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长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报告强调,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些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拓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和科学内涵,为我们深入推进青海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青海考察、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格外重视,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强调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始终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强调要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强调保护好青海的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强调要把青藏高原打造成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定自觉肩负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历史使命,以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为引领,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建设国家公园、修复生态系统、强化污染防治、保护生物多样性,取得积极进展。党的二十大擘画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新蓝图,我们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加快建设生态文明高地,持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用青海实践更好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壮美画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强调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符合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热切期待,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海绿色转型发展,明确要求青海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结合实际、扬长避短,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青海指明了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我们遵循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绿色低碳为导向,高质量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产业“四地”建设扎实推进。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和保护步伐加快,基本建成“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锂、镁提取利用技术居领先地位,2022 年钾肥产量预计超过800 万吨(实物量),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清洁能源技术不断创新、规模不断扩大,建成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清洁能源装机占全省电力总装机的91%,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建成世界最大规模多能互补发电基地,世界最大规模新能源分布式调相机群正式投运,国家储能发展先行示范区启动建设,全国首个100%利用清洁能源运营的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全国首个100%清洁能源可溯源绿色大数据中心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世界首条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输电大通道建成运行,连续六年刷新全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瞄准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目标,创建文旅融合示范区,推出精品线路200 条,7 条入选全国“十大黄河旅游带”精品线路,连续21 年举办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每年带动10 万游客来青海湖骑行,青海成为令更多人向往的“诗与远方”,正在建设的冷湖国际一流天文观测基地,将为青海实现科技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提供全新图景。着力做好绿色有机农牧业这篇大文章,十年间青海牛肉、枸杞产量分别增长1.2 倍和2.4 倍,油菜杂交育种水平国内领先,“青杂”系列16 个油菜品种在全国80%以上春油菜产区推广种植,并辐射到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薯”系列马铃薯品种每年在全国推广面积1000 万亩以上,青稞、蚕豆等品种选育达到国内先进,牦牛、藏羊品种培育及改良技术应用推广成效明显,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数量同比增长140%,驰名商标数量同比增长100%,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有机枸杞、冷水鱼生产基地。
碳达峰碳中和积极稳妥推进。青海清洁能源发展优势明显,生态固碳增汇潜力巨大,有能力为国家节能减排和能源安全作出贡献。我们细化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意见,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坚持供给端、消费端、固碳端三端发力,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启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零碳产业园,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在全国领先。
绿色低碳生活理念深入民心。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高标准创建“洁净青海”,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5%以上,河流国考断面水质全国最优,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西宁市“无废城市”试点创建典型模式在全国推广,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各族群众的绿色低碳意识明显增强。
新征程上,我们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大要求,发挥高原特色资源能源禀赋优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突出绿色持续、转型赋能、创新融合,着力构建以产业“四地”为支撑的绿色低碳循环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参与国家碳交易市场建设,拓宽生态碳汇价值转化路径。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总抓手,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在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上不断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就。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设立国家公园、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青海的国家公园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亲自擘画指导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强调要落实好国家生态战略,总结三江源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经验,加快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指示我们要继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强化政策支持,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我们以创建国家公园示范省为契机,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启动实施,正在谋划创建昆仑山国家公园。
开展体制试点。在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从顶层设计、体制机制、资源保护、生态治理、公益管护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有效破解了“九龙治水”难题,积累了一些初步经验。在三江源建立“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1.72 万名农牧民放下牧鞭、持证上岗,人均年增收2.16 万元。
打造窗口平台。2019 年举办首届国家公园论坛,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发来贺信,作出重要指示,为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指明了前进方向,论坛形成«西宁共识»,成为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窗口和展示平台。
