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琦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在读
为创设适宜性高校图书馆学习环境,提升学生在馆内的学习效率与身心体验,其空间设计需协调空间光照环境、搭建空间色彩情绪、发挥空间材料特质三方面内容,来优化图书馆学习空间视知觉,强化学习氛围,引导学习主体行为。
天然光环境质量是衡量室内环境舒适度的重要指标,根据高校文化建筑和地域气候特征的特殊需求,采光口应结合项目场地、建筑朝向、围护结构、材质特性等进行与学习空间相对应的光环境设计。基于光环境的视觉性,室内的光源通过反射、折射、遮挡等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合理利用光的特性,引导自然光的流动,通过光的不同形态配合营造图书馆内光环境。
第一,采光口位置。综合考虑釆光口的位置低、中、高时自然光线传播的路径。如天窗采光时光线来源于顶部日光,主要用于图书馆中庭空间,墙面设计自由度增加,使馆内整体结构更具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再如侧光采光有利于自然光更好的进入室内,建立室内外视觉联系,增加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视觉层次,塑造出多种空间氛围效果,同时需注意采取移动遮阳措施防止太阳直射光进入人眼,造成学习者不舒适的眩光反映。
第二,采光口面积。采光口面积大小与室内空间采光效果呈正相关,需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太阳高度角、太阳方位角等具体分析一年中特定时段室内采光和遮阳的具体关系。利用天然光是最实用和有效的降低照明能耗的途径。也是人眼最为舒适的光度,设计应从照明节能及室内采光均匀度考虑,合理控制馆内空间中同一个界面中窗墙面积比。还需要注意采光口上下檐标高也会影响室内照度的分布,比值越大时,空间内部采光效果越舒适。
第三,采光口材料。材料通过空间本身的反射、折射、自发光与吸收,筛选了一部分的光,使光均匀散射出去。采光口透光材料需选择合适的参数值,如透光率、折射率、传热系数等。高透光率的材料能够让更多光线进入室内,使空间具有通透感,从而改善室内光环境状况。实体空间材质通过其纹理、颜色、质感、造型将光转换成为符合空间用途的舒适性光线。空间界面材质及地面铺装材质对人眼舒适度也有很大的影响,材质之间对光线的反射能力不同,影响自然光的引入和过渡。
视觉舒适度指馆内用户在学习过程中人眼所感受到的舒适情况,具体表现在视力状况和眨眼频率、干涩度和疲劳度等人眼主观感受。光给人们带来直观、即时的信息,光环境塑造重点更深入到人体主观生理状态、心理感受、视野范围、环境色调等。
人的神经系统受光的照度与明度强弱影响[1],通过眼睛来接收外界环境信息。从环境心理学方面看,光的色彩物理特性与心理知觉有关,在光环境较差的环境中学习和工作会使人工作学习效率下降,在阅读问题和思维理解上耗费更多精力,同时不舒适的光线效果会给人带来心理压迫感,增加人焦虑感和疲劳感。而优质的光环境为用户创造出积极的学习心境,视觉舒适度能够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因此,图书馆室内光环境应注重学生生理、心理的关系。
图1 国内外图书馆空间采光示例
图2 国内外图书馆空间光影效果示例
随着数码产品的广泛使用,人眼的疲劳度也随之增加,减少人体眼部的疲劳感是设计者更应关注的重要话题。灯具控制光在空间中的分布,并兼具装饰功能。不同照明效果设计,如面光、带状光、点光等形态样式,结合色温、照度、规控光照强度与光色变换,选择简洁、高效的灯具,以营造平静、舒适感为主的学习环境,也应同时兼顾灯具与顶棚、墙、柱等建筑构件一体化设计。视知觉会随着照明色彩变化产生感知适应性,因此可以用色彩、光影强化或弱化表现建构有秩序的空间主次关系。
