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昊武 李美琪
工业设计这一概念于20 世纪初出现在大众的视野,1919 年德国包豪斯学院开始对工业设计的人才进行统一培养。该学院认为将艺术与技术相统一比较符合当时的教学趋势,其创办人格罗比乌斯指出,设计师是艺术家与工匠的结合体,在其教学过程中,也不断向学生灌输这一教学理念,并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了诸多全方位技能型人才。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将“艺工结合”理念融入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有突出优势:一方面将艺术与科学嵌入产品设计专业,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严谨细致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将艺术与当代社会各界对工业设计产品的需求相结合,能实现对闲置材料的合理利用与再循环,使学生掌握符合当代潮流的产品生产工艺。
“艺工结合”即艺术与工业设计有机结合,该教学理念要求学生既要学习人文社科知识与工业设计专业知识,又要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在工业产品的设计中彰显当代艺术特点。有学者提出,任何工业产品的设计都应有艺术与技术的元素,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工业产品与艺术、市场的契合。因此,在现阶段的产品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进行“艺工结合”的思想教育,不断更新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理念,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设计师。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艺工结合”教学模式拥有更多优势。该教育理念下的教学体系更遵循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特征,能够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人才的特长实行个体化的教育,以适应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艺术与工业设计的交融不应受到束缚,“艺工结合”的教育理念需要冲破界限,实现中西融合,探索具备中国文化特色的设计技术。
“艺工结合”教学模式下,将艺术设计创作与工业产品的技术相结合是产品设计专业的主要教学理念,还要在市场需求与社会各界认可的驱动下将艺术融入产品设计的实践。对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艺术学科与理工学科的教学比例。著名设计师艾斯林格也赞同工业产品设计兼具文科与理工科的特点,文科的教学重点是产品设计理念与创新创作,理工科的主攻方向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艺术与技术的相互交融契合产品设计与当代市场和生产的需求。
我国传统的产品设计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如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来模仿国外成型的设计风格;学生缺乏设计理念与框架,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教学知识尚未更新迭代,教学内容亦未与时俱进;等等。因此,在现有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学校必须完善“艺工结合”的教学模式体系。首先是专注文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产品设计专业中的审美能力主要是工业产品的形体美和艺术美,这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基本的美感思维,对学生的设计能力、造型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其次,学校要侧重理工科教学中专项技术知识的教授。同时,工业产品的市场与营销也是教学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关键一环,其致力于激发学生的产品开发能力及对市场需求的洞悉力,因此,引导市场主流、迎合消费者的审美观念也应成为产品设计专业的必修课。
市场对产品的要求,不仅仅追求外观造型优美,更关键的是产品的内在结构美,内在结构蕴含着产品的品质、性能等特点。所以,产品设计应当既是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产品,又是内在结构与外观造型的和谐统一。将工程设计的理念融入产品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有助于改变产品性能,提高精细度和韧性,这与艺术设计所展示的外形美相互衬托,更能体现当代产品的特色。
“艺工结合”模式本就强调艺术设计与工程设计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主张在学生专业设计的基础上融入当代艺术审美元素,兼顾创新与实用,并鼓励学生进行多重的综合实训,通过真实项目的实操来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作思路,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此外,艺术设计与工程设计的交叉融合还需要注意产品的实用价值,着重凸显设计师的价值,彰显艺术与工程紧密结合的、独具匠心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到一名专业的设计师需具备多重素质。
“艺工结合”意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双剑合璧,既强调学生在艺术设计方面的创新创作,又注重工艺技能的严谨实践,主张学生不仅要成为思想上的巨人,更要成为行动中的顶梁柱。产品设计格外讲究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艺工结合”的创新教育思维更要与时俱进,彰显地域性,既要涵盖我国传统的民族工艺和独特的工艺技术,又要体现个性化,因材施教,最后走向国际化。我国的教育理念与思维必须突破界限,实现技术与思维的中西合璧,开拓更丰富的设计领域。这要求学生在专业实习中能参与并了解整个产品设计过程,包括最初的参观企业园区,聆听创业成功人士的讲座,掌握产品需求与生产市场的关系;在课程中加强理论学习,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最后尝试开展课外活动,逐步与市场接轨,提高实践技能。
组建高水平跨学科的专业教师团队是实现“艺工结合”融入产品设计专业的重要支撑。学校应围绕产品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扩大师资队伍力量,加强校企合作,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跨学科教师团队不仅要包括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同时还要包括他们在交流互动中产生的共同的价值取向、认同感和归属感。该团队的主要宗旨是鼓励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们充分发挥各自专长和优势,相互合作,协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而不是强迫学生适应学校已经设定好的教学规划。
