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艳
(福建互华土木工程管理有限公司,福建 龙岩 364000)
一直以来,造价管理都是建筑安装工程管理体系的重中之重,其实施水平、落实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并与质量、安全、进度等施工要素相挂钩。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传统时期分散化、笼统化的管理方式并不能有效控制造价风险。所以,有必要将全过程控制的理念引入工程造价管理,并对相关实践问题展开探究讨论。
建筑安装工程周期较长、环节繁多,且成本构成相对复杂。所以,其工程造价必然会受到多方面影响。结合行业经验来看,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如下。
工程设计是建筑安装工程的前期性、基础性环节,其落实质量不仅会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还与工程建设的造价成本直接挂钩。在工程实践中,若相关人员在施工图纸、施工方案的设计中缺乏经济性考量,很可能会导致工程投入因施工面积广、工程量大、施工破坏性强、施工环节多而处于较高水平。在此基础上,工程设计与施工需求密切相关,若安装工程的设计结构较为复杂,必然会使施工活动形成大量级、多样化的资源需求,继而导致工程成本居高不下。例如,在建筑管网系统的安装设计方面,若相关人员未采用集成性的布管方式,而是对各类管线进行分化布置,并独留管槽,将导致管网构建的材料、时间、人力等成本明显增加,继而造成工程造价的升高。除此之外,基于工程设计对施工活动的导向作用,如果工程设计本身存在缺陷,那么建筑安装工程的后续施工活动必然会在偏误的“轨道”上运行。如此一来,便会出现计划外的调试、修整、返工等作业环节,并对工程造价控制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
在建筑安装工程中,机械设备、施工材料两方面的投入在总体造价成本中占比极大,并且具有较强的波动性特点。一方面,安装工程常用的机械设备包括套丝机、切管机、熔焊机、空压机、弯管机等多种类型,这些设备均有多种型号、品牌、供方,其市价也存在一定差异。在此背景下,若相关人员在选择机械设备时并未进行有效的市场调查与价格比照,或盲目追求大品牌、多功能、高标准的高价机械设备,必然会造成工程造价成本的增高。另一方面,安装工程的施工材料涉及到多项指标,如材质、型号、尺寸规格、使用数量等。在施工实践中,若出现材料质量损耗、采购偏误、超量采购等情况,也会对工程造价的节约控制产生负面影响。除此之外,除了机械设备、施工材料本身的价格成本以外,其还涉及到运输、保存、养护等成本。因此,若存在长途运输、特种保存、故障维修等情况,也会导致建筑安装工程造价规模增大[1]。
技术成本是建筑施工成本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对于工程造价而言,技术工艺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与控制因素。具体来讲,技术工艺对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选择与应用两个部分。在技术选择部分,各类施工技术、安装工艺的选择合理性,会对工程造价的实际水平产生干预。一方面,若技术工艺选择不佳,将使得后续施工中出现作业冲突、技术变更等情况,进而导致额外成本产生,并严重削弱造价预算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在满足建筑安装工程施工需求与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工艺环节越多、技术体系越复杂,相应的造价成本往往也会越高;在技术应用部分,建筑安装工程中各类施工技术、工艺环节的落实情况会受到多方面干扰,如现场环境干扰、设备状态干扰、材料质量干扰、人为偏误干扰等。技术应用的干扰项越多,受干扰程度越深,造价的可控性也会越差。
作为建筑安装工程的实施主体,施工人员对造价成本的影响程度极深。在现场施工过程中,若人员缺乏良好的道德素养与责任意识,出现违规操作机械设备、私自更换或盗卖施工材料的情况,将使建筑安装工程出现直接、大量的经济损失,进而导致工程造价趋于失控。此外,若施工人员在现场作业期间并未严格遵守图纸方案及技术规范的具体要求,将导致施工质量大打折扣,并形成材料损耗、返工重修等需求。此时,相应的额外成本也会随之产生,继而引发施工投入超预算的问题。
除设计、设备、材料、技术、人员等主要因素外,建筑安装工程造价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影响。例如,降雨、降雪等异常天气会对安装工程的施工活动造成多方面影响,具体包括施工材料质量劣化、施工安全风险增大、焊接质量难以保障等。同时,还会涉及到各类防雨设施的构建投入,因此施工成本必然有所增加,从而降低造价控制的有效性。再如,当施工进度拖慢时,建筑安装工程的工期将随之延长。此时,设备租赁、人员雇佣等成本便会有所增加,从而导致工程经济效益受到损害。
在全过程控制的背景下,应保证成本管理理念、造价控制手段贯穿于建筑安装工程的整体寿命周期,并尽可能地做到精细化、系统化、严格化。基于此,在规划应用具体措施时,可将建筑安装工程的整体过程分为前期准备、现场施工与竣工验收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建筑安装工程建设的前期准备阶段中,主要包括决策、设计与招标采购三个环节。
首先,在工程决策环节,相关人员应通过现场勘查、资料分析、行业调查等手段,对建筑安装工程的建设要求、施工需求、环境条件等基本情况进行研究评估与信息采集。如此一来,既能实现全过程造价控制框架背景的清晰认知,也能为后续各阶段、各环节的具体控制措施夯实信息基础。