在进行学习空间设计时,利用合理的视觉信息元素来提高环境的舒适度,找到色彩会在和使用者之间产生情感共振,让设计更好的提升学习者学习情绪,具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点:多体现为视觉标识,交通或功能的提示符号。第二,线:线条感,使室内空间看起来有条理,具有区分使用空间的功能。第三,面:不同于点和线的存在,是设计造型的重要部分。室内空间设计中,面是空间的格调,内部光和阴影的影响,视觉产生的虚拟表面,增添空间光感与扩展室内空间的体积。第四,对称与均衡:视觉形式中室内空间的形式美法则为对称与均衡,主要通过位置、百分比和颜色等因素来表现,其特征是稳定性、整洁性。视觉上使人感到有条理,重秩序。第五,对比与调和:学习空间设计元素矛盾的强调,增加了可比性,使元素区个性化。对矛盾中存在的各种要素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合理有序的秩序,以便在统一的环境中存在。第六,节奏与韵律:在形态结构中重复相同元素的方式,具有节奏的规律性,通过定期的重复变化和一定比例的旋律变化予以表示。
设计师需跟据学生群体、年龄特征、性格爱好进行色彩搭配,满足学习者学习的情绪需求。从空间视觉来说,暖色具有视觉扩张感和动感,冷色则具有视觉收缩感和静感。学生用户人群对于色彩的感知与需求更加敏锐和活跃。运用复合色彩搭配方法对图书馆学习空间配色,塑造舒适的学习情绪。色彩的视觉感知是物体色与视觉经验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色彩的冷暖感、疲劳感、进深感、轻重感以及软硬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明显差别的色彩进行调和,有秩序组织在一起。不同色相出现时,人们对色彩的直觉力和辨别力及由此引发的联想和情感都不同,对此将其统称为色彩的表情。当色相、明度和彩度以不同的量值进行组合时,会给人带来冷暖、轻重等不同的心理感受,引起思维上的联想或想象。
协调对比空间与色彩的相互关系是图书馆室内色彩环境与气氛营造的关键,基本配色方法之一是不等值搭配,以其中的一种或一组色彩为主调,形成整体空间主色调,将与之对比的色彩小面积穿插使用。室内空间的主色调选择应与色彩人体工程学和色彩心理学的一致。
基调色指空间色彩的基本色调与主要色彩倾向[2],在色彩构图中,称为基调色,是决定空间主体印象的色彩,一般占空间面积80%左右或以内。
一是设计时注意不同光源下的光线影响,迎合光源效应。
二是在设计室内色彩环境时,还需要考虑地理因素的影响,包括区域气候特征和习惯。
三是室内色彩测量的选择主要体现在温度上。温度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舒适度,从而导致不同的视觉反馈和心理反应。
四是内饰的颜色需协调一致,形成合理比例。根据高校学生人群的色彩心理定位,与“轻松”心理对应的是高明度中彩度黄系、高明度中低彩度黄绿系、高明度低彩度蓝绿系、高明度低彩度蓝系,与“温暖”心理对应的是中高明度中高彩度红系、中高明度中彩度黄红系、中高明度中低彩度黄系,适合作为高校文化建筑色彩体系的基调色。在学习空间的主色调设计上,应重点关注空间使用者的学习目的。
