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曦, 张瑞敏
(中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4)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扶贫开发工作的努力,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依旧很明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一个都不能少”的必要前提下,提出到2035年达到发达国家人均GDP平均水平的前瞻性目标,这对民族地区是一个严峻的历史性任务。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大目标下,我国依据目前民族地区的现实矛盾,制定了推动民族地区同步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关注民族地区的动态变化,实现区域间协调性发展。没有各民族的团结奋斗,社会主义现代化就难以实现;没有民族地区的繁荣,就不能称之为共同富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包含每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的战略任务,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伟大胜利,创建起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中国最早提出了现代化发展的思想,在当时主要是“以苏为师”,大力发展现代化工业,进行国力积累,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向工业国。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在时代主题已经转化为和平与发展的新阶段下,正确提出了改革开放战略,引进国际上的现代化技术与装备,建设四个现代化,大力解放发展生产力,建立了现代化经济体系。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奠定了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再到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现代化建设赋予了全面化的新内涵。
随着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强调“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一方面,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民的生活,全面小康的实现使长期困扰中国人民的饥饿贫穷问题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成为阻碍人民展开美好生活的主要原因。自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来,中央政府根据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其加速发展,并确保其GDP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民族地区与全国的差距仍然很明显。民族地区完成升级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已经抓住了民族地区这一难点,提出了要实现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现代化的目标。
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东西部经济体量的差距持续性增大、民族地区与全国现代化发展的断层式分化等情况,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会议强调中央政府应继续重点关注山区、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在消除贫困、全面实现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方面,任何区域及民族都不应被落下。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2]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将民族地区等落后地区作为发展的重难点进行精准施策,经过八年的不懈努力,最终补齐了全面小康建设中民族地区这一短板,并于2020年实现了与全国同步迈入小康社会。
随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民族地区发展的落后性更加显现出来,虽然近年来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西部地区GDP呈增长趋势,“但东部、西部GDP差距呈扩大之势。东部、西部GDP差距由2010年的15万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近31万亿元”[3]。在经济层面,民族地区主要受两方面的制约:产业和人才,在产业层面,区域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区域产业做支撑,由于民族地区产业发展较为封闭又或是融入大市场较晚,地理交通、语言沟通等因素的不便也制约了外来资本的投入,其内部高新技术应用率低,市场竞争能力相对不足,资金积累困难,产品研发及设施的现代化升级缺少资本,大大制约了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使之呈现出基础薄弱、发展缓慢、后劲不足的面貌;在人才层面,由于民族地区多分布于偏远地区,生活条件艰辛,交通较为不便,发展前景也不及发达地区,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大多选择迁居都市,人才流失严重,导致民族地区在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等方面固化,难以创新。
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性时期,我们要克难攻坚,确保各区域各民族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效地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确保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人掉队。
所谓同步现代化,并不是同时踏入现代化的大门,由于区域间发展基础不同,允许一些地区先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再以这些区域的经济去拉动民族地区、山区、西部地区等区域的发展。同步化是全国共同实现的现代化,这是包含差异性的,并不是纯粹的平均主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以及解决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是实现同步现代化的必要前提。所以,同步现代化就是指到本世纪中叶,全国都成功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历史性突破,这是对长期以来党中央集体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体系的继承与发展,是与实际国情和全球现代化进程相结合的正确路线。
民族地区现代化思想是一个涉及到各个方面发展的完整体系,现代化建设不能只关注经济领域的发展,也不能只关注短期的发展效益、追求数据,走捷径搭上现代化的快车,这样的“同步”无法通过时代的检验,民族地区需要由内而外地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增强民族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踏出共同富裕道路中坚实的一步。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工作的思想,是依据我国民族分布、历史宗教等因素探索出来的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制度,现应结合新时代的新特征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还应关注人民在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关系等各方面的权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统一为前提进行自治,自治是统一下的自治,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基础上,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增强民族地方的能动性、灵活性,保证人民政治参与,简化公共部门办事程序,构建网络政务平台,推进民族地区政治现代化建设。
民族地区应将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增强政治认同,同时加强民族文化现代化建设,运用现代法制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将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智能技术相结合,运用网络、荧屏等现代技术传播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各民族的大众认知度,也有利于增强民族间团结凝聚的力量,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构建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化体系。发展好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是推进文化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与全国水平相比较为落后,尤其是乡镇地区,师资力量薄弱,专科教师少、采用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教育设施现代化应用率低,互联网资源使用途径有限,由此造成贫困地区的学生知识面小,难以跟上现代化的步伐,这加重了社会阶级的固化,影响了共同富裕的进程。在目前疫情影响的大环境下,部分基础课程的网络课堂可实行全国共享,使民族地区的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发达地区的课程教育,并在今后的实践中实现常态化,创新教育资源开放合作模式,使民族地区、山区的孩子在吸收知识的同时跟上新时代智能网络的浪潮。
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护自然资源、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民族地区多为偏远辽阔的区域,工业化程度低,空气质量好,自然环境很少遭到破坏,是实现生态文明愿景和促进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关键领域。我们既需要“金山银山”,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提高区域经济体量,又需要“绿水青山”,在进行现代化的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护民族地区世代生活的家园,号召人民进行生态共建共治共享,加强生态保护的力度。
