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鹏
(惠阳三和医院骨科,广东 惠州 516211)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多见于老年人,患者常合并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主要表现为胸腰背疼痛、后凸畸形等,且活动时疼痛更为严重,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压迫神经的情况,从而导致下肢肌力减弱。现阶段,临床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主要是采用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其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镇痛效果好等特点,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在临床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使用中发现,骨水泥的注入量可对术后的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且会影响渗漏情况[1]。目前临床对于骨水泥的具体用量尚存在争议,有研究调查,部分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注入高剂量骨水泥虽可对病变椎体充填比较饱满,但可导致局部压力过大,进而易发生渗漏,且术后可能会出现血肿、神经根疼痛等并发症[2]。故本研究通过对比在行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中使用3.0~4.0 mL、1.5~2.5 mL两种不同剂量的骨水泥注入量,旨在探讨不同剂量骨水泥注入量对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临床效果的影响,以便寻找到更佳的骨水泥注入量提升患者预后,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惠阳三和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3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各65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0、45例;年龄60~73岁,平均(65.78±3.73)岁;骨质疏松病程1~2年,平均(1.68±0.27)年。观察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9、46例;年龄60~74岁,平均(64.89±3.25)岁;骨质疏松病程1~2年,平均(1.61±0.30)年。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行组间对比。诊断标准:参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指南》[3]中的相关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骨密度检查确诊者;骨折至入院时间不超过72 h者;无凝血功能障碍者等。排除标准:不能耐受手术者;脊柱外伤性骨折者;合并椎管狭窄、脊髓肿瘤、强直性脊柱炎等严重脊柱病变者;合并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等。此研究已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实施体检、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禁食禁水等常规术前准备。而后给予两组患者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具体如下: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进行局部麻醉,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确定穿刺部位,采用单侧入路术式,沿定位点置入血管穿刺针,并在影像学的指导下确定穿刺针在伤椎体椎弓根内,随后在椎体前1/3处将穿刺针芯拔出,并将导针插入,退出穿刺针,然后缓慢向椎体内注入相应剂量的骨水泥,给予对照组患者3.0~4.0 mL剂量的骨水泥,给予观察组患者1.5~2.5 mL剂量的骨水泥,骨水泥通过骨小梁间隙扩散,当骨水泥硬化后退出导针。均于术后进行常规治疗,平卧位6 h,心电监护12 h,常规抗感染、抗骨质疏松等对症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术后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①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6个月,采用X线影像测量两组患者的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比,其中椎体前缘高度比=伤椎椎体前缘 / 上下邻椎体前缘高度的平均值×100%。②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4]、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5]评分。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6个月,采用VAS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疼痛程度,VAS分值为0~10分,分数与患者疼痛程度呈正相关;采用ODI评分评价两组患者运动功能,ODI量表包含10个条目,每个条目0~5分,整体问卷得分=实际得分 / 50×100%,分数与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程度正相关。③骨水泥渗漏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静脉渗漏、椎间盘渗漏、椎体旁渗漏等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均采用X线或CT等影像学检查。④并发症。统计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发生血肿、邻近椎体骨折、神经根疼痛等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 )表示,采用t检验,多时间点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与术前比,术后1~6个月两组患者Cobb角度数均呈降低趋势,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6个月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比均呈升高趋势,但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比较( ±s )
表1 两组患者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比较( ±s )
注:与术前比,*P<0.05;与术后1个月比,#P<0.05。
