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琅,卢成中,杨轶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广东 广州 510080]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临床上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一种常用手段,它能通过电极导线传导刺激心脏的收缩与兴奋,以消除心脏功能障碍。但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相关并发症较多,且需患者掌握起搏器管理方法。已知多数患者及家属缺乏手术相关知识的了解,围术期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情绪而增加并发症的风险[1]。术后快速康复外科(ERAS)是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新型康复理念[2];双心护理是在注重病人心血管疾病整体护理同时强化心理护理的现代护理模式。其在注重整体护理的同时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心理治疗,通过语言及行为影响病人,消除患者不安情绪,对提高病人依从性、改善预后[3]。本研究通过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实施快速康复联合双心护理干预,减轻了病人术后焦虑、抑郁状态,增强其治疗信心,有助于改善预后,促进康复。
入组2021年11月至2022年3月间于我院接受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8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8岁;意识清楚,认知功能良好,能配合研究;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疾病史、老年痴呆症、认知功能障碍、阅读功能障碍及沟通障碍者;肢体活动障碍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在研究开始前,本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整个实施过程严格遵守医院伦理学原则,患者及其家人清楚地认识到本研究的目地和实施流程,并签署了知情协议书。
使用焦虑评分(SAS)、抑郁评分(SDS)[4,5],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评分(GCQ)[6,7]分别在手术前一天、术后一周进行患者心理状态的评估。
采用 1到4 分的4级评分法评价,SAS和SDS各有20个项目,总分值范围 20~80 分,标准分为总粗分×1.25,转换成百分制,评分与焦虑、抑郁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分值越高,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越严重[8-10]。
使用Kolcaba评价“舒适度”,评定标准为:心理素质(10道,40分),生理(5道,20分),社会文化(6道,24分),环境(7道,28分),得分越高舒适度越高。
1.2.1术前护理 对照组、观察组均进行入院宣教包括入院环境、规章制度、健康教育、心内科专科评估、指导用药、注意事项。手术前进行术前健康教育使其理解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意义和方法,消除术前焦虑和恐惧情绪并积极配合。
1.2.2术后护理 术后第1天卧位运动;术后第2天坐位手腕运动;第3天患者呈站立位,前臂旋转运动;术后第 4 天曲臂运动;术后第5天,循序渐进抬高术侧肢体运动;术后第7天颈部运动。
对照组 每日进行医师护理联合查房一次,进行术后疼痛、出血等情况的宣教[8],解答患者疑惑,康复师指导、协助床边康复训练。协助患者训练,督促其训练,频次不作要求。
观察组 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快速康复联合双心护理,团队包括心血管内科医师、双心诊疗医学专科医生1名、护士长1名、心脏康复治疗师2名,GCP专科护士各2名。每日进行医师护理联合查房一次,双心诊疗专科医生查房一次,解答患者疑惑,心理疏导。康复师指导、协助床边康复训练,运动部位同对照组,但确保每日频次应完成至少5次以上。靶心率:(220-年龄)×(60%~70%),即达到靶强度[2,8,9]。患者运动训练时,护士或医生必须在场,每次的活动量以患者耐受为宜,活动时患者需持续监测心电,并注意观察及询问患者的感受。终止运动的指征:①心前区不适如心慌、气短等;②面色苍白,自感疲乏;③心率达到已达靶心率[靶心率=(220-年龄)×(60%~70%)]。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百分率(%)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 19~91岁,平均(66.05±16.8)岁,体质指数(23.21±2.89)kg/m2;术后住院时间(3.00±1.6)d,术口肿胀1例(2.5%),术口瘀斑4例(10%),术口感染率0,。观察组男性 22例,女性18例,年龄 37~91岁,平均(70.38±11.4)岁,体质指数(22.72±3.91)kg/m2;术后住院时间(3.98±6.6)d,术口肿胀3例(7.5%)、术口瘀斑10例(25%),术口感染率2例(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术后住院治疗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观察组术前SAS 和SDS 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较护理前均显著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均P<0.001)。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手术前后焦虑抑郁评分
术后快速康复联合双心护理组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环境评分较常规护理干预前均显著降低(均P<0.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评分比较
近年来随着心脏起搏术植入术的不断近展,起搏器植入已成为治疗各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炎等心脏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起搏器术后电极脱位是术后常见并发症。因此,在起搏器植入手术后,临床要求患者需要卧床至少6~12h,而长时间的术肢制动,卧床所导致活动受限,容易引起腰酸不适,对病人的舒适及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患者因运动不利于康复会尽可能的减少体力活动,甚至不运动,日常生活产生的活动量也是极其有限,对机体的康复作用也是非常小,导致缺乏活动量而影响心功能恢复。因此,术后护理人员必须要充分了解患者真实想法,对患者的认识偏差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给予纠正,采取有效护理措施督促积极进行运动训练,成立康复小组有针对性的制定运动康复方案,对减少并发症和提高预后具有积极作用[2]。快速康复联合双心护理是一种符合现代化优质护理理念的护理方法,快速康复联合双心护理是一种以高质量的现代医疗观念为基础的快速康复治疗护理观念,护理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帮助患者形成正确的认知,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了解康复运动,根据患者的病情、心理状况,制定和执行相应的康复方案,促进患者的康复。张惠[10]的研究报告指出,康复护理能降低起搏器置入病人的术后并发症,改善病人的心功能,使病人尽早下床,改善病人的舒适;降低了病人术后的住院时间,降低了病人的医疗成本。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缓和医患之间的矛盾,提高病人和家属对医院的满意程度。
本研究表明,手术前观察组SAS、SDS、GCQ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环境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AS 37.60±8.89、SDS 31.15±6.69显著降低,GCQ 中生理(19.78±2.15)、心理(32.83±3.97)、社会文化(21.75±2.28)、环境(22.75±2.81)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0%,与对照组37.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临床上起搏器术后并发症的平均水平,与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偏小,纳入的患者人群偏中老年人有关,未来希望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这一点。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的负面情绪会逐步增加,对于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在其出现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时,如果临床上不及时给予早期有效的干预措施,负面情绪会随时间的增加而有加重的趋势[3],而快速康复联合双心护理模式能有效的提高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舒适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改善预后都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得,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根据患者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结果,实施快速康复联合双心护理可缓解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术后心理情绪评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缩短其住院时间,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常规护理,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