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蝶腭神经节联合丙酸氟替卡松喷鼻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效果观察

2022-03-22 12:24刘敏妃潘丽华孙旭鸯
健康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神经节针刺炎症

刘敏妃,潘丽华,孙旭鸯

(丽水市中心医院 耳鼻咽喉科,浙江 丽水 323000)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为临床常见鼻部慢性疾病之一,患者通常反复出现鼻塞、鼻痒、喷嚏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嗅觉消失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多采用抗组胺药物、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具有一定疗效,但这些治疗方式易产生耐药性,复发率高,且多有不同程度不良反应。近年来中医治疗AR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针刺蝶腭神经节是治疗AR的新技术,将中医技术与西医解剖位置完美结合,利用神经调节机制改善患者症状,见效快、维持时间长。本研究对AR患者采用针刺蝶腭神经节联合丙酸氟替卡松喷鼻治疗,观察该法的治疗效果及对免疫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A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②年龄18~75岁;③无针刺禁忌;④针刺前1月未接受与变应性鼻炎有关的治疗;⑤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2周内患呼吸道感染或急性鼻窦炎;②行鼻腔手术者;③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凝血功能异常无法接受针刺治疗;④近期接受过与本病相关针灸治疗;⑤依从性较差。共纳入8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1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葛兰素史克集团公司产,规格:120喷/盒)喷鼻治疗,1次/d。对照组同时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1次/周。研究组同时采用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治疗时患者仰卧,术者于患者头部前方,将患者头部向单侧倾斜,选取颧弓下缘与下颌骨冠突后缘交界处缝隙作为针刺点,针刺采用0.35 mm×6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针刺前使用75%酒精消毒后沿患者颧弓下缘,向针刺点内上方直刺50 mm左右,以患者面部出现麻胀或放电感为准确位置,每次针刺留针25 min,1次/周。2组均连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1.3.1 生活质量相关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及开始治疗后第2、3、4、8周,评定患者鼻炎症状量表(total nasal symptom score,TNSS)、鼻炎生活质量问卷调查(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

1.3.2 免疫功能及炎症因子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000 r/min离心10 min,采用酶联反应吸附沉淀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试剂盒购自上海西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3 疗效与不良反应 根据治疗前后TNSS评分及RQLQ总分差值作为有效率判定标准,[治疗前(TNSS总分+RQLQ总分)-治疗后(TNSS总分+RQLQ总分)]/治疗前(TNSS总分+RQLQ总分)×100%>70%为显效,30%~70%为有效,否则为无效。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包括皮肤瘙痒、精神不良、皮肤肿胀。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分析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与不良反应 治疗4周后,研究组显效28例、有效9例,对照组显效21例、有效9例,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0.24%)高于对照组(7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98,=0.046)。治疗期间,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2.2 不同时期TNSS、RQLQ、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TNSS、RQLQ、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2、3、4、8周,2组三项评分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2.3 治疗前后2组免疫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IgE、IL-17、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IgE、IL-17低于对照组,IL-1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4。

表2 治疗期间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during treatment [n(%)]

表3 不同治疗时期2组TNSS、RQLQ、VAS评分比较(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TNSS, RQLQ and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during different treatment periods (points)

表4 治疗前后2组免疫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immune function and inflammatory fac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3 讨论

AR的发病机制复杂,大多研究认为,鼻腔黏膜与特异性变应原如花粉、灰尘或微小生物如真菌、螨虫等接触后引起机体免疫细胞IgE诱发免疫反应及相关炎症反应导致AR。中医认为AR为“鼻鼽”范畴,此病与肺、脾、肾密切相关,利用针灸治疗为该病的主要中医治疗手段。蝶腭神经节为头部最大副交感神经,其三角分别连接3条主要神经,翼管神经、上颌神经及腭神经,而此3条神经分别向下扩展,连接丰富的交感神经纤维,众多神经与支配鼻、咽、眶部腺体相连,因此对蝶腭神经的刺激可明显影响相应器官的功能。而蝶腭神经节副交感神经原胞体周围存在P物质能神经纤维分布,其兴奋增强时,可引起P物质大量释放,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黏膜水肿及腺体分泌量增多等效应,这些效应与AR患者所表现出的喷嚏、清涕、鼻塞鼻痒密切相关。针刺蝶腭神经可对处于抑制状态下的交感神经纤维产生刺激,相应地抑制了处于亢奋作用的副交感神经,减少了P物质的释放,从而减轻AR患者相应症状。

本研究中,对照组在治疗后8周,TNSS、RQLQ、VAS评分较第6周有明显升高,提示传统针刺法虽然对AR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对比针刺蝶腭神经节法其效果维持时间较短,结论与李坤伦等研究结果相似,这可能与AR产生过程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而针刺蝶腭神经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刺激有关。针刺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有针刺部位皮肤瘙痒、肿胀及精神不良等,本研究中,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提示针刺蝶腭神经对AR患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有研究表明IgE水平与变应性鼻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过敏原与IgE的结合导致炎症因子的释放引起机体炎症反应而致AR。本研究中,治疗后2组IgE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传统针刺治疗和针刺蝶腭神经节均可有效降低AR患者IgE水平且针刺蝶腭神经效果更明显,表明针刺蝶腭神经对患者免疫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可能与针刺蝶腭神经后刺激相关神经递质的释放,改善免疫功能有关。

炎症因子在AR产生中发挥重要作用。IL-17为白细胞介素之一,可诱导上皮细胞分泌IL-6、IL-8等炎症因子。IL-10为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多种机体细胞中均可表达,是人体重要的抗炎因子,可调节免疫功能、参与细胞炎症反应及免疫反应。胡向林等研究发现,针刺蝶腭神经的AR患者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下降。本研究中,治疗后研究组IL-17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与上述相似,说明针刺蝶腭神经可明显减轻患者炎症反应,其可能机制为针刺对副交感神经的刺激减少了抑制神经系统的调节物SP的释放,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炎性介质,组织胺释放量减少,机体炎症反应减轻,相关炎症因子水平降低。

综上所述,针刺蝶腭神经节联合丙酸氟替卡松喷鼻对AR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神经节针刺炎症
电针“梨状二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NPY、SP及神经节的影响
奇神经节干预治疗肛门会阴部疼痛*
清明的雨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对炎症的几种常见误解
绚丽的烟火
新疆抓获75名“针刺”嫌犯
牙痛苦相煎 针刺有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