其次,在工程设计环节,相关人员需要在满足建筑安装工程中各类质量要求、安全要求和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设计方案的经济性,并坚持性价比优先的原则,避免盲目、过度地追求图纸、方案的高标准与先进性。例如,商品混凝土价格每上升一个标号,每方差价会高出15元至25元,所以对于建筑安装工程中涉及到混凝土灌浆、浇筑的部分,可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适当选择标号等级较低的商用混凝土,以达到降低材料成本、把控工程造价的目的。再如,在方案设计过程中比选机械搬运、人工搬运两种施工方式时,相关人员不可单独比对机械设备与搬运工人的投入成本,而是要结合工程量、搬运效率、安全风险等多种因素进行整体考量。通常情况下,若现场物料搬运的工程量较小,搬运距离较短,可选择人工搬运的施工方式。反之,则以“机械+人工”的施工方式更具经济性。除此之外,在工程设计时期就应做好造价预算及控制计划的编制工作,并尽可能地将预算限额、控制要求细化到具体的施工环节与技术细节。这样一来,能够从根本上避免现场施工的随意性,将实际成本超预算的风险把控在较低水平[2]。
最后,在招标采购环节,相关人员主要应做好市场调查与供方选择工作。具体实践时,需要以预算目标、成本限额为导向,对各类设备、材料的市场价格进行充分调查。由于建筑市场存在较高的波动性,若发现建筑用物实际价格与预算设计存在冲突,应及时协同决策、设计、财务等方进行预算调整,以保证成本预算方案与造价控制计划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应综合设备材料价格、运输进场成本、保存维护成本等多个方面,对具体的施工用物及供应商进行选择确定。在此期间,还需要全面、严谨地审查供应商资质与材料设备质量,并做好招标文件、采购合同的内控把控,以实现造价风险的充分化解。同时,对于价格较高的施工机械设备,还可采用“以租代买”的方式,能够有效地降低建筑安装工程的造价成本。
在建筑安装工程的现场施工阶段,要保证造价成本控制理念深度渗透到施工管理之中,并对施工周期内的各类突发事件做到合理应对。
首先,要做好设备、材料的造价管控工作。在机械设备、施工材料运输进场后,相关人员应结合工程方案、采购订单、技术规范等资料,对设备、材料的整体质量进行核验检查。若存在质量不佳、规格不对、数量不足等问题,则不予进场。在此基础上,一方面需要结合设备、材料的具体特性,建立针对性的保存与保护机制。例如,对于安装施工中施工的钢管、PVC管等,应对其现场捆扎、堆放的措施进行科学把控,避免管材出现受力形变、锈蚀、丢失等问题。对于C20、C25、C30等不同标号的水泥混凝土,应做到分类、分区存放,并采取有效的防水、防尘、保温手段。这样有助于将施工现场的材料损耗降至较低水平,以免形成额外的材料加购成本,或对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应协调供应商对各类施工用物的运输效率、进场频率、供应周期进行合理设置,以防止现场施工出现设备到位不及时、材料使用不充足的情况,进而保证施工活动的持续开展,提升工程造价风险的可控性。除此之外,若在施工期间因技术变更、市价波动等情况而出现材料更换、加购的需求,应及时对预算方案与造价限额进行调整,以避免全过程造价体系受到干扰[3]。
其次,要做好施工人员的现场管理工作。一方面, 在施工前、施工中,均应落实岗位培训、方案交底等工作, 引导和要求施工人员做到按图施工、规范施工、安全施工,进而从根本上提升施工人员的履职素养与造价控制意识。另一方面,要严格、持续地开展现场施工监督管理,及时对建筑安装工程中的不规范行为、不安全行为进行排查控制,以免出现安装偏误、返工重修等现象[4]。例如,在机电设备安装期间, 必须坚持先放样定位、后安装调整的施工原则,并保证设备实际安装区位与设计要求间的横纵向参数误差小于10mm。这样有助于保证设备安装的精准性,避免因安装不到位而发生拖慢进度、增加成本的负面问题。除此之外,还可采取分阶段、分工期的人工成本结算方式,并在用人合同中明确编入款项扣减、违约处理等内容,以进一步约束现场施工人员的作业行为,实现全过程造价控制中人为因素影响的有效化解[5]。
最后,还要做好工期、进度的规划安排工作。一方面,要保证施工进度的合理规划与持续推进,防止因进度超预期而导致投入超预算。另一方面,还要基于政策、气象、社会活动、行业动态等外部因素,对具体的施工工期、工序进行安排与调整[6]。例如,建筑安装工程中露天作业的环节应尽量避免在雨天开展。若有施工必要,则应做好防雨伞、挡雨棚等保护设施的搭建工作。同时,当出现降雨天气或空气湿度达到90%时,不可安排进行露天焊接作业。通过这样的方式,既有助于实现施工活动在效率、质量、成本等多方面的协同控制,也能避免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而防止造价成本的额外损耗[7]。
在建筑安装工程基本完成后,相关人员应结合工程资料做好施工质量的竣工验收工作,并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经济数据、记录信息进行整理、审核与存档。这样一来,既有助于核查预算管理与造价控制的有效性与缺陷点,也能更加及时地对现场材料丢失、供方价格虚报、异常施工损耗等风险问题进行排查和处理,从而保证建筑安装工程的全过程造价控制实现理想化收尾,并为单位追究造价失控责任、弥补施工成本损失提供有力支持[8]。
综上所述,建筑安装工程的造价成本会受到技术、设备、材料、人员等多种因素影响,且这些影响普遍存在于工程建设的全周期之中。所以,为了达到更好的造价控制与成本管理效果,需要坚持全程化、全面化、精细化的实践原则,对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各阶段、各环节的施工要素实施持续管控。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地防范造价风险,提高建筑安装工程的综合效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