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沛 高婕
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给予青少年正确的价值引导,思政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山东省实验中学作为教育部确定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积极开展大单元教学和情境化教学研究,探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改革,坚持“大思政”理念,将各类资源引入课堂,通过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思政课实践教学等活动,打开师生的视野和格局,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体现思政课特点和学校办学特色的思政育人模式,在“双贯通”思政课改革中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一、深入研讨“接续的思政课”,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
一体化的内在逻辑和贯通路线
2020年3月,济南市教育局印发《济南市“双贯通”精品思政课改革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确立以“核心项目驱动、多方协同参与、专家跟进指导、成果研创共享”为主要方式,全面开启思政课改革。山东省实验中学积极参与其中,努力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在逻辑和贯通路线,上好“接续的思政课”。
(一)开展“伙伴教研”,做到“通目标”“通教材”“通学情”
山东省实验中学主动邀请山东大学、济南育英中学、济南市胜利大街小学的思政课骨干教师,组成教研团队,开展“伙伴教研”。通过不同学段教师之间的深度对话,对不同学段的育人目标、教材内容和学情进行梳理,找到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点和育人点,撬动学生的思维,触动学生的情感。对教材中具有连续性和发展性的内容,明确阶段性教学目标,找到自身学段的准确定位,并为相邻学段作好铺垫和衔接,努力做到螺旋上升,真正实现有效衔接、循序渐进。通过参与教研,教师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观念进一步加强,也增强了在此观念指导下进行课堂改革实践的意识和本领。
(二)开展教学研讨,让“螺旋上升”的路径更直观、更生动
2020年11月17日,一场主题为“文化自信”的教学现场会在山东省实验中学举行,这场由济南市教育局主办、山东省实验中学承办的“思政课盛宴”,是济南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第二场教学现场会。作为济南市“双贯通”精品思政课改革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山东大学、山东省实验中学、济南育英中学、济南市胜利大街小学的思政课教师围绕“文化自信”这一主题,同台上课,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的要求,共同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有效实施路径,带领与会思政课教师展开头脑风暴。整个活动育人主题一以贯之、教育内容纵向衔接,所有教师都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搭建阶梯。
二、广泛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搭建和
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的
协同育人机制
(一)挖掘生活逻辑和知识逻辑的内在联系,打造“活动型思政课堂”
新课程标准将活动型学科课程定义为“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设计内容化”。山东省实验中学积极开展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和“双贯通”思政课改革的探索,组织思政课教师对课堂进行优化,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综合实践活动等资源平台,上好“大思政课”;结合新教材,挖掘生活逻辑和知识逻辑的内在联系,寻找理论和实践的最佳结合点;结合大单元教学、情境化教学、议题式教学,打造符合高中学段教学实际和学情实际的活动型思政课堂,使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
(二)探索“双师授课”模式,打造问题导向型的“第二课堂”
在教研中,思政课教师团队一致认为,“行走的思政课”不同于传统课堂,也不能简单地与社会实践画等号。这种走出教室的活动型课堂,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导向,以项目式学习为抓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真实情境中真正做到由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引导思考、由学生寻找答案。因此,要想上好“行走的思政课”这一“第二课堂”,就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也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引导。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体验基层治理对于政治生活的重要意义,在组织学生走进街道办事处之前,学校政治教研组全体教师三次到街道办事处集体备课,融合社区资源和教材资源,形成“定制版学案”,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关于基层治理的疑惑。授课过程中,由“基层教师”为学生展示社区的治理方案,让学生对基层群众自治有直观的认识,思政课教师则将社区的做法与教材的内容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真正理解提高基层治理水平的做法和意义,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初步形成了“双师授课”模式的基础模型。
(三)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以真实情境落实核心素养
为推动实现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济南市教育局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梳理确定了8个教学主题,评估确定了100个基地,同步开发了济南市思政课实践教学线上预约平台。山东省实验中学充分利用这一平台,由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泉城路街道办事处、三涧溪、济南市市中区未成年人素质教育基地等实践教育基地。通过体验基层治理创新举措感受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通过听书记上党课了解乡村振兴的全过程;通过模拟法庭活动深切体会“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前提和基础”……那些教材中无法生动体现的内容在实践课堂中得到了最好的实现,从知识传授、理论习得、信仰内化、思想升华、学以致用和实践体验等方面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用真实情境触发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情感,真正落实了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
三、探索基于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和
“双贯通”模式下的评价方式和质量标准,以评价改革引导教学改革
经验告诉我们,评价方式会直接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新课程标准在我国教育历史上首次构建了以核心素养为纲的学业质量标准。而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不仅要有学业质量标准,更应该有符合立德树人要求的、具有“大思政观”的课堂评价标准,以提高德育实效。山东省实验中学积极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体现学校办学特色、适用于“双贯通”思政课改革背景的评价方式,以更好地引导教师的教、学生的学。
(一)探索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基于“双贯通”思政课改革的新课堂评价量规
基于“螺旋式上升”和“活动型课堂”的要求,山东省实验中学努力探索符合“双贯通”思政课改革的课堂评价量规,体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与前后学段的衔接、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体现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以高阶教学目标设计改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
(二)探索增值性评价模式,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学生个体的变化发展,建立完善的大数据管理服务系统,考查学校或教师指导下学生在爱国情怀、学业学习、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实践等方面纵向变化的净效应,从而精准改进课堂教学,完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推动学生在“双贯通”思政课改革背景下综合素养的提升和个性化发展。
(三)探索研发教学设计、校本作业等系列校本教研资料
汇编“双贯通”思政课教学经典案例集,组织思政课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编写校本教研资料,总结学校在开展“雙贯通”思政课改革中的经验,对下一步教学工作的方向和重难点进行指导并明确教学整改的目标,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充分发挥名师团队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辐射带动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
目前,“双贯通”思政课改革已经成为山东省实验中学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种自觉。课堂改革切实让思政课入脑入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学校与教师共同的价值追求。未来,山东省实验中学也将紧扣时代脉搏,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举措落到实处,用大视野构建“大思政”新格局,让学生与新时代同频共振,进一步增强其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范海沛,山东省实验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高婕,山东省实验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