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攀升,学术界对其对外传播的研究也持续火热。中国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针灸文化又是其典型代表。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中医针灸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受到了多方面制约。从国际传播学视角来看,传播效果构成信息传播的核心要素,因此,选取合适传播路径对于快速提升中医针灸文化对外传播效果尤为关键。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蕴含的“生态平衡”理念出发,搭建中医针灸文化国际传播行为的生态传播模式,强调健康、传播、社会三维度的立体动态建构,并从以上三维度对中医针灸文化国际传播路径进行深入探讨,成就武陵山片区中医针灸文化传播的持久生命力,推动武陵山片区中医针灸文化传播的可持续性发展。
1 生态翻译学简介
生态翻译学理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理论依据,将翻译定义为译者在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中不断适应和选择的交替过程,接受“适者生存”“汰弱留强”的机制制约[1]。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一个集合体,即语言、文化、交际、社会,以及作者、读者、赞助商、委托者等多个互联互动的整体。[2]”翻译的方法是译者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实现适应性选择转换。最佳的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3]。所以,生态翻译学脱胎于原始的“生态平衡”理念,将译者、原文、译文、读者以及相关的社会文化环境视为一个自我循环的“生态圈”;在这样一个自我循环式的“生态圈”里,译者和译文都将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2 生态传播视域下的中医针灸文化国际传播创新路径
中医针灸文化的生态传播模式借鉴生态翻译学蕴含的“生态平衡”理念和自我循环式的“生态圈”模型,它强调健康、传播、社会三个维度的立体动态建构,将国际受众对于中医针灸文化态度背后的原因归为“健康诉求”“传播能力”和“社会参与”等三个维度。其中,“健康诉求”是指传播者与受传者对健康危害的恐惧程度。恐惧程度越深,健康诉求越强烈;“传播能力”主要涉及传播场景,包括物理传播场域、技术传播手段、传播内容表达、传播形式選择、传播渠道选择、传播技术更新等方面;“社会参与”程度的深浅,决定一个健康传播行为与社会情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程度[4]。 因此,如何增强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健康诉求”度、如何提高传播内容的“传播能力”以及如何加强传播行为的“社会参与”度对于改善受传者的认知和态度进而有效促进中医针灸文化的国际传播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据此,本文将围绕以上三个“如何”创新性探究如何推动中医针灸文化的国际传播,即中医针灸文化的国际传播路径,使其更好更快地服务广大国际受众。
2.1 如何创新性增强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健康诉求”度
总的来说,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传者,其“健康诉求”度地提高从根本上都源于各自相关“恐惧程度”的加深。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传播者,如果他(或她)对一个事物或现象的“恐惧程度”越深,那么他(或她)传播该事物或现象的动机就越强烈;同样地,作为一个受传者,如果他(或她)对一个事物或现象的“恐惧程度”越深,那么他(或她)主动获取、了解、学习、钻研该事物或现象原理的动机也越发强烈。同时,就“恐惧”本身而言,在医学研究视域下,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恐惧”都可以源于对自身某种症状的恐惧,这种症状可以小到身体的各种突然不适,也可以大到身体的任何疾病症状。根据笔者随机选取的20名不同年龄路人的街访结果,就绝大多数受访者而言,当身体各种大小症状被感知的第一时间,约25%的受访者首先做出的决定是先对自身症状自我观察几日,约45%的受访者产生的第一反应是直接去医院或药店购买相关药物或进行相关医学检查,剩下约30%的受访者首先想到的是在网上自行搜索相关症状试图发现自身症状是否与某种疾病存在最佳匹配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约30%的受访者当中,只有极少数通过主动了解和学习中医文化知识去判断自身症状是否能够借助针灸疗法进行缓解。所以,这项随机调查的结果一般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受访者而言,由各项症状激发的恐惧感并没有促使他们主动去对中医针灸文化知识进行进一步学习和对外传播,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对中医针灸文化知识不太了解和熟悉:这种了解和熟悉不只是纯粹属于知识理论范畴,而应同时与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心理映射息息相关——与中医针灸文化知识相关的心理映射在受访者文化心理空间内的凸显性不够。心理映射体验过程包括三大要素:外来可感知信息的刺激;已存在的心理感知元概念的参与;个体对心理映射元概念的加工处理。