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方方,王婷,贺艳
(安徽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内科,安徽 滁州 239000)
养老产业主要指根据不同区域、环境、心理状态、社会文明、执政水平等为老年人具体需求提供产品及服务的行业总和[1]。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增至2.2亿人次人口比例16%左右,2018年人口比例增至17.8%。随着养老行业的标准、产业的组织发展在不断完善,医疗保健服务作为养老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3]。目前全国159所高职院校开设老年保健与管理相关专业,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机构,应实现人才与社会需求零对接、强化校企合作,以及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协调发展[4]。而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为我院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养老产业一体化的高职院校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综合改革,为培养出高水平高技能专业人才,同时为提高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高层次就业打好基础。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3名助教、6名讲师、3名副教授、1名正教授共13名教师,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自2017年首届招生至2021年学生共154人,其中社招班70人、高专84人,毕业68人、实习37人、在校49人,以及5所合作养老机构负责人。
聘请技能专家顾问,根据长三角“养老产业一体化”及安徽“三地一区”建设,加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并组织助教及讲师进行养老机构校外培训,坚持专任教师顶岗锻炼,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任职资格,同时加强教师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建设,使师德建设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对青年助教采取“1对1”培养制度,打造适应新发展理念的教育人才,高水平的创新教学团队,并对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进修,打造高质量老年保健与管理教学团队。同时培养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为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并具有临床工作经历,从事相关教学近15年,能较好的把握养老专业的需求实际、教学设计,能指导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带领专业教学团队开展专业建设,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并联合3名副教授1名正教授就目前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对人才培养规范化管理重、难点进行评估汇总,并给出相应改善方法。
(1)对教材进行更新,采用最新出版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四五”规划教材。(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模式,实现专业可行课程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3)以新形势、新要求为目标重构及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就行业趋势与需求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探讨并重新规划实施,核心课程判断依据(见表1)。对“老年健康照护”、“老年社会工作”、“老年用药指导”、“老年病学”等课程进行优化,制定课程标准。并申报1~2门院级精品和优质课程。(4)完善老年护理、老年康复、护理操作、社区护理等实训室等实训中心建设,通过情景式教学校内实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老年照护实训基地设置合理、全面开放、资源共享的开放性实验室,需能完成所承担的实践教学任务,能承担各类社会培训服务,职业技术技能训练。具体实践教学见表2。(5)联合各高职院校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养老企业针对性开展教师和学生的专项培训、技能大赛项目,增加各高职院校沟通交流,多维度观察并完善教学方法。(6)为对应养老基地岗位需求甄选优质实习基地,联合校外实训基地,拓展学生校外实训机会,使学生早适应行业类别和工作要求。(7)完成失智老人照护“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促进学生取得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表1 核心课程判断依据[n(%),n=13]
表2 实践教学安排
采用网络匿名问卷调查毕业生、实习生以及在校生对教学的满意度、课内实训需求、继续进修课程需求。收集我校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学生一年级时期专业课程项目平均分。同时对养老机构职业素养、岗位目标、职业技能、职业证书等进行调研统计。
人才培养规范化重、难点:(1)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的职业才能社会价值认知度不高。目前我国老年人的快速增长,“养老产业一体化”带动养老产业发展,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面向社会养老院、福利院等养老机构已不满足养老产业发展。(2)学生职业意识差,表现为职业精神不足、职业能力不强、职业行为不规范等。
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的人才体系偏重于医疗、康复、护理、健康监测管理等专业照护服务,需要学生具有正确的职业素养和伦理道德。
