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魏同军
在地下水矿化度较高、蒸发作用较强的情况下,容易形成盐渍土,像内陆洼地、河岸漫滩、三角洲洼地等,都是盐渍土广泛分布的地区。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地表盐碱化情况较为严重,亚氯盐、硫酸盐、亚硫酸盐的含量明显偏高。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特殊地质,盐渍土就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盐渍土存在的溶陷性、盐胀性等特点,会对路基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在此类地质环境下进行公路工程施工,必须要提前做好路基设计,消除盐渍土的不良影响。结合盐渍土的形成原因及危害方式,路基设计思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更换土壤,即挖出盐渍土,重新填筑良好土壤;另一种是设置隔断层,将盐渍土与路基隔离开来。
硫酸盐和一些较为常见的易溶盐相比,其膨胀性最强,硫酸盐的体积会在沉淀结晶时增大,脱水时减小。干旱地区昼夜温度差异极大,硫酸盐受到温度变化影响,体积变化过于频繁,导致土体疏松。而在冬季时,温度大幅度的下降,会有大量结晶产生,土体膨胀速度极快。正常情况下,含盐量小于2%时,膨胀不会产生较大危害,超出此范围时则会快速膨胀。碳酸盐的吸附性阳离子含量极大,和水相遇时会和胶体颗粒相互作用形成水薄膜,由此减弱土颗粒间的内聚力,土体也会随之膨胀。
含水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土粒中存在盐分,导致土粒间不断加大距离,内聚力也会不断减少,随之减弱土体强度。所以,潮湿状态下,土有越大的含盐量,强度则会越低。含盐量到某个状态之后,土中的水含量将会减少,盐分会陆续结晶,随之增加土的内聚力,强度和不含盐的同类土相比却是更高的。
盐渍土在遇水时极易出现膨胀的现象,而易溶盐和水接触时还极易溶解,受到溶蚀作用后的地基极易塌陷。某些地区盐渍土与黄土有着极为相似的结构,都存在湿陷性。
水中有着越大的含盐量,密度也会不断减小,若含盐量达到某个状态时,将会不符合标准密度,土体也难以压实,继而出现沉降现象。
有害毛细水若上升,会使得地基土出现软化现象,土的强化若被降低,继而会导致冻胀、盐胀等病害的出现。土的矿物成分、粒度成分、水溶液温度、土颗粒排列等都是影响毛细水上升的关键因素。
盐渍土中含有大量的硫酸盐,当土壤温度降低时,硫酸盐会吸水结晶,体积增大,导致土体发生膨胀;当土壤温度升高后,硫酸盐又会因为脱水导致体积减小。在反复胀缩之后,土体变得十分松软。如果在盐渍土上进行公路建设,那么路基就会因为盐胀危害,导致承载力明显降低,出现路基沉降、路面开裂等问题。在我国北方地区,盐渍土的溶胀情况比较常见,这也是造成路基沉降、翻浆等质量病害的主要原因。
盐渍土中的硫酸盐、氯化物等都属于易溶于水的成分。在土壤比较干燥的情况下,以晶体形式存在,硬度较大,土壤整体强度较高;但是在降雨之后,这些成分遇水溶解,一方面是导致土体结构变得松散,压缩性增强;另一方面盐分随水流失,孔隙率上升。在这种地质上修建公路,当路面有车辆驶过,路基受到压力后沉降,路面也因为失去支撑而发生断裂的情况。
某公路工程位于黄河下游地区,全线长度104.4km。根据地质勘察结果,该地区表面土体以粉土、黏土为主,其中有35.8km为盐渍土路段(硫酸盐≥0.5%、氯盐≥1.0%)。为保障路基稳定,需要对路基进行优化设计。
结合地质勘察结果,明确该公路沿线盐渍土的分布范围,以及盐渍化程度和盐渍土的深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平面线形设计,对于穿过盐渍土边缘的,或者盐渍土零星分布区域,优先考虑更改线路走向,绕过盐渍土范围。如果线路穿过大范围的盐渍土分布区域,不能绕开的,则采取换填法或隔断法进行处理。
1.基底处理
在盐渍土取样分析的基础上,可通过检测得到路堤基底和护坡道表层土的含盐量。如果实际含盐量超出容许含盐量,则需要将这部分盐渍土挖除。在确定开挖深度后,使用挖掘机与人工配合的作业模式。可首先利用机械开挖,在即将达到设计深度后替换成人工开挖,避免出现超挖的情况。基底处理时,注意以路基中线为基准,两侧做成倾斜5%的横向坡面,方便排水。基底开挖完毕后,利用工具完成底面、坡面的压实、平整处理,然后选择砾石回填,深度大约在50cm。使用小型压路机反复碾压3-5遍,保证回填密度。
