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新喜 蔡清霞
性早熟在临床较为常见,属于一种儿科内分泌病症,主要指患儿第二特征提前出现,症状表现为女孩8岁前出现,男孩9岁前出现,或者女孩月经出现于10岁前[1]。根据其发病机制可将性早熟分为外周性性早熟和中枢性性早熟,中枢性性早熟中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较为常见,具有较高的发病风险,女性发病风险更高[2]。该疾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第二特征过早出现、骨骺成熟且闭合,患儿身高生长停滞,不同于同龄儿童,很多患儿存在消极情绪。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生活方式发生明显变化,我国儿童性早熟的发病率也呈不断增加的趋势,目前已成为儿童十分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性早熟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对患儿的主要影响为骨龄提前而导致成年身高减损,初潮早现及由疾病导致的心理不适应。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目前临床对该疾病的主要治疗药物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其中亮丙瑞林缓释剂应用较为广泛[3]。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是国内外公认的治疗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的标准治疗方案,是通过基因工程对天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的结构与剂型的改变合成,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具有极高的生物利用度,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具有极强的亲和性,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使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产生负调节,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形成高度抑制作用,有效抑制卵泡雌激素、黄体生成素的分泌,进而减少性腺合成与分泌激素[4]。重组人生长激素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是临床关于其疗效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基于此,本研究对重组人生长激素联合亮丙瑞林治疗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龙岩人民医院和龙岩市中医院收治的80例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纳入标准:(1)全部患儿8岁前存在第二性征,经临床确诊为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2)对患儿进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LHRH)试验,黄体生成素(LH)峰值>5.0 IU/L,LH峰值/FSH峰值>0.6;(3)出生时身长、体质量正常。排除标准:(1)性早熟通过外周性转化为中枢性;(2)合并其他严重病症;(3)具有家族遗传性矮小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年龄8~11岁,平均(9.12±0.15)岁;身 高 121~140 cm, 平 均(135.32±6.03)cm; 骨龄9~12岁,平均(10.41±0.45)岁;体质量指数13~20 kg/m2, 平 均(17.31±2.86)kg/m2。 观 察 组年龄8~11岁,平均(9.23±0.18)岁;身高123~141 cm,平均(136.18±6.15)cm;骨龄9~12岁,平均(10.45±0.43)岁;体质量指数14~21 kg/m2,平均(17.45±2.93)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患儿家属均为知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对照组采取亮丙瑞林进行治疗,给予患儿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生产厂家: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国药准字J20090037,规格:1.88 mg),使用方法为皮下注射。注射剂量为100 μg/kg,最大量不可超过3.75 mg,每4周进行1次注射,治疗周期为12个月。治疗阶段对患儿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生产厂家: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 S20173005,规格:2 IU/0.66 mg/0.4 ml/支)治疗。每日注射剂量为0.15 IU/kg,睡前30 min对患儿进行皮下注射。注射过程中需要对患儿肝功能、肾功能及甲状腺功能等进行严密监测,还包括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查看是否存在异常情况。治疗周期为12个月,治疗过程中对患儿身体情况进行严密监测。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主要包括雌二醇(E2)、卵泡雌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检测方法:抽取患儿空腹血液,对E2水平进行检测并比较,对患儿实施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对激发后1 h两组患儿的FSH、LH水平峰值进行记录和比较。
治疗前,两组E2、FSH、LH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E2、FSH、L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比较(±s)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0) 29.11±2.83 17.13±3.52 5.24±0.57 2.12±0.21 7.72±0.45 4.42±0.34对照组(n=40) 29.03±2.52 21.81±2.33 5.36±0.59 3.84±0.38 7.77±0.38 7.08±0.41 t值 0.145 6.593 0.025 4.872 0.014 5.215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E2(pg/ml)LH(IU/L)FSH(mU/ml)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及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同时因为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导致儿童健康问题变得愈发严重,成为一大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其中儿童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的发病风险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目前临床对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相关临床研究显示导致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发病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遗传等[5]。青春期主要指儿童期静止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被重新激活,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脉冲释放的程度及频率有所提升,有助于促进垂体分泌LH和FSH,进而使性腺能力得到有效激活[6]。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同正常发育的机制完全相同,并且具备生育能力。但是该疾病存在一定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患儿性意识不足,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匮乏,如果出现了第二性征,很容易使患儿滋生负性情绪,如焦虑、恐惧、烦躁等,进而产生心理问题,对患儿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2)因为患儿骨骼生长速度较快,骨骺提前愈合,因此与同龄儿童相比患儿身高较低,也会滋生负性情绪,使患儿感到自卑[7]。虽然性早熟儿童性征发育提前,但心理、智力发育水平仍为实际年龄水平,过早的性征出现和生殖器官发育会导致患儿存在心理障碍,女孩初潮过早,也对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严重者甚至影响其学习。因此对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进行及时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十分重要。
近些年来,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治疗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取得了理想的成效,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已经被列入指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中亮丙瑞林治疗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的主要机制为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使性腺发育得到有效延缓,进而推迟青春期发育进程[8]。采用亮丙瑞林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需要将上臂、腹部或臀部皮下作为注射部位;第二,每次更换注射部位,不可始终对同一注射部位进行注射;第三,对注射针头进行检查,避免扎入血管,叮嘱患儿不要触碰、按摩注射部位。相关研究显示,患儿在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治疗过程中因为骨骼生长速度较慢,甚至存在激素缺乏症[9]。重组人生长激素是临床治疗矮小症的一种常用治疗方法[10]。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知,经过治疗后观察组E2、FSH、L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也说明采取重组生长激素联合亮丙瑞林进行治疗效果理想。重组人生长激素能够促进骨骼线性生长,对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的疗效具有较好的强化作用[11]。相关研究显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单用剂量较大、费用较高,同时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但是剂量较小会使性腺轴抑制不彻底,无法达到治疗目的。如果需要长时间使用超出生理剂量的重组人生长激素。临床医师需要对用药指征进行全面把控,加强监控[12]。同时对于重组人生长激素的应用,在家长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可以投入临床应用,同时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对患儿生长速度、依从性、临床治疗效果及对升高的期望和家庭治疗成本进行全面评估,在这一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对特发性中枢性早熟患儿采取重组生长激素联合亮丙瑞林进行治疗效果确切,有助于改善患儿体内激素水平,值得临床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