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知秋,张向宁,方佳曦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 150006)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人均预期寿命持续增长,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与此同时,慢性病患者基数也在不断扩大,进一步造成了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紧张,加剧了百姓就医难,看病难的问题。体医融合是以体育运动为外在活动形式,以医学原理为内在指引,科学发挥体育运动预防保健、康复治疗等功效的手段和方式,对个人而言经济有效,它在各个方面的效用已被证实,是应对国民健康问题的一剂良方[1]。在体医融合产业发展和政策推进下,体医融合实践路径的社区模式成为当下研究热点,然而研究主要停留在政策指导和人才组织层面,对社区体医融合服务机构的具体服务内容,以及体育与医疗两种不同空间相融合的建筑功能组织方面,尚缺乏更深入的探讨[2]。因此,文中在明确体医融合背景下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的定义下,深入解析其功能组织特点,为建设一批功能完善、使用高效的社区运动健康中心提供参考。
目前学界关于体医融合概念的讨论,主要有医学主导论、体育主导论以及体医协同论三种观点。研究在体医协同论的基础上,综合上述观点,将体医融合背景界定为:整合体育与医学领域的人才、技术、市场等资源,以体育运动为外在活动形式,医学原理为内在指引,科学发挥体育运动预防保健、康复治疗功效的一种促进全民健康的社会活动趋势。同时,将在体医融合背景下进行的这些活动,定义为体医融合活动,并将建筑空间场所为承载体医融合活动,所提供的优化生命体态、保持身体健康、恢复运动能力、预防及治疗疾病、保健养生、运动康复治疗等服务项目,定义为体医融合服务。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沈圳总结了我国体医融合服务机构的建设模式,将其分为医院模式、体育俱乐部模式以及社区模式[3]。从建筑设计的角度看,医院模式可以提供科学专业的医学指导,但医院内空间局促,可以开放的运动空间较少,患者的实际运动场所往往不在医院,无法保证运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体育俱乐部模式可以提供足够的运动空间,但是由于运动健康促进的效果需要较长周期才能显现,该模式的建筑场馆又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区或郊区,不方便广大居民长期高频到达,因此难以长期保持运维[4]。社区模式整合了上述模式的优点,对二者的缺点有所规避,既可以提供充足的体育场地,又可以对接社区卫生服务,同时其建筑区位便于社区群众到达,这些都是其可以高效便捷地提供体医融合相关服务的优势所在如图1所示。社区模式的实施主体,即包括文中研究的社区运动健康中心。
图1 体医融合背景下社区模式的建设优势
为了解当下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实践的发展现状,研究对100个国内外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的优秀案例进行了调查研究。从运维方式上来看,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大多属于政府出资建设、小区提供非商业闲置空间、企业专业运营的公益健身场所。结合调研案例,可将当下的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的建设形式总体分为独立式、附属式、改建式3 种。单项建设或作为主要功能联合建设时其为独立式,数量占比约为34%;作为非主要功能联合建设时其为附属式,数量占比约为66%;这两种类型中还有部分是利用旧空间改建而成的,改建式的数量占比约为20%。
从表1 可以看出,独立式和改建式案例的数量占比逐年增加明显。从截至2021 年的全部案例各年份占比来看,十年以前的社区运动健康中心案例数量仅占10%,有90%都是近十年才出现的案例,其中近三年的案例数量占了全部案例的50%,这些说明了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的建设发展呈现方兴未艾的态势见图2。
表1 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的建设数量占比趋势%
图2 截至2021 年各年案例总量占比变化趋势
目前我国的社区公共体育活动场所,按照实际运营的名称可以分为社区体育中心、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社区级体育馆、休闲体育会所、社区健身房等。我国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场所,按照实际运营的名称可以分为社区医院、社区康复中心、理疗诊所、卫生服务站等。社区运动健康中心概念在功能作用和服务范围方面与上述二者存在差异如图3 所示。