此外,学校还要协调好艺术设计与工程设计学科类教师资源,实现学生培养一条龙,构建基本设计知识教授、专业实训技能培养、综合水平提升的教师队伍,同时还要鼓励教师考取跨学科的专业技术证书。产品设计专业是一门以艺术学科思维为主,兼具不同学科的复合型专业,这也是该学科最大的特色。
在市场的新需求下,产品设计专业应改善与优化传统教学模式。通俗而言,市场需求与艺术鉴赏是产品设计专业应遵循的价值导向。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系统、加强校外合作共同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是更新“艺工结合”教学模式的基本追求。接下来,笔者将重点论述完善产品设计专业“艺工结合”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与方法。
产品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也是一个典型的“艺工结合”的专业,它对学生的知识宽度和深度有较高要求,同时还要求学生有完善的艺术设计和工业设计知识体系,不仅要具备抽象的设计思维,还需要具备具体的形象、审美思维。产品设计的教学内容涵盖艺术学科和理工科,教学领域包括艺术与其他学科形成的交叉领域,教授知识面范围广。学校应优化传统教学模式,协助学生掌握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建立独具专业特色的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如针对绘画基础薄弱的学生可适当延长学习时间,对实践经历缺乏的学生可尽早安排其到实训基地。
产品设计专业人才所需的知识体系包括产品创新意识、熟练的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接轨的实践经历等。高等院校应充分发掘自身教育资源的优势,整合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连接相关企业的实践项目,为学生建立从理论知识到实践全覆盖的教学体系,有计划地安排学生的工程实践和专业知识学习,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理解技术知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结构复杂,尤其注重艺术与技术的相互融合,但对一个综合性的专业而言,不同阶段学生的课程设置应科学合理,因材施教。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突出三大特色:一是内容丰富,要打破传统的章节式课程,以周为单元设计,必要时引导学生进行碎片化课程学习;二是形式有趣,如将企业实践项目引进课堂,结合产品开发开展课程,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线上线下相结合等;三是课程价值,不仅教授学生专业知识,还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观念,使之成为一名专业的产品设计师。
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包括教学理念与实践内容的优化与改善。为落实艺工结合教学背景下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案,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邀请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或学者进行差别化指导。除了实践指导,学校还可以举办知识讲座或者创设线上线下的论坛平台,从多个维度推动学生与专业人员、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抑或带领学生参观企业的真实实践项目,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与技术。
产品设计专业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十分广泛,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方案也表明交叉学科知识的交替与融合对“艺工结合”模式来说是极佳的选择。艺术与技术需要深度融合,在完善学生理工科思维的基础上,通过艺术设计的思维方式、表达技巧来完整呈现设计意图。与传统教学方法“严格遵循学科要求”相比,交叉学科课程整合的模式更加灵活,能将除技术要素之外的人文、地理、环境、市场等因素融入课堂教学,并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产品设计专业具有浓厚的艺术色彩,这主要体现在产品外观造型的设计方面,因此学校要注重对学生形象构造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其次,产品设计专业带有明显的设计学学科特征。设计学是一门交叉的专业性学科,教学内容广泛,与产品设计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将不同学科内容有机结合,整合交叉学科的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艺术品位,强化学生设计思维与表达。
学校要遵循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计划,建立横向联动机制,加强与校外的合作沟通与互动,深入推动艺术与职业培训、实践教学、产品研发等行业的融合,完善校企合作工作机制与实习制度,使企业、学生、学校、设计师、工程师紧密联系,实现教学主体的多元化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形成学校与企业“全程参与,深度配合,相互照应”的联合培养体系。与此同时,学校还应搭建“艺工结合”的育人基地,打造专业的产品设计中心、校内实训基地、创新创业中心等,制订符合“艺工结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调研结果显示,部分高校虽倡导理论联系实践,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对学生的培养仅停留在认知方面。对此,学校要充分利用专业本领强、教育资源广的优势,加强与企业之间实践平台的构建,走好校企合作之路,完善校企合作实习制度,优化不同专业、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源,使学生培养更具交互性和多样性。
本文以“艺工结合”的理念为切入点,对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案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分析得出“艺工结合”融入产品设计专业教学的指导思想,再进一步结合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与现状,提出了高校产品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与思路,主张将艺术设计与工程设计的思维理念有效融合,形成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