标准在术语定义、一般规定、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方面进行了修订。
GB/T 14685—2022《建设用卵石、碎石》新标准规定了建设用卵石、碎石的分类、一般规定、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储存和运输,适用于建设工程(除水工建筑物)中水泥混凝土及其制品用卵石、碎石。新版标准兼顾资源合理利用的同时,结合高性能混凝土的需求对I类粗骨料粒形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并提出相应的指标和试验方法。与此标准2011版相比,新版标准在术语定义、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修订。
GB/T 14684—2022《建设用砂》和GB/T14685—2022《建设用卵石、碎石》的发布实施对行业转型升级、提升工程建设质量以及与国际接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行业转型升级方面,GB/T 14684—2022《建设用砂》中增加了I类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的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优化了骨料颗粒形状,提高了I类机制砂的品质;GB/T 14685-2022《建设用卵石、碎石》中增加了粒形控制指标及试验方法,科学准确地评价混凝土粗骨料的产品性能,有效满足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需求,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在提升建筑工程建设质量方面,GB/T 14684—2022《建设用砂》深入研究了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机制砂的潜在活性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机理,增加了机制砂碱—碳酸盐反应试验方法;GB/T 14685—2022《建设用卵石、碎石》中适度调整了Ⅲ类卵石、碎石技术要求,有效保证了粗骨料母岩岩性多变背景下,混凝土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保障了建筑工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