图3 社区运动健康中心概念辨析
在体育功能方向上,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的功能作用更靠近体育的“身体功能”,主要布置有氧运动场地以及其他运动康复器械,竞技性较强的球类场地并不是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空间的必要配置。在医疗功能方向上,社区运动健康中心是以运动锻炼作为患者疾病防护的主要手段,靠近“治未病”的作用,同时配备运动医学专家以及运动指导人员,设置运动康复训练相关的场地和设备。在服务范围方面,社区运动健康中心与上述其他建筑类型相比通常更小,在单项设置时,主要服务于10min 生活圈到居住街坊层级的群众,服务半径一般在500m 左右,单体建筑面积通常约1000m2,当它与其他社区配套功能联合设置时,服务规模将扩大。
综上所述,文中将社区运动健康中心概念界定为:以优化生命体态、保持身体健康、恢复运动能力、预防及治疗疾病、保健养生、运动康复治疗等相关体医融合服务作为主要功能定位,以10min 生活圈范围内的所有社区居民作为服务对象的,在体医融合背景下提供专业的场地和设备,促使体育活动科学高效进行的社区公共建筑。
与单一的体育或医疗建筑相比,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的功能组织,是以促进社区居民通过科学运动达到健康状态为目标,其活动内容以及活动人群的转变表现出体医融合的特征。
一方面是活动具体内容的改变,由过去单一的运动或单一的临床治疗转变为结合医学技术指导的活动,以运动康复治疗为主。运动康复的决策流程包括康复评定、障碍学诊断、设定康复目标、制订治疗计划以及实施治疗计划[5]。运动康复的治疗方法包含运动疗法和理疗等。运动疗法中常用的运动方式包括被动运动、主动-辅助运动、主动运动、抗阻运动、牵张运动、牵引运动[6]。结合运动康复与疗法的相关研究,文中将结合医学技术指导的活动内容分为开始运动前、运动过程中以及运动结束后3个部分见图4。社区运动健康中心需要设置相应的功能空间,来承载这些体医融合活动。
图4 结合医学技术指导的活动内容
另一方面是活动人群类型的改变。以运动处方结构体系[7]中对运动处方出具者、监督者、执行者的相关定义,可以将活动人群分为基于健康目标的服务供需双方,并按照不同健康需求和不同工作内容将他们分别分类见图5。
图5 分为服务供需双方的活动人群
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的使用人群中,老年人和有一定运动功能障碍的人群占比较大,因此还要特别考虑到这类人群的活动特征。在体医融合活动过程中,运动锻炼人员是活动的核心,高效便捷的运动过程是其对功能组织的主要需求。运动指导人员的工作具有科学严谨的特点,需要医疗分析与训练指导过程独立不受干扰。对运动功能障碍人群而言,在高效便捷的基础上,他们还需要功能组织是简明无碍的。社区运动健康中心需要选择能够促进体医协同的功能布局形式,来兼顾不同人群的活动。
依据运动开始前、运动过程中以及运动结束后3个阶段的活动内容,研究将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的功能空间分为健康状况评定、运动处方训练、身体机能休整3 大模块,每种功能模块的活动内容决定其具体的功能空间组成。
健康状况评定模块的活动内容,呈现问测结合的特征。一方面是以问为主的疾病筛查活动,包括病史问询、疾病筛查、心理状态评估等。另一方面是以测为主的功能障碍评定过程,主要包括静态身体测评和动态身体测评两种。静态测评会利用体资体态评估表、体重体脂秤、智能体检一体机等设备,检测出身体形态和身体成分方面的数据信息。动态测评会采用动态体能评估测试仪、滑动标尺、弹力带以及平衡球等设备,借助体适能训练、抗阻训练等运动场地,在测试性运动项目中,进行对运动锻炼人员运动功能的评定。依据活动内容,结合相关理论成果以及案例调研得到的信息,将健康状况评定模块分为前台接待区、专家问诊室、心理咨询室、身体状态测评区4个主要部分。
遵从运动处方的训练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又可以分为准备期、持续运动期以及放松休整期。在整个运动过程中,需要运动指导人员协助运动锻炼人员的各种肢体动作,实时监护心率、血压等重要生理指标,防范可能发生的运动风险。依据运动锻炼者自身对运功过程主导程度的高低,持续运动期的运动方式又分为主动运动、主动-辅助运动以及被动运动,3 种方式都需要运动指导人员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与辅助。运动处方训练模块可分为准备与放松活动区、主动运动训练区、主动-辅助运动康复区、物理治疗室、水疗运动治疗室主要5个部分。
身体机能休整的目的是全方位地整理运动锻炼人员的身心,为下一次运动锻炼做好准备。在运动锻炼结束后,身体机能需要得到休息和整理,进行如厕、更衣、洗浴等活动,并通过制动休息,让身体机能自然恢复至常态。为了达到更好的健康促进效果,运动后的休整还包括思想认知上的总结和提升,这需要运动指导人员针对运动锻炼人员的身体特征,进行有关健康科学知识的讲解和宣传。身体机能休整模块可分为卫生间、洗浴室、更衣室、健康知识科普区4个主要部分。