一旦交际的过程中所提供的感知概念与大脑中已存在的映射结构、映射原则和环境框架结合起来,就会发生映射心理意义的建构,交际中传递的意义就会超越语言本身所要表达的信息。据此,笔者认为,与中医针灸文化相关的心理映射元概念数量不足,是中医针灸文化国际传播有效性受到一定挑战的根本原因之一[5]。所以,归根结底,从“健康诉求”的角度出发,在中医针灸文化的国际传播过程中,若要增强中医针灸文化的传播效果,就要采取合理方法、通过有效途径对广大传播者和受传者进行中医理论和针灸疗法等相关知识宣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积极推动中医针灸文化相关心理映射元概念在国际受众文化心理空间内逐渐丰富起来,从而有效驱动国际受众将因症状引发的各种形态的心理投射路径优先与中医理论和中医疗法取得关联。在感知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交际场景,同时发挥潜在作用的还有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等诸多社会文化要素,言语行为过程只不过是语言符号系统的生理和物理性的外化方式。元概念就是指这些外化的言语和附加在这些言语之上的、潜在的文化心理属性的结合体[5]。
2.2 创新性如何提高传播内容的“传播能力”
“传播能力”主要涉及传播场景,包括物理传播场域、技术传播手段、传播内容表达、传播形式选择、传播渠道选择、传播技术更新等方面。
近年来,网络平台数量逐步攀升,有关健康传播的技术手段不断更新,融媒体新资源和新技术不断涌现,这就为中医针灸文化传播赋予了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传播手段,使得传播过程中的文字、视频、图像、音频、动画等有机相融、彼此赋能,共同助推传播技术手段的内涵式增长和外延式扩张,从而不断贴近和满足广大国际受众的多元化需求。但同时,我们应该也要注意到,一方面,中医针灸文化的技术传播不再单纯依赖传统媒介技术和资源的粗放式增长和“放任式”演化模式,已经开始朝着细化分、精准化的方向延伸和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大数据以及推荐算法的快速发展,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以及元宇宙等新型设备或概念对于健康传播的推动作用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因此,在这样一个融媒体赋能的智能化时代,从技术传播手段这一角度出发,广大传播者首先要根据不同场景物理特点和受众需求系统化梳理和明确相应的最佳技术传播平台,以实现技术传播手段的场景精准化和细分化。譬如,在手机端搜索引擎App中,可以借助网页端在线诊疗系统,搭建在线健康信息平台,方便手机端受众在线填写或上传相关个人相关健康信息以更好寻求健康帮助,最终实现技术资源和能量的内生化增长态势;其次,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推荐算法、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术手段确保中医针灸文化传播的在线技术平台和手段能够更加精准、快捷、有效地锁定国际受众兴趣点,提高国际受众关注度——举个例子,来自英国利兹大学中文语言学专业的 SusieWoo(中文名戴舒萱)的自媒体人,就利用抖音平台向国际受众介绍中药在国外的普及情况[6];最后,还要及时关注国际受众对技术平台和手段的实时反馈和意见,不断整合各种优势技术资源和力量,持续优化更新技术平台和手段,实现中医针灸文化传播技术平台和手段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发展。
总而言之,在当下信息化时代,各种融媒体资源和技术造就了更直观、快捷、方便、有效的传播方式,对其有效利用必定会大大助益中医针灸文化的国际传播:以融媒体信息化资源和智能化技术为依托,以中医针灸文化生态话语体系为统领,按照“应融尽融”原则,以政府网站(英文版)、手机客户端(包括Tiktok、Youtube、Instagram、Quora、BiliBili等)、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国际版客户端等多个新媒体平台为重点发展方向,开展中医针灸文化专题栏目,不断积累外国居民粉丝数量,同时建立中医针灸文化发展国际信息交流网站,扩宽融媒体传播资源,扩大融媒体传播矩阵,视音频资源联动,立体式推动中国中医针灸文化的国际传播。
在中医针灸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传播内容无疑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传播内容会对中医针灸文化长远发展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所以,如何确定或优化中医针灸文化的传播内容对于提高其国际传播效果显得尤为重要。而内容一般是由形式和意义构成,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形式和意义两个维度对中医针灸文化的传播内容进行筛选和优化。首先,传播内容的形式主要包括文字符号、图片、音频、视频等;这里的文字符号在对外传播中以英文为主。对于这一维度的把握,总的原则是要以文字符号为主,图片为辅,音视频联动,因为文字符号所记录的书面语言,与口语的传播效果相比,更严密、细致、有条理,更有利于价值内容的沉淀,更能促进传播内容的可持续性。
