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3-23 12:37王莉静WANGLijing
内燃机与配件 2022年6期

0 引言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到来,人类已加速进入智能网联时代,汽车行业的发展不仅是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是实现智能通讯和大数据应用的最大载体。据统计,2019年智能网联乘用车销量146.3万辆,占全部乘用车销量2144.4万辆的6.8%;2020年智能网联乘用车(L2级),占全部乘用车销量2017.8万辆的比率提升到15%。智能网联时代的到来,革新了传统汽车产业的发展思路,重新定义了汽车产业和汽车企业,进而奠定了汽车行业对“新汽车人才”的急切需求和行业期盼。

2021年3 月国家发布《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是贯彻落实职教20条,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动态更新和国家教学体系标准建设的重要举措。新版专业目录对传统燃油汽车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行了重新的定位,明确在高职专科层次新增“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汽车智能技术”等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型专业。在高职本科层次新增“智能网联汽车工程技术”专业。

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飞速发展,促进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然而,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同时,也对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挑战和问题。现代化信息技术介入后,课堂生态中的各类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受到了影响,加剧了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循环过程,课堂生态结构和作用上的失衡日益突出。因此,研究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现象,分析其原因,并提出重构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实践策略已经成为必然。

1 专业建设的现状及发展瓶颈

汽车产业的发展已经走过150年的历程,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信等技术和先进的制造不断融合发展与创新应用,汽车关键技术正在逐步从整车、动力系统、底盘等向多类别传感器融合感知、新型智能终端、车载智能平台等领域延伸。而新业态、新形势也促使人才的培养必须与之相匹配。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同的结果呢?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同的孩子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在制订目标的时候,如果能够保证一定的成功率,那么就会改变很多孩子的成长状态。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于2014年开设“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2019年该专业招生251人;2020年该专业招生158人;2021年招生122人,招生人数下滑严重。专业委员会审时度势,于2020年9月新增“汽车智能技术”专业,当年招生人数为130人,2021年9月新增“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当年该专业当年招生人数为110人。可见,专业调整的活力将刺激专业的建设的步伐和人才培养的培养。

以“汽车智能技术”“智能网联汽车”为代表的“新汽车专业”该如何建呢?无论从支撑产业发展,还是从职业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角度来看,都存在的重重的困难。

①汽车类的专业布局和规划、专业发展的顶层框架设计没有前瞻性。笔者所在的学校汽车类专业设置受限于地理位置、专业实力等因素,招生人数一直处于下滑趋势,进而影响专业建设的各个必备要素的投入,从而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导致学生就业的对口率、优秀率呈下滑趋势。周而复始,每年的招生、教学和就业三个环节筋骨相连,无法突破重重困难。

②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没有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没有匹配产业优化升级和技术变革的需求。笔者所在学校的汽车类专业建设委员会和专业教师传统观念固化,对新产业、新技术接纳度较低,主观认为传统燃油车仍是汽车行业的主流,对“新汽车专业”的相关内容持观望态度,导致汽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总是滞后于产业的快速发展。

③汽车类专业的师资队伍质量和跨界融合的知识储备,仍不能满足“新汽车人才培养”的需求。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河南豫西,经济发达程度和便利程度都要远远弱于省会城市。因此,汽车类专业的师资队建设是制约学校、专业发展的顽固症结,即教师团队“年龄小、专业弱、技术差”。很多老师都是由其他相关专业转型过来,并非汽车专业科班出身,缺乏专业体系和知识学习的内在逻辑性,不敢进行实践环节操作,缺少专业带头人带领。个别老师通过自我提升和参加培训以及指导学生参加比赛成长起来了,但又跳槽到其他院校。

在所有必需营养元素中,氮是影响植物生长和产量的首要因素,是植物体内许多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分,对植物生命活动以及作物产量和品质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3]。

④在关键系统实训室和整车综合实训中心的配置要求上,要充分体现课程之间的共享,如:整车综合测试实训室既能支持整车综合测试课程教学,又能支持各大关键系统调试与测试课程教学。这就意味着所有实训设备都必须统一要求硬件模块化、接口通用化、软件标准化。

⑤人才培养与产业融合度不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热情不高。致使“新汽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无法高标准符合岗位需求,不能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

走出神策门镝楼便是通往玄武门的路,这是一条坑洼不平的砖石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就偏爱这种表面生硬却暗含时空更迭之意的美,也有人就偏恨这不平整而又绊脚的路。这种类似未完工的状态可能会挫伤游客的旅游兴致。

2 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

2.1 总体目标

新的汽车人才应具备跨产业链,即汽车前市场和汽车后市场通吃;跨岗位,即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等相关岗位通吃;软硬兼具,即懂得汽车硬件,又要会维护汽车软件的综合性目标。这与职业院校“厚基础、宽视野、模块化”特征的“新汽车专业”的建设目标一致。