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的实际资源配置和运维方式会受到当地街道经济水平的影响,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的常见规模在1000m2左右,这里提供的是一般情况下的功能组成以及功能区域面积的参考指标,如表2 所示。
表2 1000m2 的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功能区组成及面积
在确定功能空间组成的基础上,体医融合活动流程决定了功能布局的具体目标,包括保障医学工作的多重动线合理分离、方便运动人群的同程路线集约并置以及照顾残障群体的通行路径简明无碍见图6。结合活动流程和活动特征的需求,上述3 大功能模块之间存在着主次、交叉、先后等内在关系,三者之间紧密联系、彼此交融,共同构成了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的整体功能布局。研究基于对调研案例的总结归纳,将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功能模块的布局形式分为串联式、并联式以及交叉式3 种。
图6 体医融合活动流程与功能空间对应关系解析
串联式布局的特点在于以一条活动主轴串联起所有功能区域,根据出入口的设置,这条活动主轴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环形闭合的见表3。代表案例有武汉华体康运动健康中心和SIS 赛易斯运动健康管理中心。通常在场地较为规整,出入口的设置比较固定时,采用串联式布局,如高层建筑的某一标准层或综合体建筑内的某一件商铺等。串联式布局的交通流线简单明确,能够减小运动障碍人群的通行负担。对于盲人来说,简明的交通布局还能够方便他们适应环境,提高交通过程中的安全感。然而当场地是由大的建筑空间整齐划分出来的某一部分时,该布局方式容易受到固定空间形态和出入口位置的限制,难以对特殊需求做出有针对性的变化。
表3 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的串联式布局解析
并联式布局的特点是在主入口处进行活动人群的分流,为了方便不同的使用人群而直接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并且相互之间没有流线的交叉,形成两条相对独立的轴线见表4。如控江路街道市民智慧健康中心将主动运动训练区和主动-辅助运动康复区在入口处分开,方便不需要重复进行健康状况评定的人群直接进行运动训练。殷行街道市民健身健康中心在入口处单独设置通向残障人群运动康复训练区域的通道,与其他功能区域互不干扰。并联式布局需要场地能够设置多个单独的出入口,并且场地面积充足,能够为不同的运动训练场地分别配置辅助空间。
表4 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的并联式布局解析
交叉式布局的特点是将各功能区域依据活动类型排布成两条相互交叉的轴线,一条以动态的体育活动为主,一条以静态的治疗活动为主,交叉点通常位于身体状态测评区见表5。如江汉微至运动健康中心,各功能区的排布顺序遵从运动锻炼人员的行为活动顺序,一方面保证了功能组织的连贯性另一方面,它在轴线交叉区域集约并置多种功能空间,提升了使用的高效性;再如丘山微至运动健康中心,将健康评定流线与主动训练流线在内部分离,使私密性活动与开放性活动各自进行不相互干扰。交叉式布局多用于独立式的运动健康中心,由于内部有两条交叉的轴线,需要出入口的位置和数量设置相对自由。与上述两种布局形式相比,交叉式布局交通流线简单明了,可以灵活高效地满足多元活动的需求,同时内部各功能区联系紧密,空间利用率高。
表5 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的交叉式布局解析
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的功能组织设计包含功能空间组成、功能布局形式两个方面。功能空间组成应在补足体医融合服务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流程完善的功能服务体系,保证社区居民通过科学有效的运动形式达到健康目标,使建筑在功能上满足运动开始前、运动过程中以及运动结束后这3个主要活动流程的专业需要。在此基础上,功能布局形应兼顾不同人群的活动需要,让建筑的交通组织在保障医学工作独立性的同时,提升运动锻炼过程的效率并满足残障群体通行无障碍的需求。总而言之,体医融合下的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功能组织应针对不同活动人群、适应不同活动项目、兼顾不同活动流程,使社区体育功能和社区医疗功能相互补充、协同工作,为建设健康社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