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融合 有效运用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教学为例

2022-03-23 11:28徐美勤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2年36期
关键词:读本法治道德

□徐美勤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在小学阶段共两册:小学低年级版和小学高年级版。《读本》一般由道德与法治教师进行教学。在有限的课时内,如果能将《读本》的教学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有机融合,就能集中教师的教学精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发挥二者的育人价值。

一、教学内容融合:主题相融,有机建构

《读本》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教学首先要从内容的融合入手。对二者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它们在教学内容、教学主题、育人价值等方面具有相容性。从主题上看,教师可以将《读本》的内容融入道德与法治教材,使教学内容更为集中,以此节省时间,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一)主题合并,删选内容

《读本》和道德与法治教材安排的学习内容不完全相同,但二者的主题很多时候是一致的。如《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用四篇课文介绍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简史。《读本》(高年级)第2讲《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包括三个话题,分别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中国”“‘主心骨’和‘定海神针’”“打铁必须自身硬”。二者有着相同的主题。其中,《读本》第2讲《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与《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第12课《富起来到强起来》在内容上一脉相承,前者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呈现了我国在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等重大事件中所取得的战略成果。考虑到学生对非典较为陌生,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让学生说一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想。

紧扣育人主题,删选、调整教学内容,目的是带领学生进一步挖掘取得伟大成就背后的深层原因,强调党的使命与责任,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二)主题重组,重构内容

对于《读本》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主题类似的内容,教师可以进行优化重组。以《读本》(低年级)第3讲《走进新时代》为例,本讲分为“新时代新生活”和“新时代新征程”两个部分,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新时代,了解新时代的成就,培养学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意识。尤其是在“新时代新生活”部分,《读本》采用大量图片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在经济、社会、科技、生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交通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篇幅有限,《读本》主要呈现了“西藏拉林公路”“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工程的图片。《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四通八达的交通》集中介绍了我国在交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教学时,教师可以对二者进行融合,点面结合,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感受现代交通给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带来的便捷。

二、教学方法融合:内外结合,强化体验

《读本》进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教师可将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积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运用到《读本》的教学中,提升课堂效果,优化《读本》教学。

(一)课内活动体验,明理悟情趣学习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系统的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把握存在一定困难,教师要注意教学策略的运用,将相对理性的原理以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呈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最常用的活动体验策略就可以很好地运用到《读本》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知识、获得某种技能、养成某种习惯,而在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读本》(低年级)第6讲《做新时代的好少年》第一部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通俗易懂地阐述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性。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样的人生哲理并不容易。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试一试将衣服第一粒扣子扣错,看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学生尝试后直观地看到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后面的扣子就都会扣错,整个人看起来十分滑稽。教师顺势引导,将第一颗扣子比作人生的起步阶段,让学生明白从小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读本》(高年级)第7讲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对于小学生来说,法律是比较陌生的知识领域。因此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模拟法庭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树立规则意识,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二)课外挖掘资源,问题解决探学习

开展《读本》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教学时,必须重视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问题为导向,实现课内与课外的衔接。即综合利用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让学生直面社会真实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参观、调查、访问等方式挖掘地方资源,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各领域、各方面的具体体现。这样能够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参与生活,使学生在分析、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感悟伟大的思想,产生爱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教学《读本》(高年级)第9讲《“蛋糕”做大了同时要分好》时,教师可设置问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才能兼顾‘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引导学生分组探究,解决问题,具体如下:

A组的研究问题:脱贫攻坚。研究内容:了解脱贫攻坚的实施原因及实施效果;了解我省、我市、我区在脱贫攻坚中所做的努力;搜集并讲述脱贫攻坚的故事;想一想我们能为脱贫攻坚做点什么。

B组的研究问题:民生问题。研究内容:调查我区居民最关心的民生项目;了解社区的防疫措施及其效果;调查家长、学生对落实“双减”政策的满意度。

C组的研究问题:共享共荣。研究内容:走访周边企业,了解其发展历程,尤其是了解其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了解家人朋友、亲戚街坊中依靠自身努力,取得较大成就的事迹;调查身边的同龄人拥有怎样的梦想。

学生挖掘地方资源,自主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共享理念、劳动观念等有了更真切的体会,对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溢于言表。

三、教学评价融合:量质并重,指向发展

评价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好的评价应该是无痕的。《读本》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评价不仅是为了检测学习结果,更是为了让学生在接受评价的过程中提升素养。通过评价,学生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认识,逐步形成对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自信和自觉。

(一)评价全程化,定性量化相结合,促进儿童持续个性发展

《读本》和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特点决定了教学评价不可能采用的单一的量化评价模式,而应关注整个学习过程,让评价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终结性评价要有,形成性评价同样不可或缺。

如教学《读本》(高年级)第4讲《唯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从不同维度入手,分组开展研究活动,比如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的前景、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等。研究活动既是学习过程,也是评价过程。教师应重点关注如下问题: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积极投入;是否愿意为了取得研究成果而付出努力;当活动遇到困难时,是否能用正向的态度解决问题;在活动中是否表现出主动参与的合作精神;等等。研究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即使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教师也应该珍视学生在整个活动中获得的独特体验。在过程性活动的评价之余,教师还可以安排诊断性测试,比如在教完某一讲内容之后开展一次测试,测试形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最终,教师要将整个过程中积累的定性结果和量化结果综合起来,作为对学生的整体评价。这样的评价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的进步,能够推动学生发展。

(二)评价多元化,开放综合相结合,促进儿童全面深度发展

德育课程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首先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学生、家长、社会人员等都可参与评价。其次是评价方式的多元,日常观察、调查问卷、访谈对话、作品分析等均可用于评价过程。

《读本》(高年级)每一讲的标题都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这些“金句”语言凝练,意义明确,很有启发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学习“金句”的知识竞赛、朗诵会等;围绕《读本》中《我们的中国梦》《伟大的事业始于梦想》等内容,开展以“梦想”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教学《我爱你中国》《一心跟着共产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后,结合德育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唱红歌比赛;教学《走进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后,组织学生开展摄影展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实地参观寻访,撰写调查报告;等等。

教师可以结合每一讲的特点和具体的学习内容提出适切的评价要求,让学生明晰评价标准,在边学习边评价的过程中逐步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真正实现读原文、悟原理、明使命、促行动的学习目标。

综上所述,《读本》和道德与法治融合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科特性,将系统性与学段针对性、严谨性与学生适切性紧密结合。教师要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实施对比教学,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生动地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猜你喜欢
读本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散文诗小型张读本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