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2022-03-23 15:06:20李树林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李树林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任何政党都有自己特定的根本立场。检验一个政党性质不在于喊什么口号,而在于代表谁的利益。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向背关乎一个政党的兴衰成败。中国共产党在百年风霜雪雨中饱受磨难却恰是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逆境中取得令世界震惊的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为什么在其诞生一百余年、执政七十余年之后依旧充满生机和活力?根本原因在于其始终能够坚守初心之诺、担当使命之任、凝聚力量之源、践行价值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①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立足于新时代发展主题的高度,基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相统一基础上凝练而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精神实质的新阐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优势、力量优势和价值优势。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既是西方学界强烈关注的话题,也是国内迫切需要深入阐释的一个重大政治命题、理论命题、学术命题。近些年来,有些政治家、学者从多个维度或某个维度揭晓了富有启迪的谜底,也有些学者就中国共产党的某个方面优势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尝试从一个视角(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阐释中国共产党三个方面的优势,即理论优势、力量优势和价值优势。从“这一视角”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理论前提是界定“这一视角”(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就是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视角而言,这也是学术界关切的热点。虽然,学界关于其包含的具体内容众说不一,如韩庆祥、孙存良、姜淑萍、王增杰等学者的不同观点,但是就总体科学内涵达成了共识,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中不同部分的指向既各有侧重又有机统一,共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优势。本文着眼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视角的三个层面,尝试梳理中国共产党怎么说、怎么做,探寻百年大党之所以“能”的奥秘。

一、发展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初心之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②“我是谁”“为了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澄清初心和使命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初心凝成使命,使命成就初心,这两个问题是立党执政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党的旗帜上,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以先进的理论武装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彰显了党的理论优势。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守初心之诺,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把“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口中讲的”转化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实际行动中。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革命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旗帜鲜明地阐述了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根本性质和历史使命,揭示了“两个必然”的客观规律,其中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③“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④,就是要通过革命摧毁束缚无产者的锁链。可见,共产党站在人民的立场,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而奋斗,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无产者和共产党人”部分还讲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⑤这指明了实现共产主义即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是共产党人的使命,它既不同于马克思所谈到的“自然共同体”,也从本质上有异于“虚假的”共同体,即“市民社会共同体”,是立足于唯物史观,是批判和超越前人思想基础上、内含有现实和理想两个维度上提出的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和最高目标。这个最高形态和最高目标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目标,而不是把物质财富积累作为唯一的追求,有其必然的客观性、科学性。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主要围绕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一理论和实践主题,对科学社会主义作了科学论述,阐明了共产党人首先要清楚“我是谁”“为了谁”的问题,澄清了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在此基础上,列宁结合时代特征和俄国实际,进一步围绕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主题,对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有新的表述,相关的论述在《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1918年《关于人民委员会工作的报告》、1921年4月《关于租让问题的报告》、1922年3月《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报告》等文件中均有体现。无论在十月革命胜利前还是胜利后,列宁始终强调无产阶级政党正是因为始终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战,才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和拥护,并且要始终努力实现和维护好他们的利益。“发展为了人民”,是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体现。

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国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指引中国先进分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催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秉承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质,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根植于中国大地,代表中国人民利益,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了民族复兴之大任,结合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变化,回应不同阶段的实践和理论主题,在回答如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取得革命胜利、如何在积贫积弱的大国中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如何在与资本主义长期并存中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并代替资本主义等一系列问题中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不断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创新成果。党的理论创新不仅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能”。

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全部理论创新的根本主旨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其理论原点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共产党人的终极理想,吸纳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人民情怀、民族精神、担当意识和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各个历史阶段守正创新、一以贯之,从马克思主义,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确立,发展到“三个有利于标准”“人民标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从推翻“三座大山”,到把握和解决之后不同时期我国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布局;从“雄关漫道真如铁”到“人间正道是沧桑”,再到“长风破浪会有时”;从立国、兴国到富国、强国四个伟大成就的取得;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再到迈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四个现代化”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打破旧世界到建设新世界等等。这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奋斗都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一次次胜利、一次次超越归根结底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实现了“为公”的历史性飞跃,彰显了党对初心与使命的秉承。这份坚定和执着有赖于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持、运用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强大生命力,赋予了中国共产党无限活力,武装了全党的政治自觉。党的初心和使命又是不断激励中国共产党前进的根本动力,推动党持续推进伟大的社会革命、自我革命。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领会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不断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在党的带领下从世界变局中开创新局、世界乱局中化险为夷、转危为机。面向未来,同样必须高举理想信念之旗,铸牢初心之诺,着眼使命之需,不断夯实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和政治保障。

二、发展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力量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重要的场合强调“发展依靠人民”。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⑥“发展依靠人民”作为一种历史观,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一种方法论,强调了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一切由人民评判,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优势。

