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映强
问题的提出
一般认为信息公平是自由平等地获取、配置、利用和适度调剂各种信息资源的平等权利[ 1 ]。笔者认为主要包含以下两个要点:1.获得渠道和成本负担意义上的平等;2.信息受益意义上的平等。市场历来被认为是信息传递和配置最有效的制度。在反思计划经济时,一般认为计划经济运行时面临的最核心问题是产品生产与交换中的信息问题,市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机制。那些为计划经济辩护的学者,希望能够构建出完美解决产品供给与需求及生产过程与结果等细节性问题的模型,却很难在实践中站稳脚跟,反而在其悖论的必然性中论证了市场机制在信息传递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海量的信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载体呈现,这一结论仍然成立吗?市场机制下的信息公平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公共图书馆在其中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发挥作用?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信息时代信息的基本特征
信息时代在文中被界定为信息以便捷的载体和超乎传统意义的数量呈现的时期,其主要的特征可以从信息获得成本与甄别成本、信息的量与质及共享度等方面界定。
信息载体多元化
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信息的传统实物载体与无形载体并存。信息的受众可以兼容不同的载体,但往往也有相对固化的、接受度更高的载体。比如,虽然也在网络上浏览信息或者使用一些专业数据库中的文献,但很多学者仍然习惯纸质载体,把阅读纸质信息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而对于年轻的群体,包括高校的学生,无形载体往往是其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
信息的受众同时是信息的提供者,反之亦然
依托网络和各种终端,自媒体成为大众信息的主要来源和发布方式,在给信息共享带来极大便利性的同时,也为信息公平带来新的问题——不同群体的甄别能力不同,信息受益能力差别巨大,这对阶层间的公平性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信息获得成本不均衡的同时甄别成本高
具有易用性和专业性的高质量信息获得成本较高,而且,从海量碎片式的消费性信息中获得有价值信息的甄别成本往往远高于获得信息本身的成本。在过去的单一载体阶段,同样存在甄别成本,即获得载体之前的选择,但由于信息载体在形成中往往已经经过一定甄别,干扰信息也较少,因此,这类信息获得成本较低,影响信息公平的程度相对较轻。
信息时代信息公平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信息公平因素的一般分析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随着技术和社会制度变迁,信息公平具有不同的特征。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影响信息公平的核心因素并不相同。一般说来,涉及两个层面:附载信息的载体的可获得性(包括客观成本和主观成本)和信息受益。信息受益程度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信息受益效率,二是可用于信息受益的时间,后者约等于闲暇的时间。
信息受益路径包括两类,即受教育和自行领悟。信息受益路径会影响信息受益效率,相同的信息受益程度,效率越高,时间成本越低,闲暇的时间则主要取决于社会发展状态。
在单一、有形实物信息载体的影响下,信息公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信息的可获得性。实物载体价格越昂贵,可获得性越低,对信息公平的影响越大。在纸質载体出现之前,绢帛的高昂价格和竹简的信息低承载水平,导致信息获得成本高昂,只有社会上层才有机会阅读、启智,信息公平困难重重。纸的出现使信息载体的成本有所下降,但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纸质载体的可获得性仍然是影响我国信息公平的主要因素。
在多元载体的信息时代,对于习惯无形载体的信息获得者来说,由于其成本形态与结构的差异,信息公平与传统载体下的信息公平有很大差异。如果说传统有形载体下的信息公平主要是信息的可获得性,那么在无形载体下则是信息甄别。
信息时代信息公平的特质及其对信息公平的影响
1.获得信息载体的客观成本及其对信息公平的影响
传统信息载体成本往往是均衡的。在纸为信息主要载体的时期,尽管单位图书的价格受纸质、版式及作者等因素的影响,但总体说来,数量和成本呈正相关。而今天,获得信息载体的成本具有初期投入大、获得一般性信息成本低、获得高质量信息成本高的特征。
这给信息公平带来两个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是收入低到一定程度的群体难以负担初期投入,无法获取社会常识性信息,故而缺乏理性选择信息的能力;二是信息质量与客观成本的正相关,把社会中较为不利的群体诱向庞杂无用的信息碎片。调查资料显示[ 2 ],在美国越是社会阶层高的群体在网上被信息碎片占用的时间越少,这不仅仅与获取不同质量信息的客观成本有关,还与信息受益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2.获得信息载体的主观成本及其对信息公平的影响
获得信息载体的主观成本包括信息受众的主观成本和其他主观性约束因素。获得信息载体的信息受众的主观成本受社会环境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信息时代下,受众主观成本取决于效用评价和信息易得等心理评价,习惯传统载体的群体,如老年群体,往往对信息时代的载体心理评价较低,如果忽略这一因素,会加大群体之间的信息不公平指数,进而引起更进一步的社会不公平现象,这不仅包括对个人理性选择行为的影响,也包括对公共政策、法律变迁等重大社会行为的影响。
其他主观性约束成本在传统载体下的代表性形式是书禁,往往通过选择性书禁达到信息在阶层间非均衡分布的目的。此时,书禁的严苛程度决定获得信息载体的主观成本的大小。在当前时代其他主观约束成本则主要为政府的信息管理,如某类不能在网上传播的信息,其成本较高。另外,信息的发表形式及其具体特征,影响不同受众的信息主观成本。
3.信息受益效率及其对信息公平的影响
从信息中受益,在信息时代,至少还要经过两个环节:对信息甄别是否进入阅读和从信息中获取收益。严格意义上,并没有直接针对信息甄别和特定信息获益的路径模式,这主要取决于个体在受教育和阅读与思考中累积的能力,具体可以分为受教育与自行领悟两种相辅相成而非并行的方式。受教育的过程伴随自我教育、思考的领悟过程,领悟的程度往往也与所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但不同的社会阶层在信息的受益中主要路径不同。从信息公平的角度看,受教育程度低的群体,往往也很难从自行领悟的路径获得信息甄别和从特定信息中获益的能力,如果没有其他力量的介入,往往会进入信息受益的陷阱,产生马太效应,而公共图书馆在其中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4.可用于信息受益时间及其对信息公平的影响
