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岳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重要特征。河北作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塞罕坝精神发源地,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实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成为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恢弘气魄、远见卓识、雄韬伟略,就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密结合起来,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增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始终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够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我国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具有明显的高碳特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日益趋紧,在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党的二十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部署落地落实。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时刻牢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同步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问题,让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提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党就要以此来思考、谋划、推进发展工作,不要偏离,不要动摇。”“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打造优美生态环境,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我们要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决不走西方国家大量消耗能源资源、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老路,而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充满深情、寄予厚望。上个世纪80 年代在正定工作期间,在狠抓科技兴县、工业兴县、人才兴县、旅游兴县的同时,始终关心环境保护,带领百姓改造连茅圈、开发河滩地、保护古城古槐树,展现出超前的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思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9 次视察河北,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中加快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倍感激励,发自内心地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感谢党中央,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指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调整优化结构。环境问题,说到底,根子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上。着眼于解决河北产业结构偏重问题,持续推进钢铁、焦化、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去产能,累计压减退出炼钢产能8212 万吨、焦炭产能3144.4 万吨、水泥产能1194.9 万吨、平板玻璃产能4999 万重量箱,钢铁产能由峰值时的3.2 亿吨压减到2 亿吨以内。加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15 年的11.5∶48.3∶40.2 调整优化为2021 年的10.0∶40.5∶49.5。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5%。着眼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可再生能源累计并网装机近7000 万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18.9%。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理污染的重要指示,举全省之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持筑牢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以实际成效当好首都“护城河”。采取压能、减煤、治企、降尘、控车、增绿等措施,集中力量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实施农村 “双代”工程1296.5 万户,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在全国率先开展钢铁、焦化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启动项目1380 个,关停取缔和改造提升“散乱污”企业13 万余家。持续开展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退后十”攻坚,进入全国空气质量排名“后十”城市从最多时7 个到今年实现全部退出,2021 年全省优良天数较十年前增加了120 天、重污染天气减少64 天,今年1—10 月全省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5.4%,为京津冀大气环境整体改善作出了河北贡献。加强水污染治理,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比例达到77.9%,劣Ⅴ类断面全部消除。加强固体废物治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依法管控建设用地污染风险。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执法检查,制定«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办法»,抓好末端落实,推动解决问题。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生态修复保护的重要指示,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突出重点区域,持续抓好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3%,今年以来完成营造林629 万亩。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修复治理,推进张家口首都“两区”建设,实施张承地区察汗淖尔等生态敏感地带和燕山—太行山生态提升、衡水湖重要湿地保护等重大工程,修复“三化”草原471 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802 平方公里。认真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秦皇岛湾北戴河段获评全国首批“美丽海湾”。深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全省超采区深层、浅层地下水位持续回升,邢台百泉复现,沧州枯井涌流。狠抓水源涵养保护,加强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密云水库上游潮河、白河和于桥水库上游沙河、黎河出境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Ⅱ类水质,确保一泓清水入京津。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的重要指示,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坚持把白洋淀保护修复作为重中之重,坚持补水、治污、防洪“三位一体”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累计实施唐河污水库治理、生态清淤、多源补水、污水厂提标等200 多项治理工程。坚持治污与增绿并举、修复与保护并重,雄安新区1 万余家污染企业关停取缔或外迁,全面建成“无煤区”,大力开展新能源汽车替代行动,积极推进绿色施工体系建设,开展“无废城市”试点。抓好千年秀林建设,累计造林45.4 万亩,持续推进退耕还淀、淀中村淀边村污水治理,白洋淀水质由劣Ⅴ类提升到Ⅲ类,跻身全国良好湖泊行列。划定鸟类栖息地严格保护,野生鸟类恢复到238 种,鱼类44 种,水生高等植物29 种,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类在此栖息繁育,“鱼翔浅底、绿水逶迤,荷塘苇海、鸟类天堂”的盛景再现,生动践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战略部署。河北省委召开十届三次全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准确把握河北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战略任务,精心谋划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北场景,努力推动党中央关于美丽中国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在燕赵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着力建设新型能源强省,全面拓展生态空间和发展空间。党的二十大强调,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河北具有发展光伏、风电、抽蓄电站等新型能源的良好基础,同时电力紧张问题一直是困扰河北发展的难点和痛点。我们要抓住能源革命机遇,大力优化能源结构,加快谋划推进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协同发展光伏、风电、氢能,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海上风电,积极争取清洁高效煤电项目,因地制宜推进生物质发电、地热利用,加快形成“风、光、水、火、核、储、氢”多能互补的能源格局,力争用五年时间实现全省电力供需基本平衡,历史性地解决能源保障问题,使新型能源成为河北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同时,依托能源配置优势,借势发展装备制造、大数据等相关产业和衍生链条,培育动漫等数字创意产业,拓展5G 应用场景,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培育绿色生产方式。党的二十大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的重要指示,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在“坚决去”上巩固成果,切实遏制“两高”行业盲目发展,加强科学引导和调控,保持合理产能规模。二是在“主动调”上拓展提升,大力开展钢铁等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 工作,促进产业布局优化调整,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在“加快转”上提质增效,大力实施创新驱动,认真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发挥国有企业考核倒逼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实施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行动,发挥科技特派团作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着力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持续提升大气、水和土壤环境质量。党的二十大强调,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我们要着眼全局和长远发展,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和只争朝夕的拼劲,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使生态环境从“指标改善”真正转化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让天更蓝,确保所有设区市空气质量稳定保持在全国“后十”之外并逐步改善,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加大臭氧和PM2.5协同治理,争取更多优良天气。二是让水更清,持续提升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全面消除国考Ⅴ类水体,基本消除城市和县城黑臭水体,白洋淀水质在Ⅲ类基础上持续提升,力争早日步入全国美丽湖泊行列。三是让地更绿,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支持塞罕坝二次创业,推进草原修复治理,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强化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严格管控和安全利用,厚植绿色底色。
着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持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党的二十大强调,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河北地域广阔,是全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海滨和沙漠的省份,具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明特征和独特优势。我们要从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出发,以提高自我修复能力和增强稳定性为目标,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工程,推进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探索建立美丽河北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环境质量指数纳入考核内容,在白洋淀开展水生态、鸟生态监测评价,推进重点地区生物多样性不断改善,实现全省自然生态质量显著提升。
着力落实先立后破和有计划分步骤实施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党的二十大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河北作为京畿要地,要全面贯彻党中央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主动融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依托自身生态和可再生资源优势,深入抓好各项任务落实。积极推进降碳产品价值实现,2021 年以来率先从林业碳汇和“两高”行业入手做好工作,94 万吨降碳产品实现价值4700 多万元,走在了全国前列。我们要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提高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完善财税、价格、金融、贸易等政策和市场化机制,推进碳排放权市场交易,积极开发多种形式的降碳产品。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促进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