2.2 建设框架及策略

①开展专业调研,以季度为单位进行“新汽车人才”就业岗位和新汽车人才缺口的调查。用数据来说明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相关人才需求的暴增。

②对智能网联时代汽车人才的通用特征和能力要求进行分析。确定“新汽车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具备什么样的跨学科知识与技能。

③结合“新汽车专业”的就业岗位和知识能力要求,具体针对某一专业,如“智能网联汽车”专业设计统一的教学标准,制作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智能网联汽车搭载了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V2X(X:车、路、行人、环境、云端等)智能信息交互、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其关键技术领域涉及到多源信息融合技术、车辆协同控制技术、数据安全及平台软件、人机交互与共架技术、基础设施与技术法规等多个方面。

其技术图谱如图1所示。新汽车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要求已经大大超出了传统汽车人才。通过走访汽车企业,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覆盖全产业链,从上游的研发设计,中游的零部件和整车生产,到下游的售后维护和共享平台运营,都需要大量装配、调试、标定、测试、诊断及相关工艺管理人才。而且伴随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产业的飞速发展,此类人才的需求数量也会出现呈现井喷式增长。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工程师岗位、汽车后市场中驾驶辅助装置的加装岗位、工艺设计辅助岗位;共享出行运营服务师、充电桩维护岗位等。

一方面是融合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另一方面是融合前市场和后市场。智能网联汽车兼具智能化和网联化的特点。在智能化层面,智能网联汽车以一般汽车为基础,配备摄像头和雷达等先进的传感器装置,基于车载环境感知,实现车、路、人的信息交换。

在网联化层面,智能网联汽车基于通信互联,实现车和车、车和网络中心、车和智能交通系统等的连接,全面解决人—车—外部环境三者间的信息交流问题。

3 智能网联汽车的内涵

所谓智能网联汽车,实际上和传统的汽车存在明显的差异,智能网联汽车配备技术先进的控制器、执行器和传感器等,能够将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深度融合,进而实现人、车、路的智能共享和智能交换。

汽车产业颠覆性的巨大变革迎来了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为特征的“新四化”发展阶段,原有的产业边界正变得越来越模糊,汽车与其他产业之间、汽车前后市场之间、汽车后市场各领域间的跨界交融速度越来越快。

4 “新汽车人才”应具备的跨学科知识与技能

④解决好现有实训基地“存量”和新建实训基地“增量”的关系。

在融合现有实训条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规划建设智能网联专业相关实训室,解决实训室建设重复投资和技术迭代较快的问题,解除实训室建设“总是跟不上”的困境。

5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解决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精准定位问题,才能实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服务产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

5.1 智能网联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践

⑤持续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吸引更多的青年接受职业教育,为青年学生的就业及职业发展做好长期规划,为企业解决人才培养的需求。也让校企合作的喜悦果实反哺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最终实现校企双赢。

阴道超声联合宫腔镜诊治围绝经期妇女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价值………………… 李莹莹 程玲慧 宋汝丹 等(2)246

①专业基础课程的变化。在设计新汽车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应根据能力要求,对必要的课程进行整合,设计出最优化的课程体系。一是在《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电子基础》这些基础课之外,发展《汽车计算机基础》、《汽车网络通信基础》这些新课程。二是通过《传统动力系统结构与原理》和《新能源动力系统结构与原理》这两门课程融合了发动机、变速器、电机、电池、电控等汽车动力系统基本知识。三是通过《智能网联汽车认知(含传统能源和新能源)》课程将汽车整车方面的基本知识从传统讲到未来。

②专业核心课程的融合。一是将传统汽车底盘方面的知识融入《底盘线控执行系统调试与测试》课程,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展示出汽车底盘从传统到线控的变化;还可以将传统车身电气方面的知识融入《智能座舱系统调试与测试》课程,能够展现出传统车身电气到智能座舱的演变;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系统性、递进性的增长。二是立足车端,从与车端密切关联的车路协同发展入手,将网联化方面的内容以《C-V2X与车路协同系统调试与测试》和《智能网联整车综合测试》两门课程体现。

③专业拓展课程设计应该有两方面考虑,一是专业核心能力的加深,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就业水平,并为更好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二是专业能力的拓展,帮助学生拓展就业面。我们选择了《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技术及应用》《汽车智能改装技术》等能够帮助学生加深提升专业技能的课程。

5.2 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实训体系的设计与实践

适应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发展的实训体系建设,很多学校都处于突破从“0”到“1”的阶段。智能网联汽车出现在新版专业目录上,是汽车产业改革的倒逼结果,那么对应的实训基地建设将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不是所有学校都具备这样的实力的。

