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远,杏坛流芳

2022-03-22 22:16:33何也
闽南风 2022年3期
关键词:琯溪天赐育英

何也

人生中总免不了要蓦然遇见,也就是在你心里会突然闯进一个陌生人,这个人你有可能湮灭于记忆浅层,也有可能进入内心深处让你记住他。笔者对张鸿恩的认知就属于后者。

张鸿恩生于1884年,字天赐,琯溪新桥后巷村人。

新桥村位于平和縣城的中心地带,是个人文荟萃之地。比如古已声名在外、改革开放后在国内外畅销几十年、让平和人脱贫致富的琯溪蜜柚,其母树就在新桥村。来到新桥后巷村,这里有一座著名的内涵丰富的延安楼。走进延安楼,就差不多可以触摸到后巷村张氏一族的历史沿革了。比如我们可以在此了解到他们的祖先——琯溪读书人张宽,他于明正统九年(1444)中举,明景泰二年(1451)高中进士,历任云南道监察御史、巡按保定监察御史,是个难得的耿直清廉的好官。不管是相关传说还是诸多触目可及的细节,都可以证明这座建造于万历癸未年(1583)的延安楼,承载的一定是张氏族人那种“耕读传家”的美好愿景。

生于兹长于兹的张鸿恩,受乡邻、受家族,特别是受家庭、受执念虔诚父亲的影响,我们相信其忠厚纯良的秉性一定会在族人在家人的期待中得以养成并回馈社会。

清光绪三十年(1904),二十岁的张鸿恩毕业于厦门鼓浪屿寻源书院。与此同时家乡的平和县育英小学成立。毕业后有十五六年的光阴,张鸿恩辗转在南安、平和等地任小学教员。以张鸿恩守一而终的秉性与品格,可以看出他的抱负。相信这十五六年,他一定在摸索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有美名传播,从民国9年(1920)起张鸿恩开始担任私立育英小学第三任校长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因为这一年恰好是五四运动的次年。我们知道,五四运动推行新文化运动,当时中国的语言文字政策的思想渊源大部分都来自于五四时期的西化理论,张鸿恩一定也受到了这场运动的洗礼,胸怀新文化、新教育的理想去适应那个时代的新要求。1952年,育英小学与琯溪中心国民学校合并为琯溪小学,他改任该校副校长,直至逝世。

张鸿恩生于1884年,二十岁从教,三十六岁后开始在育英小学(中间有过几次改名,后恢复)当校长直到去世,四十年的大好光阴,终其一生全都奉献给了教育、给了社会。

张鸿恩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他的坚持。他身体力行,始终以育英小学的校训?“诚、慎、勤、勇”为座右铭。还特别看重这个“勤”字,?“不勤教无以为仁”“不勤教无以为智”,?在他不遗余力的倡导下,校园内勤字当头,勤教勤学蔚然成风。上世纪30年代初,张鸿恩敢于突破当时的学制,在四年级以上增加初级英语教材和尺牍、应用文等科目,并亲任应用文课程的教学。这个教学范围的突破,视为一次教育改革也无不可,从中可以看出张鸿恩培养人才的抱负。他的教育理念,有看到远方的开放意识(英语),同时重视秉承传统的熏陶(尺牍),更具学以致用的务实(应用文)。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兼容并包,着眼点就在于培养有用的人才。

四十年的粉笔生涯,张鸿恩过的一直是清贫如洗日子。前期的育英小学系私立学校,经费经常难以为继,解放之初家底薄百废待举,张鸿恩与志同道合的老师们同舟共济,想方设法艰难撑持,度过无数办学的难关。张鸿恩既是校长又是老师,一心扑在教育教学上,还兼顾学校的杂务,校园的维护、桌椅的修理,及至卫生清扫都亲力亲为。如此一个勤劳、严谨、朴实、不务虚名的长者形象,留在师生们心目中的自有一种任凭岁月也销蚀不掉的回响。

教书育人与治病救人初心相同。张鸿恩教学之余也涉猎医道,博采民间验方,自辟药圃潜心研究本草,为患者诊治从不取报酬,他辑录的《民间本草拾遗》一书,虽已散失,但部分流传于世的验方,至今仍应用于民间,被称为《天赐方》。

琯溪新桥后巷村人张鸿恩,字天赐,他教书育人时所倡导的“诚、慎、勤、勇”,至今仍为百年老校育英小学的校训。每年金秋九月柚果飘香之时,平和县育英小学都会遴选品学兼优的学生颁以“张鸿恩纪念奖学金”。

琯溪新桥后巷村拥有如此影响后人的一个乡贤,我们会不会因此心向往之?

sdjzdx202203231032

猜你喜欢
琯溪天赐育英
顾小晶坚守基层育英才
天赐灵机
逆境之中育英才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
巍巍学府 作育英才
黄河之声(2019年19期)2019-11-30 01:28:34
天赐的缘分
意林(2018年4期)2018-03-02 15:48:32
天赐草原
黄河之声(2017年4期)2017-06-12 12:04:16
大自然的礼物——天赐
花卉(2016年3期)2016-04-16 03:01:03
琯溪蜜柚果实贮藏期间果肉汁胞质地变化研究
广西·桂林琯溪蜜柚产销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