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原
“涨海声中万国商。”2022年3月7日下午,在福建省泉州市晋江边,本地人张斌向南风窗记者这样形容刺桐港曾有的繁荣景象,那是宋元时期,彼时,泉州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密切的商贸往来,大街上聚集世界各地忙碌的商人,也因此,泉州频现“市井十洲人”的场景。
刺桐港,现名泉州港,是古丝绸之路起点,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无限风光。
遗憾的是,随着刺桐港衰落,曾有的荣光只能长在人们记忆中。但代代口耳相传和文字记载中,泉州人对曾有的荣光依旧记忆犹新。执政者也敏感地捕捉到这些信息。多任泉州市委书记均表示要建设“海丝名城”,再造“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
即便往昔的荣光尚未到来,但泉州在福建省内的江湖地位一直固若金汤。相反,福州作为福建省省会,长期以来,经济上只能屈居老二,其势头一直被作为地级市的泉州“盖过”。
如今,转折点出现了。
最近,泉州、福州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福州GDP 11324.48亿元,泉州11304.17亿元,增量上,福州约超泉州20亿元。
尽管超越的数额不大,但对这两个城市来说都是重大转折。自1999年泉州GDP超过福州后,直到2020年,泉州经济一直是福建省下辖各市的“带头大哥”—未间断地持续22年。
当时光来到2021年,持续22年的“带头大哥”被福州取而代之。泉州变身全省第二。
这是暂时性超越,还是一种长期持续下去的新常态?从坊间到学者,莫衷一是。
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和福州、厦门一道并称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国土面积上,福州、泉州旗鼓相当,均约1.1万平方公里。
旗鼓相当的,还有两座城市的常住人口。2021年年底数据显示,福州常住人口842万人,泉州878万人。相比之下,地级市泉州反而比省会福州多约36万人。
泉州拥有比福州更多的常住人口,这得益于泉州的工业发展基础较为雄厚,特别是其民营经济的发达,可谓是福建乃至全国一大特色。
截至目前,泉州拥有9个千亿产业集群,分别是: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建材家居、食品饮料、工艺制品、纸业印刷、电子信息。
比这更令人艳羡的是,其下辖的晋江等地有很多全国驰名的企业品牌。早在十多年前,七匹狼、安踏、劲霸……晋江品牌,就在央视5套轮番轰炸。
“央视5套可以改为晋江频道了。”张斌对此引以为豪,他说,无论在哪里出差,晚上和客户吃饭或回到酒店打开电视时,“满频都是我们泉州品牌”。
雄厚的产业基础,令全国很多地方羡慕,包括福州。2021年,即便福州GDP已超过泉州、成为福建省新贵的“带头大哥”,但工业经济上,泉州依旧值得福州敬重。
和拥有9大千亿产业集群的泉州相比,截至目前,福州培育和形成的千亿产业集群只有5个,分别是纺织化纤、轻工食品、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冶金建材。
分析两市2021年的经济数据还发现,福州GDP增长主要和第三产业贡献有关,而不是第二产业,泉州恰恰相反。比如福州,其第三产业增加值是 6397.66亿元,同比增長9.3个百分点。福州第二产业增加值是4289.8亿元,同比增长7.3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福州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60%,达63.5%;但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仅超三成,达32.5%。
泉州2021年GDP中,第三产业增加值4635.1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436.24亿元。
两市一比,很显然,第二产业,泉州优于福州,第三产业,福州优于泉州。而工业在第二产业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起决定性作用。也因有着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过去发展中,泉州一直处于领跑者的位置。
泉州人的困惑在于:福州以微弱优势战胜泉州后,会否一骑绝尘,长期处于领跑者位置?