建立完善支撑保障体系。颁布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等地方管理制度,成立中科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加快推进青藏高原第二次科考大数据平台、展示平台和科考基地建设。2022 年11 月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致辞时宣布,中国将重点建设一批湿地类型国家公园,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和湿地保护重大工程。其中把三江源、青海湖排在最前面,我们深感责任重大。青海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青海湖是候鸟迁飞的重要国际通道之一,青海在国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重,责任也越来越大。从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实施,到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再到国家公园面积占到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52.2%,青海都肩负着“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积累经验”“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示范”的重大使命。通过国家公园建设,青海各族人民与山水相融、与生灵共处、与草木共生,向世人呈现出一幅海晏河清、碧草连天、生机勃勃的大美画卷。
新征程上,我们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聚力打造具有高原特色和国家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地典范,健全国家公园地方性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完善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继续办好国家公园论坛,推动共建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形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把统筹推进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以及重要湖泊湿地生态的保护治理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一环,充分彰显我们党对治水规律的认识与把握达到了新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水塔”保护,强调“中华水塔”是国家的生命之源,保护好三江源,对中华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强调三江源、祁连山等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主要是保护生态,涵养水源,创造更多生态产品。我们深入实施“中华水塔”和地球第三极保护行动,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身体力行保护好源头活水。
坚持完善制度保水。制定出台“中华水塔”水生态保护规划、河湖长制条例、湿地保护条例、节约用水管理办法以及“十四五”水安全保障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构建了河湖保护的“四梁八柱”。
坚持生态修复养水。加快构建“两屏三区”生态安全格局,建立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等重大生态工程,开展国土绿化提速和巩固提升两个三年行动,加强雪山冰川、江源流域、湖泊湿地、草原草甸、沙地荒漠等自然生态修复,全面增强保水、增水、净水等核心生态功能。
坚持科学治理护水。严格涉河湖建设项目行政审批,河湖“清四乱”实现常态化规范化,加快推进引黄济宁前期工作,开工建设与引大济湟相配套的节水供水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骨干水网,全力守护江河流域上游生态安全。全省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提高到7.5%和57.8%,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十年来三江源区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缩减”,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提高11%、30%以上,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域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100%达标,青海湖水体面积比十年前增加约220 平方公里,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每年向下游输送源头活水近千亿立方米,“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
新征程上,我们将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进一步扛牢源头责任,展现干流担当,统筹江河流域保护和发展,扎实推进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保护修复,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水资源配置综合工程,促进水资源均衡配置和高效利用,全力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新高地,守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鱼。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固本强基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海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强调要全力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好生物多样性。青海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物种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我们坚持多措并举,多样保护,全力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
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制定青海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名录,实施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濒危物种拯救工程,将全省85%的野生动物栖息地、64% 的湿地、约42.6%的天然草原、30.7%的森林纳入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建立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体系,实现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有效互补。
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推动“水—鱼—鸟—草”“草—畜—兽—人”等典型共生生态系统保护,开展林草生物多样性保护五年行动计划,加强旗舰物种调查普查和科研,雪豹、高山秃鹫等人工繁育和野外放归技术居领先地位,高原种质扩繁、推广、应用深入推进,丁香、云杉人工驯化等取得重大突破。
强化生物多样性安全管理。建立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深入开展“清风”“绿盾”等专项行动,探索建立生物遗传资源督察机制,严厉打击损害生物物种遗传资源违法行为。青海高寒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突出,高原生物种质资源稳定保有,高原旗舰动物雪豹在全省8 个市州均有发现、已监测到1200 余只,藏羚羊由保护初期不足2 万只恢复到7 万多只,普氏原羚从300 多只恢复到2700 多只,青海湖裸鲤数量增至10.85 万吨、比保护初期增长42 倍,青海湖鸟类由189 种增加到223 种,以往难得一见的指示性物种金钱豹、欧亚水獭频频亮相,白唇鹿、野牦牛、藏野驴在江河源头追逐嬉戏,猎隼、黑颈鹤、斑头雁、兔狲、藏狐等精灵在草原争相出镜,青海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重要窗口。
新征程上,我们将牢固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立足青藏高原高寒生物多样性特点和保护需求,坚持以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为根本目的,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创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机制,健全高原特色野生动植物基因和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立青藏高原野生生物遗传资源国家基因保存库,构建生物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持续推进旗舰物种数量恢复性增长。
我们将更加自觉坚定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用心用情用力守护好大美青海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努力把青海打造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新高地,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成为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的重要窗口,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青海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