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生负担轻了,课余时间多了。不过,新的问题摆在家长面前:时间多了要怎么规划?放任孩子玩,学习成绩会下降吗?
面对学生课余时间多、玩得多、作业少这一变化,家长的迷茫和担忧其实反映了认识上的误区。很多家长甚至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好的学习效果一定来自时间堆积、反复刷题,其实并非如此。大量实践证明:运动的充分度、交往的开放度、睡眠的充足度、积极的情绪体验,与学业成绩、教育质量高度正相关。孩子们呈现出阳光自信、成绩优秀的群體特质。
许多家长希望通过短期内成绩的提高看到孩子成长,但孩子是一个发展的人,必须尊重其成长规律,任何‘揠苗助长’的做法都不会有积极的作用。”北京市史家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王欢支持把家长和学校的角色职责厘清,她表示:“孩子道德品质的培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学校教育则更侧重于让学生德智体美劳整体提升,分数只是一时之得,健康成熟的人格最为重要。”
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应通过共同研讨、分享观点,让学生最终爱上学习、爱上运动、爱上阅读。在王欢看来,这种内驱力,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
以前,放学后和双休日,蛋糕烘焙师张女士都把孩子送到各个培训班,母女俩每天交流少,甚至时有争吵。“双减”后,张女士意识到一味给孩子加压的做法不妥。她在跟孩子商量后,报了绘画、国际象棋等兴趣班,其余时间则由女儿自行安排。“孩子现在更自律了,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我们一家也有更多时间一起去户外,感觉非常好!”张女士说。
课余生活的丰富,反而促使学生更加喜爱课堂学习。因为他们可以把课堂知识运用到课余兴趣的发展中。
(摘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