“作为泉州人,从内心里,我肯定希望泉州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张斌说,“当然,我也不反对福州依靠自身实力和产业优势迅速崛起和赶超。”
对福建来说,省内有两个或多个强城市,且处于差异化的良性竞争中,这对共同将福建的“经济蛋糕”做大做强很有好处,也令人羡慕。
和民间论争相比,学者的心态要更平和与超脱。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福建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黄茂兴,在接受南风窗采访时表示,福州都市圈和“厦漳泉”都市圈都是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头羊,从福建的角度看,当然希望它们都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进而带动整个区域协调发展。“我希望它们都强,这样发挥引领和推动的作用就更强。”他说。
“不要单单盯住福州、泉州这两个城市来比高低,关键要在相互借鉴中实现相互提升,要适应现代城市转型发展需要,实现高质量崛起。”黄茂兴说,“城市和区域经济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千方百计抢抓机遇,抢占制高点,加快城市经营和布局,这是任何城市都要面对和完成的使命。”
“我们鼓励差异化竞争而不是同质化竞争,这样才能推动区域经济走上一种良性轨道。”黄茂兴说。
在张斌看来,泉州GDP被福州超越只是阶段性的,特别是在福建提出“强省会”背景下实现的。张斌认为,市场驱动要素发展或更明显和持久,作为民营经济大市,泉州的市场要素更活。
“当市场普遍向好,泉州后劲和实力一旦迸发出来,其产生的推力和作用将更明显。”张斌说,泉州下辖的各县区经济都很强,也很活跃,同时形成自身品牌和特色县域经济,诸如泉港的“石化基地”、丰泽的“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晋江的“中国鞋都”、石狮的“中国服装名城”、南安的“中国建材之乡”、惠安的“中国石雕之乡”、德化的“工艺陶瓷之乡”、永春的“芦柑之乡”、安溪的“乌龙茶之乡”等驰名海内外。
“城市发展肯定是你追我赶的过程,不可能谁永远领头、称霸。”黄茂兴说,福州赶上泉州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至于短期内泉州会不会很快赶超福州,黄茂兴直言“不好说”,因为“福州的新兴产业布局后劲也很足”。他同时表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关键是要相互学习和借鉴,共同成长和进步。”
彼此该怎么学习?
黃茂兴表示,泉州的优势在于民营经济,其包含着闽商的拼搏精神和重要特质,即“爱拼会赢”。
泉州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刺桐港曾为“东方第一大港”,宋元时期,那里是交流交往的重要口岸,也因此,泉州的商业文化和历史人文都很深厚。“泉州的制造工业,包括服装鞋帽等,经过一系列改良改进后,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有相当大市场份额,这也值得福州借鉴。”黄茂兴说,“当然,福州也有泉州无法比拟的优势。”
作为省会,福州的现代物流和交通体系有着特殊优势,福州服务业的发展也因此有较好的基础。此外,在城市建设、城市品位的提升上,福州这几年的力度很大,因此吸引很多人才。加上福州是福建省高校最集中的城市,这为福州发展提供着优质的智力资源、创新资源。
“聚集高端人才,高技能人才,其产业的高技术含量、高科技企业的创新动能,就更足一些。”黄茂兴说,最近几年,在布局互联网、生命健康等新产业方面,福州的力度很大,其在当下正展现出产业韧性和后劲。
“福州有2条地铁在运营、多条地铁在建设中。”张斌说,泉州常住人口比福州多,但泉州至今没有一条地铁,甚至可以说:“泉州市的交通只相当于一个县级水平。”
“城市修建地铁有经济、人口等指标和要求,其中要求城区人口300万以上。”张斌说,但泉州是座“弱中心、强县域”的城市,城区人口并不聚集,主要分布在各个县市区,也因此不符合建地铁的条件。
福州22年来首超泉州,但作为福州人,梁耀文没有因此表现出多大乐观。接受南风窗采访时,他说:“从经济角度看,福州作为沿海城市的发展与作为内陆城市的合肥相比,还是有一些差距。”
梁耀文说,合肥2021年GDP 11412.8亿元,比福州高。此外,和同为省会的武汉、成都相比,福州的差距也比较大,还需要努力。
统计数据显示,武汉和成都2021年GDP数据分别是17716.76亿元和19916.98亿元。
“从地级市排名看,泉州不仅在福建,甚至在全国都值得肯定。”梁耀文说,“但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泉州,其工业发展也遇到了瓶颈,后劲不足,这是泉州需要警惕的。”
在梁耀文看来,2021年以后,泉州GDP要超越福州的可能性较低—如果房地产业逐渐走低,福州在这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呈较大比例下降,那么,泉州还有机会超过福州。
如何在强省会的同时,也强泉州?
从新一届党委布局看,上级也有意强化泉州在福建的地位和作用。新一届泉州市委书记是由福建省委常委兼任的,这是政治上一个十分明显的提升。
“希望强有力的领导能让泉州官场更开放,并整合好泉州各种资源,引入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做好区划调整,特别在城建上下更多功夫,提升泉州城市品质和城市凝聚力。”张斌说。
梳理当地统计局官网公布的福州、泉州历年GDP数额就会发现,1978年,福州GDP大于泉州,但到1994年,泉州GDP大于福州。不过,好景不长,仅3年,即1997年,福州GDP又反超泉州。泉州也不甘示弱,仅两年,即1999年,泉州GDP又一次夺回福建“一哥”的宝座,且不间断地持续了22年,直到2021年,泉州才被福州以微弱优势反超。
接下来,谁终将成为更持久的引领者?外界拭目以待。
345050021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