可用于信息受益的时间,其客观约束为获取生存物质资料的时间约束。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社会中,这一时间弹性较小,尤其是社会上的底层群体。此时,这一群体会同时囿于信息载体获得和受益时间而成为社会中最为被动的群体。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信息受益时间的约束更多地取决于受益主体的主观选择。正如在前面的分析中指出的那样,在网络上花费大量时间沉浸在碎片化信息中的往往是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阶层。因此,影响信息公平的核心因素是经受碎片化信息垃圾诱惑的能力和甄别能力。信息效率,即单位时间内能获得的有用信息成为远比可用的时间更重要的因素。而信息效率更多地受信息受益路径的影响。
公共图书馆在信息时代的信息公平价值
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公平价值的内涵
曼彻斯特中央图书馆建于1934年,是英国除伯明翰图书馆之外最大的公共图书馆。英国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建立之时便宣告,公共图书馆的灵魂是免费为公众提供公平的服务[ 3 ]。在当前特定的信息载体和信息受益影响因素下,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公平价值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1.多元化载体下,公共图书馆兼顾不同信息受众
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规则本身具有多元性,既有文献收藏的历史意义也有公众受益的现实意义。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取舍之间都充满悖论。在信息时代,从公共图书馆提供信息公平服务的意义上看,要平等地顾及不同受众的信息需要,既收集纸质书及其他信息的有形载体,也收集信息的无形载体。这一点,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层级比较高的图书馆都能做到,难点是,在资源有限性的约束下,如何权衡二者的相对量。公共图书馆可以借助新信息载体进入公众视野,降低其主观成本,发挥重要作用。
2.公共图书馆信息甄别中的信息公平价值
公共图书馆在履行文献收集的任务时,一直都有信息甄别的责任,只是有形载体时代和当前的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有形载体时期,信息甄别主要是两个问题:收集什么样的有形文献和如何摆放,即如何有序陈列,以提高使用效率、降低搜寻成本。此时的信息公平主要涉及如何准确地对图书馆进行层级布局,以满足不同受益者的需求。比如,紧邻农村的村镇图书馆(室)更多地倾向于选择农业技术、科普读物等,同时,通过自助借阅和工作人员协助搜寻等方式解决不同读者的需求。而在无形载体越来越重要的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要想履行好信息甄别责任,需要面向庞杂的信息来源对其归类与规范。如何才能有效降低其对信息公平的不利影响,无论从理念还是技术上看都具有挑战性。
实现公共图书馆信息公平价值的问题与对策
信息时代信息具有特殊性,如何推进公共图书馆在信息公平中有效发挥作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公共图书馆的资金来源:不同区域间的信息公平
公共图书馆的资金来源包括两个:一是财政资金,二是私人资助。公共图书馆所具有的公共性决定其与政府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其常规性资金来源当然是政府财政支出。同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资金无论是财政资金还是私人捐助越能维系较高水平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统计显示,发达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无论场馆面积还是信息提供水平(包括传统载体)都远远高于欠发达地区。如果任由地方政府负责公共图书馆资金供给,便难以抚平地区间差距。因此,公共图书馆应该由中央财政负责,统一规划和标准布局,尽最大可能维系区域间的公平。
2.公共图书馆承担信息载体和信息甄别的部分成本
在这个被称为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甄别能力极大地影响信息公平,能起到归类和提供高质量信息的作用。公共图书馆有助于降低社会弱势群体获得信息载体的客观成本和主观成本,从而提高信息载体的可获得性,并进一步提高信息受益程度。
3.公共图书馆的设置应该保持和增强对弱势群体的包容
在中國当前社会背景下,最尖锐的问题并不是物质生产能力的问题,而是老龄人口养老、部分区域发展失衡等问题,这并不完全主要指向物质的丰裕程度。社会的焦虑和失落与经济快速增长背后的发展逻辑密切相关。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具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以“可行能力”审视社会经济发展代替单一的经济增长指标的社会,可能使整体“幸福程度”更高[ 4 ],降低社会运行成本。“个人自由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社会产品,有这样一种双向的关系:通过社会安排来扩展个人自由;运用个人自由不仅改善单个个人的生活,而且使社会安排更为恰当和富有成效”[ 5 ]。在这个意义上,从长期看,公共图书馆构建最核心的问题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应促进“享受人们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不断增进。所以,本质上,公共图书馆制度的设置应该能够更好地包容弱势群体的实质需要。
参考文献
[1]方杲,汪健.公平的正义:公共图书馆促进信息公平的伦理基石[J].图书馆,2015(03):1-6.
[2]李超超.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公平利用问题与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3]汪柳.“公共”、“公平”:图书馆的灵魂[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06):14-16.
[4]梁秀霞.公共图书馆提供的社会支持对新市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信息公平的中介作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1(01):52-58.
[5]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贸易便利化视角下中国—东盟税收制度深度协调研究”(项目编号:18BJY002);广西财经学院2021年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科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税收征管制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1ZD001)。
3133500589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