稳定的社会环境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保障,推进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人才队伍建设、基层社区治理和社会氛围入手。首先,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由于生活条件、工资待遇、晋升体系等因素的制约,与较发达城市相比,民族地区更难吸引专业人才,对此,只有解决了人们当地的衣、食、住、行等待遇问题,才能保证民族地区人才队伍的吸纳与维持,并为当地社会治理注入新鲜的血液,实现现代化升级。其次,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要加强民族地区的社区建设,社区连接着千家万户,社区在这几年的疫情大流行中所发挥的作用充分说明了加强社区建设的重要性,社区对于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调和社会冲突能发挥“第一把手”的作用,社区应规范网格化管理,责任到人,同时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最后,我们需要加强社会氛围的建设,可利用互联网设备在民众的生活区域建立主题单元式“文化角”,进行党史国史、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学习,将团结进步教育灌输到人们心中,有利于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和谐、团结友爱的社会氛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型发展模式。新的发展模式以内部循环为主,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关起门来搞建设,也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世界市场,否定经济全球化,而是在目前全球疫情、国际关系、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综合考量下,提高内部发展水平,以更高质量的内循环去推动外循环,实现双赢。由此产生了对国内消费品的巨大需求,为我国内部循环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民族地区应抓住这一机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产业结构、打破技术壁垒、变革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模式,同时加强民族地区与外部市场的经济联系,实现技术共通、资源互通、人才互通,打通内外流通体系,形成民族地区与全国市场一体化。另一方面,还应提高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力,民族文化一直是长久不衰的“时尚符号”,可积极推进与海外平台、自媒体合作,引入影视文娱、虚拟现实等目前人们喜闻乐见的产业,使民族符号注入国际市场,这在发展了区域经济的基础上,同时进行了文化输出,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使百花齐放的民族文化绽放于世界舞台。
民族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拥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其适合培育的农作物多富有地域特色,具有广阔的市场。政府应做好资源调动的工作,鼓励、引导当地打造自有品牌,与外界在种植技术创新、冷链运输合作、农副产品加工、绿色品牌打造等各环节互利合作,实现土地资源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其具有民族风情的房屋、服饰、饮食、文化及历史都是独特的旅游资源,民族地区应完善基础设施,可根据情况开设交通干线,发展全域旅游,由此也能带来当地餐饮业、服务业、文创业的快速发展。农副产品的生产及文旅资源的发展中都能创造大量的创业就业机会,政府应制定针对民族区域创业就业的惠民政策,在政府的引导下,以个例为示范,带领民众赶上由现代化带来的创业流。
由于各民族地区的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制定措施,既不能照搬别地的发展模式,也不能将本民族地区封闭起来,需要深入考察,在对当地地理气候、农轻重比例、文旅资源、民族特点、现代化程度等做具体把握的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各地发展经验,量身制定发展规划,最大限度发挥优势,对于发展过程中的不利条件与困难,精准施策、直击痛点。
在疫情环境下,我国开创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对接帮扶”模式,一省助一省、一地帮一地,这实现了医疗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民族区域各有其特点,若是依靠宏观把控来制定发展规划,笼统性地进行产业升级,这会造成部分民族地区蒸蒸日上,而部分民族地区收效甚微的情况,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建立“一对一”的模式,使有可借鉴经验的县市或企业与发展落后的民族区域相对接,提高了民族区域现代化建设的效率与质量,让民族地区更快地参与到更广泛的大市场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4]——强调在民族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同步进行团结进步教育,坚持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统一作为自治的基础与保证,提高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提升民族地区人民的美好生活指数,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新发展。推动各民族同步走向现代化,不仅仅需要物质层面的建设,在发展中还要把握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各民族要戮力同心、相辅相成,全力以共同体的方式开展工作,“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5],在发展中尊重民族间的差异,保护各民族的文化元素,寻求共性,做到同与异相协调,要使各族人民深刻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在民族地区要进行共同体意识教育,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教育学习:第一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根基;第二是历史教育,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抵御外侵,赢得了民族独立,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不放弃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区域的决心下实现的;第三是形势教育,目前我国处于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而国外形势动荡,单边主义盛行,境外反华势力频频抬头,我们必须加强共同体意识教育,团结一致,凝聚一心;第四是政策教育,包括有基本制度、民族政策的学习,这有助于民众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民族权益,增强政治认同。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协力同行,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力量,必将能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取得将我国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胜利。
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唯物史观,将现代化思想蕴含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现代化生产,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化生产将长期以来进行分散作业的个体集中起来,运用先进技术进行现代化大生产,并建立起现代化生产关系,因此,现代化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的深层动因,但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可调和,只有发展到更高的社会形态才能适应进一步现代化的生产关系,这使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成为必然。新时代民族地区同步现代化思想在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生产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现代化思想的内涵,新时代的现代化是涵括了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社会、治理、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这使现代化的定义由物的层面上升为社会的全面相。
新时代民族地区同步现代化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的理论。传统意义的民族融合即民族消灭,指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私有制的废除,人与人实现平等,阶级不复存在,民族的说法也便消失。但必须指出的是,民族融合不是民族同化,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融合是各民族相互汲取,实现扩大化,消灭隔阂,每个人都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民族地区同步现代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在尊重民族差异的基础上,各民族团结起来共同奋斗,这鲜明地发展了民族融合的实现途径。
新时代民族地区同步现代化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始终坚持为人民谋福利,将民族地区作为发展的重难点,不让任何一个区域、民族掉队,这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新阶段的结合。
十九届五中全会中确立了203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这一目标对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而言,是一个较高的指标。西部地区及民族地区经过东西部协作、精准脱贫、全面小康建设等措施,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等风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就整体而言依旧与全国发展平均水平差距明显,成为目前全国进行现代化建设中“最难的考题”,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提出无疑成为目前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