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玲 陈敬欢 陆新 郭海玲 唐享恩 张琼青
子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30~55岁女性,其发病率逐渐增高,且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1]。随着子宫颈癌早期筛查的广泛应用,大部分患者可早期确诊,此时行子宫颈癌根治术可获得良好预后[2]。针对早期子宫颈癌,可实施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但该术式切除范围大,加之支配膀胱的大部分神经游离,易造成患者膀胱功能障碍,引起尿潴留等并发症,导致尿管拔除后无法顺利排尿。间歇性夹管训练是指拔除尿管前对尿管进行夹紧、松开等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膀胱功能[3]。有研究显示,子宫颈癌根治术患者仅仅依靠单纯间接性夹管训练康复效果不佳,需联合合理的训练方式辅助解决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困难的问题[4]。因此,本研究探讨盆底功能训练联合间接性夹管训练对子宫颈癌术后留置尿管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9年3月-2020年12月东莞市厚街医院收治的子宫颈癌患者86例。纳入标准:符合文献[5]《2016年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中相关诊断,并经术中病理确诊;临床分期ⅠA~ⅡA期;均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排除标准:有盆腔手术史;术前腰、下肢活动功能受限;心肝肺等脏器或泌尿系统等病变;精神病史,意识障碍等。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年龄25~57岁,平均(35.83±4.67)岁;临床分期:ⅠA期14例,ⅠB期17例,ⅡA期12例;病理类型:鳞癌37例,腺癌6例。观察组年龄24~60岁,平均(36.14±4.96)岁;临床分期:ⅠA期11例,ⅠB期19例,ⅡA期13例;病理类型:鳞癌39例,腺癌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后均留置尿管,术后根据患者病情拔除尿管。对照组进行间歇性夹管训练,每天冲洗2次会阴,5~7 d开始进行术后间歇性夹管训练,首先卡紧尿袋上的固定夹,患者自觉有尿意或下腹部胀时打开放尿,5 min后再卡紧固定夹,反复训练至拔管。夜间打开固定夹,保持引流通畅;在此期间给予宫颈癌术后常规护理,包括疾病健康知识、并发症知识等宣教,定时翻身、转换体位,嘱患者下床活动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盆底功能训练,术前2 d和术后第3天开始训练,包括,(1)提肛运动:患者平卧位,双手置于腹部,脚尖外展,吸气时依次收缩肛门、阴道、尿道,感受盆底肌上提,维持10 s,然后呼气放松,15 min/次,3次/d。(2)排尿中断训练:指导患者排尿时吸气收腹,有意识中断排尿,停留3~5 s再排尿,反复练习。(3)腹式呼吸训练:指导患者用鼻吸气,挺起腹部,保持3~5 s,用口呼气,收缩腹部,5 min/次,3次/d。(4)腹肌训练:单腿抬高保持悬空5 s,两腿交替练习,10~15 min/次,3次/d,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5)尿意习惯训练:设定患者每日排尿时间,如晨起、睡前或餐前30 min,日间每3小时排尿1次,夜间排尿2次。(6)Valsalva屏气法:患者坐位,身体前倾,屏气10 s,将腹压传至膀胱、直肠、盆底,降低腹内压,5 min/次,3次/d。(7)意念排尿:放尿前5 min,患者取仰卧位,身心放松,想象身处在安静卫生间内,听水流声准备排尿,尝试自主排尿,最后缓缓放尿。两组均持续连续至拔除尿管。
比较两组术后排尿相关指标、拔除尿管后尿动力学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1)排尿相关指标:记录两组术后尿管留置时间,并于拔管后4 h通过三维彩超测定膀胱残余尿量。(2)尿动力学指标:拔管前晚22:00后禁食水,清晨排空尿液后给予1 000 ml清水饮用,2 h后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包括储尿时、排尿时的膀胱压和尿道闭合压。(3)尿管重置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拔管当日残余尿量≥100 ml则需重新置管,并发症包括排尿困难、尿潴留、尿失禁,拔管出院后随访30 d,统计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术后尿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膀胱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排尿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排尿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 尿管留置时间(d) 膀胱残余尿量(ml)对照组(n=43) 11.62±2.07 86.37±12.58观察组(n=43) 9.22±1.43 59.46±9.32 t值 6.255 11.271 P值 0.000 0.000
观察组储尿时膀胱压、尿道闭合压均高于对照组,排尿时膀胱压高于对照组,尿道闭合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尿动力学指标对比[cmH2O,(±s)]
表2 两组尿动力学指标对比[cmH2O,(±s)]
?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管重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尿管重置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子宫颈癌根治术是早期宫颈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手术切除范围大,盆腔自主神经受到破坏,可导致膀胱感知功能、收缩功能障碍,从而出现排尿困难、尿潴留等并发症[6]。盆底肌肉连接耻骨和尾椎,围绕在尿道、阴道等周围,支撑盆腔、腹腔器官,与膀胱功能之间存在密切联系[7-8]。因此,加强盆底肌肉收缩力是改善子宫颈癌术后患者膀胱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间歇性夹管训练可提高患者膀胱的反射能力,刺激膀胱正常的充盈和排空,但在临床操作过程中可能引起尿路刺激征、漏尿等问题,对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效果不佳[9-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尿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膀胱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储尿时膀胱压、尿道闭合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膀胱收缩与尿道协同能力良好,观察组排尿时膀胱压高于对照组,尿道闭合压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排尿时尿道闭合压与膀胱压同时增大,导致排尿困难、尿潴留等,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盆底功能训练联合间歇性夹管训练能够缩短子宫颈癌术后留置尿管患者尿管留置时间,改善膀胱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虽然两组尿管重置率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研究样本量少有关。子宫颈癌术后长时间留置尿管可能导致膀胱张力、逼尿肌收缩力降低,加重尿潴留症状,还增加泌尿系统感染风险[11]。盆底功能训练属于物理性疗法,通过盆底肌相关训练激活盆底肌群对控制排尿、排便及维持阴道收缩度等生理功能的调节能力,帮助患者在主观意识下控制盆底肌收缩和舒张,提高尿道括约肌张力,改善括约肌与逼尿肌协调度,促进排尿[12-14]。排尿中断训练可改善因膀胱逼尿肌过度活跃导致的反射性尿失禁症状,患者可在逼尿肌不稳定收缩前感受尿急,通过收缩尿道括约肌中断排尿,使逼尿肌收缩中断,从而提高盆底肌肉收缩力,防止二便失禁[15]。尿道、膀胱、阴道至直肠等脏器被腹部肌肉、盆底肌群紧紧支撑,腹式呼吸和腹肌训练主要锻炼患者腹部肌肉,增强盆底肌群肌力,维持各器官功能正常,有效预防并发症[16-17]。排尿习惯训练旨在帮助患者建立规律的排尿习惯,避免尿失禁发生,对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作用显著[18]。盆底肌群张力增强后,使膀胱颈与近端尿管位置提升,配合Valsalva屏气法,在腹压作用下使患者产生排尿感,预防术后尿潴留发生;同时通过规律性提肛训练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肛门括约肌功能,提高排尿行为质量,减少膀胱残余尿量[19-20]。
综上所述,盆底功能训练联合间歇性夹管训练利于缩短子宫颈癌术后留置尿管时间,促进膀胱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