13名教师对专业核心课程老年健康照护、临床疾病概要、老年健康照护、老年突发病急救学、实用养老机构管理认同率100.0%(13/13),成人护理、老年护理学、老年康复与训练、老年学概论、老年社会工作认同率92.3%(12/13),营养与膳食、老年病学认同率84.6%(11/13)。其中老年健康照护课程成为我校思政示范课。专业基础课程病理学、药理学基础认同率84.6%(11/13),专业拓展课程老年用药指导、急危重症护理认同率76.9%(10/13)。
2021级高专招生人数28人次较2020级18人次增长35.7%,较2019级招生人数增长17.9%,社招班逐年减少。在校生对教学满意度95.9%高于毕业生和实习生84.8%(P<0.05),见表3。毕业生和实习生4人不满意原因与教师职能不足、所学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衔接程度低等相关。毕业生和实习生继续进修课程需求:心理与沟通类(65.7%)、康复理疗与临床类(61.9%)、护理类(64.5%)、健康管理类(68.6%)、信息管理类(53.3%)、营销类(50.5%)。在校生对课内实训需求:特殊老年人群康复服务具体化(81.6%)、老年心理支持(63.3%)。在校生专业课程项目平均分高于毕业生和实习生(P<0.05),见表4。
表3 专业教师教学满意度[n(%)]
表4 专业课程项目平均分分)
对5所合作养老机构负责人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对尊老爱老、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护理员、康复师、健康管理师等岗位及相关职业证书的需求,以及医疗护理技术、康复保健技术、生活照护等职业技能具有较高的需求。见表5。
表5 企业反馈(%,n=5)
2021年长三角区域滁州市建立养老一体化合作机制,从而推动长三角区域养老融合及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通过供需对接、资源统筹增加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激发养老市场活力,促进区域间养老服务资源要素充分流动和高效配置[5-6]。因此养老市场迫切需求高素质、高专业的人才,职业规范管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人才高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7]。(1)人才培养规范化管理应对策略。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长期面对的重要问题,“养老产业一体化”的进行需要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除面向社区养老外,医疗保健、健康体检、体育保健等企业机构应全部涵盖[8-9]。所以通过制定专业教师培养提升计划,加强师资队伍,打造专业课程体系,丰富选修课程门类,满足学生对心仪岗位个性化需求及专业技能的提升。(2)学生职业素养应对策略。在重构、建设专业课程体系中除专业技能、管理类课程外加入价值观类课程,整合学生素质教育,重视人文素素养课程,主要包括职业思想素质、职业技术素质、身体素质、服务礼仪素质[10]。在校教育以感知教育、基础学习、专业学习、志愿服务、拓展课堂等多方面教育项目,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养老一体化”合作机制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够从事健康管理、教育、咨询、测评、干预以及营销等为技能目标[11]。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知识要求主要为健康管理、医学、管理学、信息技术,要求该专业从业人员能有效监测老年人权健康状况、评估健康风险、并实施健康行为干预[12-13]。本研究发现,除专业核心课程外,我校教师就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给予较高的核心课程认同率,提示基础理论知识就目前养老产业岗位要求有较强相关性,老年用药指导、急救护理专业拓展课程在养老企业与国内专业人才所需能力相吻合。因此避免出现能力不足或能力偏差情况,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核心课程需立于国家市场,人才培养规格应以国家政策贯彻执行。
目前我校招生人数较往年升高,且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在校生对专业教学满意度高于毕业生和实习生,其中毕业生和实习生提出教育不满意原因为教师职能不足、所学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衔接程度低。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形式多采用订单式培养,但就养老产业因人口老龄化增加刺激消费需求增加,现行国民经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延伸形成产业集群,同时根据老年人群不同需求分化基础催生新型产业,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是必然趋势[14-15]。而我校招生计划逐年上升,但未呈现明显扩招趋势是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无法避免的问题。除常规招生途径外,可通过建立新型招生模式从而提高生源数量。随着养老产业规范化、校企合作加深,引导学生和家长机制了解养老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校生专业课程项目平均分高于毕业生和实习生,提示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在专业课程基础理论中具有明显作用。在对我校所有学生调研中发现,毕业生和实习生认为对健康管理、康复理疗与临床、护理、心理与沟通等课程具有进修需求,在校生对特殊老年人群康复服务具体化、老年心理支持等实训具有明显需求。而合作企业调研反馈结果中对护理员、康复师、健康管理师、营养保健师等岗位及相关职业技能、职业证书具有较高需求。建立和完善良好的实训条件、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在人才培养改革、促进老年保健与管理行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综合改革将坚定走产学研用一体化路线,通过综合整合调研结果、树立教学各环节,从而建立创新型教学团队、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实现学生知识、素质、技能的相互融合与促进,达到科研指导教育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