但同样不容忽视的,生动传递传播内容的音视频联动形式,因为中医针灸文化的国际传播对象是具有不同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国际受众,而呈现给他们的中医针灸传播内容一般都是经翻译而来,这样就难免会产生一个问题:文字语言的抽象、概括、凝练等特质会在跨文化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形成一定阻碍,稀释掉原文化的丰富内涵,不利于国际受众对原始的中医针灸文化内容形成完整恰当的理解。对于这一难题,笔者认为,广大中医针灸文化的国际传播者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非文字符号的视觉符号功能,尽最大努力确保原语言信息在英文符号系统里得到尽可能全面准确的传递,为广大国际受众展现直观的“他者”形象,避免或降低文化误读现象的可能性。以图片、视频等为主的非语言视觉符号直观形象,具备立体动态性和可观赏性,感染性强,契合视觉文化时代国际受众当下的阅读习惯与选择偏好,易于吸引和保持他们的关注度,这样就无形中造就了一个动态、开放、包容、和谐式的话语生态环境,从而有效扩大中医针灸文化的目标国际受众群体数量,进一步减少中医针灸文化被稀释的可能性[7]。从传播内容的意义角度出发,中医针灸文化的传播者应积极关注当下最受国际受众关注的健康话题,其中就包括肥胖、运动、身体形象、心血管健康、口腔健康和睡眠障碍等多项世界热点健康话题,并以这些热点健康话题为切入点和话题引爆点,将其与中医针灸文化的理论和疗法等有机融合,打造中医针灸文化特色赋能的新健康热词。
2.3 创新性如何加强传播行为的“社会参与”度
中医针灸文化的国际传播作为一种传播活动,必然会具备与社会相关的社会事件功能,包括社会建构、社会组织和社会发展等,从而影响甚至改变相关的周围情境。但同时,周围情境也会反向影响和建构中医针灸文化的国际传播过程。这里提到的周围情境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传播行为的具体发生地,譬如医院、中医诊所、中医养生馆或者康养服务中心等;第二个层面是宏观意义上的传播行为场景,也就是更加宽泛、更加抽象的外部社会环境。一个传播行为与相应社会情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程度反映该项传播行为“社会参与”程度的深浅。因此,如何加强传播行为“社会参与”度的落脚点就在于如何加强它与相应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而社会环境是与自然环境相对的概念,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治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等宏观性综合因素[8]。 所以,归根结底,若要提高中医针灸文化国际传播行为与其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就要及时、正确、充分考虑相应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法制因素、科技因素和文化因素等,并尽最大努力实现与其中一个因素或者多个因素取得“同频共振”的优良效果,极大程度发挥外部社会环境对传播行为本身带来的积极性反向促进作用,同时也要毫不动摇筑牢意识形态“防火墙”,坚决规避任何外部社会环境因素风险。总的来说,笔者认为,中医针灸文化国际传播行为与外部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理应发生在一个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治环境、科技环境与文化环境等五大类宏观性综合因素在比例上此消彼长但总体上又同生同在的“生态平衡”式的动态系统结构中——不断内涵式动态增长,不断外延式动态扩张。
3 结语
生态传播模式,借鉴“生态平衡”理念,以一种创新的视角较为全面、科学地分解了中医针灸文化国际传播的结构和过程。运用该生态传播模式对中医针灸文化的国际传播进行分析,可创新性实现一种链条式的方式,快捷、清晰地发现提高其国际传播行为效果和效率的关键环節和核心要素,助推国际传播者站在“生态平衡”的宏观性高度整体审视国际传播行为的生态可持续性,从而为武陵山片区中医针灸文化的国际传播注入持久的生命力,推动武陵山片区中医针灸文化的长久发展,使武陵山片区中医针灸文化更好、更快地服务广大国际受众。
引用
[1]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29(6):11-15+92.
[2] 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 2011,32(2):5-9+95.
[4] 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3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0.
[5] 李丽,王成.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的心理映射认知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4):325-329.
[6] 鲁萍.基于国际传播学5W模式探讨中医文化传播路径[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22):64-66.
[7] 吴赟,李伟.中国文化的视觉翻译:概念、议题与个案应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3(2):84-92+178.
[8] 汪隽.档案利用与社会环境关系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 2011.
课题:本文系2022年怀化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一般项目(HSP2022YB3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彭井(1988—),男,湖南常德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就职于湖南医药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