辅助色配合基调色使得空间色彩达到和谐或对比效果,一般占空间面积20%左右或以内。内饰的颜色需协调一致,且形成合理的比例。使用时两种或3 种其他的颜色来分别装饰墙壁、天花板和地面,在进行设计时必须有主要和次要颜色的区分,其他辅助的颜色则用于家具和窗帘,形成组合以突出内部空间的效果。各个功能组团的色彩体系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如选择绿色植物的色调时,将植物颜色的层次与冷暖色调进行对比,整合室内的室内环境,考虑外界温度和季节变化对人们的影响。绿色对于人体各个知觉系统的恢复性是非常有治愈性的。除了单株色彩的应用以外,将不同植物色彩进行邻近色的色彩组合以及色彩对比。
硬性材质中石材花色品种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定制,其特有的肌理,给人坚硬、厚重、肃穆庄严之感,但是大面积使用石材会使学习者感受到孤独感。相比之下木质材料比石材显得要温和,经过工艺处理后的木材,质感体现出的纹样的绵密感、原木的自然之感,让学习者感觉到馆内环境宁静素雅、充满生机。其次玻璃色彩、质感、规格等变化多,使用自由度高,兼具装饰与功能相结合的材料。根据光的折射和透光特性,可以是光滑、粗糙、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加工工艺与材质造型形态具有塑造性。玻璃的透光性程度影响室内空间光线的强弱,合理利用玻璃材质对光线有不同程度的承载性和过滤性。
软性材质中纺织品材质包括棉、麻、纱丝、锦、毛等。相对于硬性材质来说,易更换、易移动位置的纺织品的柔软性在视觉和心理上给学习者放松、舒适的身体知觉,中和、软化学习空间中冷硬感。对学习空间设计进行细分,如壁纸分为纸面壁纸、纺织壁纸、天然壁纸等,地毯分为纯毛地毯、化纤地毯、混纺地毯等。软质材料的舒适感与在天然硬质材料的安全感相互组合形成和谐的学习空间环境。
设计中应合理运用材料主次、比例、搭配组合,合理安排材料体积、形状、方向、位置等变化,设计平衡性的空间材质材料,组合搭配出满足学习者的心理需要和功能使用的图书馆学习空间。
在进行材质分类时,对材质进行由光滑到粗糙的分类。表面光滑材质具体有玻璃、水、镜子、烤漆、抛光砖和光面油漆等材质。表面为亚光材质具体有磨砂玻璃、铝材、木材、竹材、纸、布料、墙面漆、塑料、毛料[3]、石膏板和亚光漆等材质。表面粗糙的材质具体有岩石、砖瓦、水泥、混凝土等材质。在实际应用中,材质的调性搭配重组还应结合色彩、结构、体感、功能和光线等综合考量,贴合学习空间的使用需求。如混凝土材质,需按照混凝土和室内环境的实际需求,可以和各种金属、玻璃、大理石等材料组合,突出学习空间的质感,混凝土材料还可以和各种原木、石头等自然原材料进行搭配,增加学习空间朴素和清雅感。
材料间的软硬质感、冷暖关系、透明度、形状都是影响学习空间氛围的重要因素,如要使空间达到促进学习效果作用,需要发挥材料特性,对学习空间准确、合理的定位,注入人文关怀与情感表达。
学习空间材质的质感表达可以被具象形容为滑、粗、软、硬、疏和密等。材料的质感是材料的一种属性,主要包括色彩、结构、光泽和肌理等特征用在空间设计中。照明色彩、光影的真实效果与空间实际材料有关[4]。材质自身结构排列或组织构造可分为触觉肌理感知与视觉肌理感知两种方式,如学习空间中的木材学习桌面视觉感知为纹理层次、平滑程度,而触觉感知是通过对木材实物的拼压、模切等外加工方式而表现出的质感效果。应合理运用肌理特性与制作工艺,选择与学习空间功能对应的材质,将学习大空间分为不同功能的学习小空间。材质自身特有的属性和情感美成为设计构思中考虑的重点[5],运用柔性材料的衬托与对比,体现不同材料搭配的创新性。
图书馆学习空间有其专属的场所特性,为其制订方案时需考虑到馆内用户的视知觉感受与学习情绪需求。应使馆内整体光照度均匀,以营造平静、舒适感为主的学习环境。色彩搭配需迎合光源效应,有效配比空间主体、陪衬、点缀比例。同时注重学习活动开展的适用度与实用性,发挥空间材料特质。在高校图书馆设计中,要注意兼顾光色与材质一体化关系,从而增加学习者对空间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