组别 例数 Cobb角(°) 椎体前缘高度比(%)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6个月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6个月对照组 65 23.98±4.21 18.01±2.78* 16.02±3.13*# 53.98±4.21 80.01±6.78* 99.02±0.13*#观察组 65 24.07±4.15 18.14±2.23* 15.27±3.09*# 54.07±4.15 68.14±6.23* 86.27±8.09*#t值 0.123 0.294 1.375 0.123 10.393 12.70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VAS、ODI评分与术前比,术后1~6个月两组患者VAS、ODI评分均呈降低趋势,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VAS、ODI评分比较( ±s )
表2 两组患者VAS、ODI评分比较( ±s )
注:与术前比,*P<0.05;与术后1个月比,#P<0.05。VAS:视觉模拟疼痛量表;ODI: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6个月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6个月对照组 65 7.81±1.73 3.12±1.03* 2.86±1.13* 63.04±9.54 43.12±10.25* 31.47±11.21*#观察组 65 7.79±1.69 2.94±1.05* 2.78±1.09* 64.13±9.65 40.14±9.85* 30.13±11.37*#t值 0.067 0.987 0.411 0.648 1.690 0.67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VAS(分 )
2.3 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6个月内,观察组患者骨水泥总渗漏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 例(%)]
2.4 并发症术后6个月内,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是在椎体的骨小梁萎缩、变脆,数量减少的基础上,机体受到轻微外力从而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其可加大脊柱向前的弧度,而两侧的腰大肌为纠正脊柱过度的向前弯曲就会加强收缩,进而可导致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临床上对于轻度的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可通过保守治疗的方法来促进骨质的愈合;而对于较严重的患者多采用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等微创手术[6]。单侧椎体成形术是指经过一个微创的通道,在骨折的部位,注入一些骨水泥,来达到固定椎体和止痛的作用,有利于患者早期的下床活动。传统的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手术为恢复病变椎体的刚度与强度,其过程中需要向患者的椎体多次、大量地注入骨水泥来达到更好的手术效果。但近年来研究发现,骨水泥注入量过多会导致局部压力过大,加大临床渗漏率,进而增加截瘫、肺栓塞的风险[7]。
董小通[8]通过对比观察注入>6 mL与<6 mL两种不同剂量的骨水泥的手术效果,结果发现,对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椎体内注射少量的骨水泥即可恢复骨折椎体的生理结构。故而本研究对该剂量进行进一步改良,观察注入3.0~4.0 mL、1.5~2.5 mL两种不同剂量的骨水泥的手术效果,结果发现,术后1~6个月两组患者VAS、ODI评分均与术前比呈降低趋势,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从而证实了于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中注入小剂量骨水泥与注入高剂量骨水泥效果一致,均可缓解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疼痛,改善其腰椎功能。骨水泥是通过细胞毒性和聚合热反应作用来破坏痛觉神经末梢,再加上骨水泥的机械性作用可提高生物力学性能,促进伤椎高度恢复,减少骨折椎体所受的压力,进而缓解患者疼痛。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发生后可导致脊柱的正常生理结构发生异常变化,打破脊柱原有的生物力学,进而导致Cobb角增大,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降低[9]。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可通过高压将骨水泥注入骨折的微小裂隙之中,从而恢复Cobb角度[10]。本研究中,与术前比,术后1、6个月两组患者Cobb角度数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注入不同剂量的骨水泥均可改善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Cobb角度,利于恢复。而本研究中,术后1~6个月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比均较术前呈升高趋势,但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则表明注入高剂量骨水泥的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恢复状态较好,究其原因可能为,常规剂量的骨水泥对患者自身椎体的强度与刚度均高于注入小剂量的骨水泥[11]。但笔者认为,椎体塌陷作为一种长期发展结果,即使对患者进行有效、彻底的治疗,其椎体前缘高度也很难恢复到正常人水平;且若椎体高度过度恢复,还可加大再次骨折的风险。而注入小剂量骨水泥在恢复椎体前缘高度这方面的效果较为保守,其能使骨水泥分布得更加均匀,且一定程度上还可保证椎体的强度与刚度,使得椎体前缘高度得到恢复,降低相邻椎体和椎间盘之间的应力,起到缓冲和保护的作用。此外,本研究观察术后6个月内两组患者骨水泥渗漏率与并发症发现,观察组患者骨水泥总渗漏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而提示了术中注入小剂量骨水泥可避免骨水泥渗漏,安全性较高。
综上,在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手术中,对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注入1.5~2.5 mL剂量骨水泥与高剂量的骨水泥均可有效改善患者椎体Cobb角度,促使其运动功能得到恢复,进而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但注入高剂量的骨水泥前缘椎体高度比恢复更佳,而注入小剂量骨水泥渗漏率更低,因此,在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的注入剂量还需临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