2.路基填料
在基底填筑完成并压实以后,选择非盐渍土进行路基回填。优先考虑素土,如果公路工程附近没有可以选择的素土,也可以选择含水率、含盐率较低的粘土。本次工程中,路基设计深度为1.8m,除了路堤回填的50cm砾石,需要回填的非盐渍土厚度为130cm。
3.压实度控制
对于回填的路基材料,应将其压实以提高路基强度。由于回填料的厚度较大,为保证压实效果,本次工程中采取分层填筑、层层压实的方式。第一层为30cm,压实后再填筑第二层,填料厚度为50cm。重复上述步骤完成第三层的回填。三层填筑、压实后,检测填料实际厚度和路基设计厚度的差值,继续平铺填料保证压实之后路基高度能够达到标高值。要注意,每完成一层压实后,需要测量土体密实度,如果未达到标准,则需要增加1-2遍的碾压,确保路基土的密实度达标。
4.设置毛细水隔断层
在路基夯实处理的基础上,土壤中大部分毛细管被破坏,但是还有部分毛细管存在,为了彻底阻止毛细水升降导致地基土中盐分聚积,还应设置封闭型隔断层,起到双重保护效果。尤其是在一些低洼路段,设置毛细水隔断层尤为必要。理论上来说,隔断层应当位于路基深度的1/2处,但是在实际工程中可以根据地质条件、地下水位等因素,灵活进行调整。通常情况下位于路基深度的1/3-2/3处都能够起到预期的隔断效果。对于路基土体成分比较单一的地区,只选择风积砂或河砂隔断层即可;对于路基土体成分较为复杂,位于低洼处的路段,则考虑使用“两层夹一膜”的复合式隔断层。这样一来,对毛细水的阻断率可以达到100%,彻底解决了含盐地下水随着毛细管上升,在路基土壤中富集的问题。
5.路基防护措施
在盐渍土地质条件下进行公路路基施工,除了要做好路基本身的优化设计和施工处理外,还应重点关注路基边坡的防护设计。根据以往经验,公路边坡因为植被稀少,在夏季雨水较为集中的时节,边坡因为遭到雨水冲刷而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并不少见。随着土壤中养分大量流失,形成了盐渍土。而边坡的盐渍化,也会间接地影响路基土壤的化学成分,造成路基土的盐渍化。为避免此类问题,在公路工程建设中还要做好路堤边坡的优化设计。例如,降低路基边坡的坡度,或者在边坡表面撒播草种、栽植灌木,起到护坡、固土的作用。另外,栽种一些耐盐碱的植物,也能逐渐改良土壤,对降低边坡土壤的盐渍化程度也有积极效果。工程中应在路基边坡处进行了以下设计:对于边坡填土高度超过2.5m的地方,使用C30预制混凝土砌块在边坡上做网格防护;在砌块空心处填土并撒播草种进行绿化;对于边坡填土高度不足2.5m的地方,于坡面换填20cm的素土,并在素土上栽种灌木。
1.设计原则
在路基设计中,对于地表盐渍土应坚持以改良为主、更换为辅的设计原则。盐渍化程度较低的,可以在路基开挖之后,通过设置河砂与土工膜形成隔断层的方式,阻断毛细水,达到防止路基土盐渍化程度加深的效果。同时在道路两侧的边坡上栽种耐盐碱的植物,可以保证路基稳定。盐渍化程度较重的,基于路基安全性、稳定性考虑,要使用挖掘机将表层盐渍土挖除,然后重新用砾石、素土等回填并压实。同时设置隔断层,可以有效改良路基土质。除此之外,路基设计中还应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做好路基排水设计,将雨水及时疏导、排出。
2.注意事项
在盐渍土路基设计中,为保证盐渍土的处理效果应注意以下事项:第一,前期的地质勘察能够为路基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基于勘察资料,设计人员才能掌握公路沿线盐渍土的分布范围、深度以及盐渍化程度等基本信息,进而提高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第二,路基设计不仅要考虑路基加固效果,还要兼顾成本。
我国黄河冲积平原地区因为地理条件、气候特点等原因,形成了大面积的盐渍土。在修建公路工程时,要认识盐渍土对路基稳定性的危害,进而采取针对性的路基设计方案,以消除盐渍土的不利影响,营造良好的路基施工条件。在开展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分别采取基底处理、路基填料、压实度控制、设置毛细水隔断层等措施,能够达到改良土质、加固地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