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子华,王福红,辛萍萍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山东潍坊 261061)
在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下,各大高校追求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素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及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知识殿堂,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课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当融入化学专业课的举措对学生、学校、社会都有益处,因此寻找有效融合的路径的工作势在必行。
2021年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站在世界文化之中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具有传承价值和文明智慧的一支,包括政治、文化、医药、军事等多个方面,是中国历史凝聚而成的瑰宝。中国古时的优秀制度文化、器物文化、思维方式、工艺技巧等,都是不能忘却的根本,是值得挖掘的关键性内容。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究中国古代具有智慧和营养的知识内容,能够增加理科课堂的文化性和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
要在新时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与世界接轨,善于通融有益的思想文化资源。在新时期,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样才能起到课堂思政的理想作用。因此要站在先进化学的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继往开来,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一味地回味过去很难走向未来,因此在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面向未来的契机,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创新的落脚点,验证文化并且利用文化再创新篇章。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将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让世界理解中华文化,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传承发扬[1]。
高职院校化学科目具有职业化和知识抽象化特点,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知识领域渗透到农业、工业、能源、材料、国防建筑等各个方面。不同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因此其化学科目的知识内容和应用范围多是与社会文化、事务接轨的,促进学生社会化、职业化发展。如酸碱滴定法测定物质含量、重量分析测定物质含量等,都是以明确的实操环境为准的分析方法,在高职院校化工学科学习过程中,由于知识点分散,学生学习也存在一定难度,如果缺乏兴趣就会感到抽象、复杂,难以掌握化学反应和规律。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化学有很强的关联,如生活习俗、科学技术、绘画建筑、文学作品等,其中都蕴含着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比方说《红楼梦》中史湘云醒酒的描述,就是利用酒中的醇与茶中的有机酸和酸汤的酯化反应来进行醒酒的。还有晋代葛洪所著的《仙药》一书,将砒霜的制作方法描写得细致入微。这些内容都增加了高职化学课堂的趣味性,对学生来说,化学与生活接轨,与古典接轨,保证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增加文化自信,以严谨的科学精神探索文化内涵与化学原理,达到传承文化以及培养化学学科素养的目的[2]。
由于高职院校很多学生的成长环境差距大,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积累程度有限,其学习能力也存在差距,使教师采取的统一教学的模式很难照顾到所有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降低学习化学的兴趣。高职院校学生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成长,综合素质不健全,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有限,因此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也缺乏主动性,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听、开小差,课后练习一味地抄袭答案、看解析,无法探索其他教学资源,也无法形成知识系统,化学教学就只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启网络化学教学,增加了课堂自由度,却没有改变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网络化学教学只会给学生开小差提供宽松的环境,使学生越来越排斥化学科目。
后疫情时代许多教师不得不采用线上教学的方式授课,除此之外为了符合新课改的标准,在课堂教学中也需要积极使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展示。虽然网络资源繁多,但是能够挑选合适教材进行展示的教师并不多,很多教师没有网络化学教学的经验,采取的方法依旧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方法,认为学生只需要掌握理论内容,在考核时顺利过关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像是波尔理论、原子力学模型等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抽象,高职院校学生无法理解,跟不上进度,因此就不愿意学习、不会学习。除此之外,教师按照教材制作的PPT有很多内容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实操联系不大,无法实现化学知识的针对性,难以发挥实践价值,学生的实际要求就无法满足,导致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教师讲解的速度逐渐断开,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也没能内化,容易出现无效学习的后果[3]。
