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原 南京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
本次工程为赣江市民公园四期景观绿化工程,范围从南昌市生米大桥到龙湖大道(抚州大街),长约4.06 km,宽度为120 ~230 m。设计内容包括场地竖向、道路、广场、江堤水岸、植被、绿道、夜景亮化、给排水及智慧城市等。
整个设计以水为载体、以生态为核心,以文化智创为特色,把江岸作为主线,点线面相结合,依形就势,水绿交织,编织成一张赣江新城的绿色之网,致力于打造生态智慧城市名片。
景观结构采用一岸四段多元的景观结构形式。其中,一岸是指蜿蜒曲折的赣江水岸蓝线;四段包括创新活力段、环保体验段、生态展示段及康体休闲段4 个分区段落;多元是融合活力、创新及科技文化,结合生态造景、现代文化及互动体验,形成多元的景观节点。
第一,通过多变台阶地形和艺术草坡等设计智慧的生态绿地及广场空间。第二,形成文化创意街区,包括游客服务中心、驿站、花店、书店、咖啡店及书馆等各类文创店铺。第三,在水边设计一组木栈道,周边增加四季草坡及亲水性花卉,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实景和水面倒影相衬相映。第四,在植物选择与搭配上注重观赏性与艺术性的融合,配合不同类型的空间创造出不同功能与风格的特色景观。
第一,正对龙兴大道设置形象广场和草坪,沿防洪堤设置景观围栏,可形成通透的视觉效果。同时,结合防洪堤和雨水花园的建设情况布置多个弹性空间,让游人在充分领略湿地美感和神韵的同时获得科普知识,形成一个既具特色又充满趣味的教育、学习、体验之地。第二,林间穿插绿道,不仅能够贯通各个区域的游线,还能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第一,利用草坪减弱高铁廊道的影响,形成较为独立的生态空间。第二,结合现有的消防码头设置步道及停车场,列植树阵围合。第三,周边区域用大面积的多年生地被花卉打造花海世界,随地形起伏设计彩色空中花桥。第四,将LED 灯融入缀花草坪中,使露营、观星、互动休闲融为一体,感受奇幻的夜景乐趣,与自然共栖息。
第一,根据不同人群的活动特点,划分成或独立或连续的动感活动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第二,利用起伏的地形和植物群落围合成小板块,布置成运动区和亲子乐园。第三,在周边布置具有色彩季相特征的植物特色景观,达到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效果。
基地地势西高东低,地形高差较大,最高点抚州大街交叉口的标高为27.85 m,最低点抚州大街的标高为12.58 m。第一,核对地块周边道路标高,核算堤顶驳岸标高,确保场地与周边及城市道路能够合理衔接。第二,利用现状高差增加亲水平台,形成多层次的景观空间。对于迎水坡竖向变化较大的区域,运用植物造景优化生硬的防洪墙;对于腹地较大、过于平坦的区域,营造微地形以利于排水。第三,处理好城市外部道路、堤顶路与建筑空间的竖向关系。建筑设计应顺应场地标高,利用景观建筑确立城市道路界面的节点景观,处理好景观建筑与周边城市建筑的关系。
防洪堤向后移,扩大行洪断面面积,河岸采用生态护坡结构,大量种植树木,对个别有险情或可能存在威胁的基础设施和建筑物进行硬化加固。同时,采用石阶、绿阶、绿坡等形式优化现有硬质护坡,并结合防洪水位标高设置高于水位线的多维步行空间。
生态草溪和雨水花园掩映在江堤高矮错落的绿化景观中,具有净化雨水的作用。20 年一遇洪水位高程以下以湿生植物、草坡绿化为主,既满足了泄洪的需要,又能减少洪水对驳岸的冲刷及对场地景观的影响。
一方面,保留现状大乔木,将现状植被融入设计植被体系中,以彰显本土特色;另一方面,合理营造植物组团,增加春季景观,形成海棠、紫薇、水杉、枫香、银杏及乌桕等特色观赏林带[1]。
种植原则强调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地适树。堤顶栽植常绿背景林,搭配色叶片林、观花片林以及便于养护管理的灌木地被;堤坡区域可选择观赏草及自衍草花,营造自然野趣;堤脚以湿生花境为主,点植耐水湿乔木。
适地适树,特殊地段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迎水坡洪泛绿地选择耐水淹植被,高架桥周边选择防尘降噪植被,饮用水源保护区选择固土净化植被,高压走廊选择相对低矮的植被等。乔灌草搭配注重层次性,提高生物的多样性。