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人民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物,也不是脱离社会关系的自然人,而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集合而成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的构成部分虽然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但是其中最稳定的主体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马克思在向唯物主义者、共产主义者转变过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对宗教进行批判时讲到:“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⑦“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⑧在这里,他把人从天国拉回到了现实。马克思同时也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认识,并指出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孤立存在,人的本质只有被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时才能得以揭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又深入阐述了这一观点,其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现实”作了三位一体的展开,即现实的人、人的活动和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历史地考察了人与世界、人、自身的关系,指出了人的社会存在包括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展现了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他们要求从“从事实际活动人”出发,“我们不是从人民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⑨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出发点是人,而不是物质或者“意识”或者思维。在《资本论》中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表明了资本和技术并非财富之源,从根本上看,人民劳动才是财富源泉。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中国共产党研究和解决好中国实际问题的重要指针。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能够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汲取人民群众智慧,坚持一切由人民评判,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打下了江山;党领导人民战胜了政治、经济、军事等一系列严峻挑战,坐稳了江山;党领导人民挖掉穷根、摆脱贫困,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繁荣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使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推动实现民族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回顾党的百余年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紧紧抓住党的初心和使命,践行群众路线,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而在每个阶段始终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无论在困阻重重的逆境中,或是在生死攸关的困境中,还是在战无不胜的顺境中,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汇聚成党一往无前的力量,党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战胜了一切困难:人民群众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埋葬日本侵略者;人民群众把最后一粒粮拿去做军粮、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女送到队伍中,用小车推出了解放战争的胜利;用人民战争赶走了美帝国主义,赢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依靠人民的力量挖出了大油田;人民“大包干”拉开了农村改革大幕,人民的参与和奋斗积蓄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人民筑起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坚固防线;人民的齐心协力打胜了脱贫攻坚的伟大决战……这一件件重大历史事实表明,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是强党强国的根本所在。无论中国共产党处于什么历史方位,党的事业发展到何种程度,都需要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因为只有为了人民,发展才有意义;只有紧紧依靠人民,发展才有动力。

三、发展成果由人民享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价值之道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价值层面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优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人民奋斗的坚定追求。“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⑩“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⑪“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⑫“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⑬“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⑭,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⑮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反映了“发展成果由人民享受”思想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展开,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从谋略到布局、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执行的非常之功。

“发展成果由人民享受”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蕴涵了发展主体、目的和方向高度统一基础上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到在私有制条件下“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⑯,通过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分析,得出了共产主义才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这一认识为“发展成果由人民享受”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追求的方向和实现的形式。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还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基本原理,见之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落脚点也是人的解放。马克思、恩格斯视野里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是一致的,坚持唯物史观就是坚持人民的价值指向。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指出,社会财富的分配是由生产决定的,而不是脱离生产、脱离生产资料所有制空谈公平分配。他在批判拉萨尔的机会主义经济观点时论述了社会主义时期的分配原则。他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按需分配不是一蹴而就的,会随着生产力发展循序渐进地实现。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是不可避免的。发展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迫使个人服从分工的情形消失了,人们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人自由全面发展。由此可见,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讲“发展成果由人民享受”的话语,但是在其很多经典著作中充分阐释了“发展成果由人民享受”的思想。社会财富不是单个人孤立创造出来的,而是人们在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和联系的条件下,以团体或社会为单位进行创造的,因此,社会财富应由其创造者最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社会财富不仅含有物质财富还包括精神财富,体现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个领域,因此,人民享有发展的成果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领域,而是全面的共享;社会财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坐着等来的、别人送来的,是广大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因此,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建立在人民共建的基础上;社会财富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或一日暴增,而是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人们逐步积累起来的,因此,人民享有发展成果的程度、广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共享发展理念的系统阐释: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

回顾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党带领人民进行了28年的浴血奋战,完成了救国大业,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党带领人民任凭风吹浪打完成了兴国大业,为人民幸福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党带领人民斗志昂扬地推进富国大业,为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提供了物质条件;党带领人民勇于担当时代责任、投身强国伟业,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进一步强化了制度保障、物质基础、精神力量。党带领人民进行救国大业、兴国大业、富国大业和强国伟业的过程,也是不断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毫无一己私利,义无反顾为人民的幸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奋斗,与人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正是这样的追求为党百年来的领导和执政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价值支撑,使党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攻坚克难最前沿,在一次次绝境中获得重生,在一切困难和风险中走向胜利。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的事业而立,因人民的事业而达。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始终成为理论创新的党、接续奋斗的党、自我革命的党、肩负使命的党,关键在于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与人民血脉在一起、力量在一起。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优势、力量优势、价值优势,追根到底都离不开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内涵的三个方面是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中国共产党不仅敢于宣誓承诺,而且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凝心聚力、尽心尽责、砥砺奋进、善做善成,从言到行、从始到终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分量,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能”。新时代有新任务,中国共产党继续坚守初心和使命,才会把党的事业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注释:

①②⑥⑩⑪⑬⑮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分别引自第46页,第19页,第70页,第37页,第46页,第22页,第37页。

③④⑤⑦⑧⑨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分别引自第285页,第285页,第294页,第1页,第2页,第73页,第47页。

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民族出版社2019年版,第55页。

⑭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61页。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1:30:46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论坛(2016年11期)2016-05-17 11: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