教师在进行网络化学教学时,采取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授课,学生听讲的模式,且一堂课中大部分时间都以这种模式为准。学生只能被动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学习,教师的思路对学生来说枯燥乏味,有些学生甚至认为不需要听课,自学课本也可以学会,还有的学生只在临近考试的时候熟背教师圈出的重点内容,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无法让学生在网络化学教学中学会思考、探索,使网络化学教学的效果适得其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没有创新改进意识,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能力也十分有限,导致现有的教学模式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相冲突,最终网络化学教学的效果不佳,同时也打击了教师的教学信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对于学习化学的学生来说,无疑是调动兴趣的良方。比方说化学与传统饮食文化相结合,成语“信口雌黄”就有关于化学反应的知识内容,教师在进行网络化学教学时,可以将端午节和“信口雌黄”这个词语相结合,为学生播放关于端午节习俗的内容,然后将“信口雌黄”当做题目出示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导致“信口雌黄”的原理。“信口雌黄”的来历是古时写字用黄纸,写错后就用雌黄涂抹重写,而端午节人们要喝雄黄酒,因此端午节习俗与“信口雌黄”有雄黄和雌黄这一联系点。在化学中,雄黄是一种含硫与砷的矿石(As4S4),常与雌黄(As2S3)共生,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这是基础知识也是一个有趣的自然现象,雄黄置于阳光下暴晒,就会出现雌黄和As2O3。在明确雄黄和雌黄的联系后,教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引导,展示古人饮雄黄酒的用处,解释雄黄杀菌、驱虫的作用,同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引伸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蛇传》的内容中,让学生们联想到白素贞在端午节饮雄黄酒而现出蛇形的桥段,立体化雄黄的原理和属性。以网络为媒介,搜集可以利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并且结合当堂要学习的化学知识,展示给学生理论和生活中发生的现象,能够立体化知识内容,产生深刻印象,让学生根据典故记忆知识。
中国传统文学知识博大精深,从古时起就有炼金术、中医药术的文学典籍,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及“医学之祖”“黄帝内经”,里面都有很多化学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搜集有化学知识的传统文学内容,在课堂上让学生作为展示知识的主体,通过网络让学生向大家证明传统文学知识的正确性。比方说让学生搜集《本草纲目》中的化学知识,学生提出《本草纲目》中有将铅、汞、铁硫化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内容,像是“朱砂伏于铅而死于硫。硫恋于铅而伏于硇。铁恋于磁而死于铅。雄恋于铅而死于五脂。故金公(铅)变化最多。一变而成胡粉(2PbCO3·Pb(OH)2)。再变而成黄丹(Pb3O4)。三变而成密陀僧(PbO)。四变而为白霜(Pb(Ac)2)。”以《本草纲目》为例提出的化学知识有很多,教师还可以以思辨的模式带领学生探究其中声称可以治病的段落是否属实,站在科学的角度分析化学原理,让学生形成严谨的学习思维,并且也为其他理科学科内容做铺垫。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围绕着一个任务进行搜集和分析,除了《本草纲目》这一范围之外,还有《红楼梦》这样的传统文学巨作,如惜春绘制大观园,涉及金属颜色的内容,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过后与学生共同设计趣味实验,让学生们准备好材料在网络化学课堂上进行研磨颜料的实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蕴含化学原理的技术,至今仍然适用,比如烟花、火药的制作。根据《天工开物》的记载,古人制作火药时,以硝石、硫磺为主,草木灰为辅,而针对硝酸钾和硫磺的作用,又有解释说“凡硝性主直,直击者硝九硫一。硫性主横,爆击者硝七而硫三”。也就是说古人认为硝石纵向的爆炸力更大,硫磺横向爆炸力更大,因此在配制时,用于射击的火药是九份硝石一份硫磺,用于爆炸的火药是七份硝石三份硫磺。因此教师可以采用问题链的方式,先询问学生不同场景如何配制火药,再根据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火药使用效益的问题,接着还可以提问学生火药的化学反应式,最后教师还要利用网络素材进行主题的升华,结合课程思政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火药的威力和在当今世界的影响,渗透和平、和谐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现代军事武器的正向用法,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教师还可以展示本地博物馆的青铜器件,中国的青铜器制作过程中,很多器具也融合了现代化学的原理,如战国时期青铜合金的方法,还有东汉时期鎏金的技术,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工艺装饰的技巧,呈现中国独具魅力的冶炼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哲学思维中同样有化学原理的身影,由于中国传统哲学是古代人们的智慧结晶,包含自然观、方法论等内容,因此也可以说哲学思维为自然科学等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引导。通过化学与传统哲学思维的结合,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能从古人的哲思中看到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思考化学的过程。比方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正是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高职学生学习醇的有关内容时,就可以利用这一变化规律来解释,随着碳原子数目增加,醇的物理性质呈现一定的规律变化,比方说C1~C4是酒香味的液体,C5~C11就是拥有不愉快气味的液体,到了C12以上就是蜡状固体。还有像是铁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过基本内容“Fe+2Fe3+=3Fe2+”,为了进一步解释并且深度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内容,可以对铁的三种形态用中庸思想进行解释,也就是说一个物质价态太低或者太高都不会稳定,铁单质为最低价态0价,三价铁离子为铁元素最高价态,因此两者混合取其中,产生处于中间价态的二价亚铁离子。为了让学生通过网络认识到这些思维的内容,教师可以搜集有关哲学思维的资料,与化学原理进行对比,并且从旁解释,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搜集资料并且自主思考探究,让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化学原理相结合,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掌握如何学习化学的方法,使学生不再排斥网络化学教学,能够在网络学习空间最大效率地学习化学知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得到有效地传承与发扬,就要与教育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工作相互作用。后疫情时代,高职院校各科教师需要熟练使用网络展开授课,因此需要改良方法,精选内容,提高授课效果同时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极大的优势,能够传承过去的经典内容,印证现如今的科技水平,开拓创新未来化学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可行性,明确当前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后,再根据实际情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本文提到的化学与传统饮食文化相结合、化学与传统文学知识相结合、化学与传统科学技术相结合、化学与传统哲学思维相结合都是行之有效的融入方法,未来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道德素养,培养化学兴趣和学习习惯,就要探究更多融入传统文化的方法。这样才能开创具有特色的化学课堂,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养成学习的自觉性,让知识取自生活并最终回到生活中,成为新时期不涸的“民族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