赣江市民公园四期是整个九龙湖片区绿道系统的联系纽带,是整个南昌红谷滩片区绿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中通过慢行过街、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的形式与城市绿道系统连接,构建串联各个核心景点的慢行体系,达到步移景异的观景效果。滨水游览道铺装宜选用平整、抗滑、耐磨的材料,布置可淹没的栈道,设置休憩平台,提供最佳观景视角。
结合公园的设计理念和南昌赣江新城的城市文化形象,小品元素以“点染江山”为设计主题,将色彩点晕的抽象形态作为景观元素的设计母体,将银、蓝、绿、黄作为主要的设计色彩,分别代表创新、环保、生态、活力[2]。
夜景以基础照明为主,对重要节点实施亮化提升,同时突出光影创意,提升主体建筑、景观小品的视觉效果。
本项目位于南昌市九龙湖新城的核心位置,依照海绵城市“渗、蓄、滞、净、排”的理念进行设计(如图1)[3]。
图1 海绵城市设施策略图
在区域内根据地形设置部分雨水收集装置和雨水湿塘,每隔1 km 在江边设置固定地埋式浇灌取水泵坑,以满足区域浇灌用水需求。路西侧将区域雨水就近排至市政雨水管道系统,路东侧通过海绵城市设施净化后直接排至赣江水系。
生态滞留草沟(如图2)布置在道路两侧的规划绿带内,沟断面形式采用倒抛物线形。结构层为换填层,实验数据符合相应指标后才能换填施工。
图2 生态滞留草沟
雨水花园(如图3)具有净化雨水、滞蓄雨水的功能,其底部结构与生态滞留草沟相同,主要布置在草沟低点处,底部无坡度。为满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要求,在雨水花园中合理搭配特色植物群落,营造特色景观节点,利用植物净化水质。
图3 雨水花园
湿塘由进水口、溢水口、前置塘、主塘等部分组成,在设计时可在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如图4 所示。前置塘为湿塘的预处理设施,具有沉淀径流中大颗粒污染物的作用,池底一般为混凝土或块石结构,便于清淤。驳岸宜采用生态软驳岸,沉泥区容积应根据清淤周期和所汇入径流雨水的污染物负荷进行确定。主塘一般包括常水位以下的永久容积和储存容积,根据所在区域相关规划提出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确定。主塘与前置塘间宜设置水生植物种植区(雨水湿地),主塘驳岸宜为生态软驳岸,边坡坡度不宜大于1 ∶6。
图4 湿塘剖面图
过水暗涵一般为连接道路两侧的草沟或雨水花园,前端配置植物,便于沉淀,防止阻塞。溢流雨水口(井)布置在生态滞留草沟、传输型草沟及雨水花园内,就近接雨水检查井。为控制生态滞留草沟及湿塘前置塘的水位及流速,保证调蓄空间,设置挡流堰,避免下游雨水口的收水负荷较大。植被缓冲带为坡度较缓的植被区,雨水经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并去除径流中的部分污染物[4]。
采用LID技术根据现状地势设计场地,合理布局下凹式绿地、生态植草沟、雨水花园、人工湿地、透水铺装、绿色屋顶,利用绿地及广场等公共空间蓄滞雨水,通过渗、蓄、滞、净、排5 大环节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净化后的雨水可用于绿化灌溉[5]。
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应从绿色生态环保、智慧管理、“互联网+”、未来科技4 个方面进行考量,尽量使用新材料、新能源,采用绿色、环保、节能的设计手法,强调智慧管理,借助智能化公园管理系统从宏观层面控制全园。公园内实现WiFi 全覆盖,设置植物二维码,增加智能交互景观装置、小品以及其他设施,将科技与景观结合,优化公园景观的体验性,打造具有科技感的智慧公园。
本设计项目以赣江市民公园四期景观为设计对象,倾力打造“一岸四段”的景观长廊。整个设计以水为载体,以生态为核心,以文化智创为特色,把江岸作为主线,点线面相结合,依形就势,水绿交织,致力于将赣江市民公园打造成集生态、文化、科技、康体、智能等于一体的滨江水岸公共空间。同时,设计方案配合多项专项设计,从竖向、水岸、植被、标识、海绵城市等多个设计角度,试将赣江公园建设成为全景多彩绿道、亲水智慧走廊和生态文化江岸。
图5 湿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