①从满足教学的眼前急需着手,分批分期进行建设,循序渐进、累计叠加,直至完成系统的实训室建设。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先从基础课程实训室入手,如在原有电工电子实验室的基础上,通过每学期的教学耗材采购,购买汽车网联专业《汽车电工电子》课程所需的电气元件,满足第一学期教学使用;另外建设汽车网络通信基础实训室和智能网联汽车认知实训室,然后规划接下来的关键系统实训中心和整车综合实训中心。

②由于之前汽车智能技术专业为考取1+X证书,已经购置了一些设备,这就需要解决好“现有设备”和“新购入设备”的关系,关注数量上和容量上的使用需求,尽可能避免重复投资。笔者所在学校从经费和利用率两个方面考虑,在新设备采购规划的过程中,能够解决好现有和规划两者之间的矛盾。

③目前新技术迭代较快,如何使新建的专业实训室与产业高度结合,这是专业实训室和实训体系建设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这也是学校和专业教师最难以解决好的瓶颈问题。笔者所在学校深度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将实训室建立在优秀的合作企业内部,学生既完成了顶岗实习,企业又完成了设备的维护和升级。

听到这里,李陆峰脸色都变了。他本来以为,凭德公公的威势,只要他报上老人家名头,人家即刻会俯首称臣,束手就擒,这也是他只带十余人就敢前来拿人的前提。谁知道,世道真的变了。远的就不提了,就说最近的事,城里城外皆流行一首民谣,唱的是:

④汽车类专业的实训条件落后,实训室建设没有科学性且建设步伐较慢。汽车产业的人才需求已经进入工业4.0时代,而配套的实训室仍然处于2.0时代,无法满足实践环节人才培养的目标,无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符合职业岗位的需求。

⑤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有配套的实训设备,实训岗位和实训指导教师,且实训管理及规章制度齐全。

“然而‘文化压力’对于社会思想是必需的.没有,则社会思想便没有统一和完成.我们虽知晓文化压力的存在,却不能避免他.避免他,无异于说个人的心理,比产生他和制驭他的社会心理还伟大.”[注]详见林惠祥著《文化人类学》第二篇第5章“文化压力说”.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62-74页.

“粉销”的兴起:随着渠道为王的时代过去,分销模式也逐渐被企业遗弃,从分销向零售的转型在家电市场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研究发现“粉销”正在兴起。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双11期间,部分企业投入的大量资源购买流量,然而转化率并不理想。数据显示自发性品牌搜索和产品搜索的人群占比正在提升,而这部分群体也是消费升级的主要承载体。2019年,市场正在向优质品牌倾斜,希望做好高效率的营销,首先从完善品牌认知,强化产品品质开始。

F3因子:Bi-Co——铋、钴的因子。这个因子对方差的贡献度为11.234%。Bi、Co是矿体尾晕的指示元素,表明它在新村矿床中行为的独特性。在矿石中没有观察到Bi、Co的矿物。

5.3 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实践

智能网联汽车涉及的学科广、知识面宽,从传统汽车、电子信息、通信等专业转过来的教师要想全面驾驭是有难度的,这就严重影响了专业建设的进展与成效。同时,专业转型升级,汽车及其关键系统的结构与原理很难通过眼看、耳听和手摸来认知了,这对学生无疑提出了挑战,更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①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笔者所在学校已经探索将校内外的资源进行整合,在校内积极寻求“教师共享”,打破专业或学院界限,借助计算机、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弥补汽车专业教师计算机北京的不足;同时寻求“校外师资”,以此客服短期的困难。

②教学方法创新能力急需加强。对汽车专业教师进行针对性培养,个性化培训才是长远的解决方案。可以将老师们“送出去”参加培训班,也可以将专家“请进来”针对短板突击教练,或向专业机构定制打包课程等方法进行专业教师的“定向”能力提升。

5.4 智能网联汽车专业1+X证书制度的探索与实施

积极关注与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相关的1+X证书类型、获取方式及考取证书时所具备的知识储备,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装调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智能网联汽车共享出行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图同通过“岗课赛证”的融通,推动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总之,中学教学合作学习的运用实践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需要,也是提升学生社会适应性的需要。中学教师要从全体学生素质发展的高度,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模式,结合中学阶段的教学内容,贴近学情,贴近学生生活,切实有效地提升教学实效性。

①从全专业“岗课赛证”融通入手,对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升级,结合专业学习强化计算机、车联网、通信方面的知识,增加证书的考取率。

②从部分课程“岗课赛证”融通入手,加强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使专业核心知识反哺证书里对新知识、新技能的考核,增加证书的过关率。

③通过学生考取1+X证书,证明具备“厚基础、宽视野、模块化”的特征,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6 结束语

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的创新改革,大力推进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代表的“新汽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都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1]全国职业院校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建设白皮.

[2]芩少飞,张凤.5G技术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影响探究[J].内燃机与配件,2021,11:208-209.

[3]陈荆花,黄晓彬,李洁.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V2X通信技术探讨[J].电信技术,2016,1(05):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