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点关注,多些专注

2022-03-18 13:54
思维与智慧 2022年9期
关键词:智能手机深度微信

◎ 龚 静

我是2014年底用上的智能手机。记得那个学期某位学生看到我课前关诺基亚,拿出他的手机笑道:老师还用这个?我说电话短信够了呀。学生撇撇嘴。同小区的友人利利来家,也说现在都用上微信了呢,发图发文还可音频视频。哦,其时还想着如此很费时。可终究没想到,掉大坑里了,我也随时搜索了,随时看文看图听书了,随时发朋友圈,关注朋友圈了。这两年新冠一来,智能手机所向披靡:各种扫码,各种预约,各种线上支付,线上上课……自不必细说,总而言之,智能手机诞生至今,这七年好比七十年弹指而过,眨个眼从“互联网+”到“区块链”又到“元宇宙”了,估计以后时代发展变化之快连眨眼的机会都不给你。

盘算盘算,手机智能了,信息每天如潮涌,文章和书籍每天迅疾奔来,我们时常朋友圈关注点赞甚或留言,时常网购,再兼顾柴米油盐酱醋茶,东看西看,除却工作,似乎忙得很。但忙点啥呢,好像做成的事情反而不如不用“智能”时多,当然身体因素可以作为借口,只是心里还是明白的,“智能”之后凝神的浓度反而稀释了。

以前订阅不少报纸杂志,日报月刊的,颇为可观,每天定时读,不吃力,也并不觉得信息过载,有的深度报道带来社会思考,有些理论文章过后还要加深消化吸收,阅读由己,从容不焦虑;如今网络媒体化,也会订阅一些传统报刊的公众号,好比老夫老妻,旧情也罢,习惯也好,总会关注;新业态公众号当然也会读读,文史哲艺,中西医动植物……活到老学到老嘛;更有那时时刻刻更新变化的时事新闻,也分走了些心神。不关心呢,仿佛不是当代人,先贤就说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嘛,当然要关注啊。其实也晓得,一个话题多人拥扑而上,废话居多,真有深度分析者稀缺,况有些事情真假难辨,且让子弹飞一会儿,其实不知亦无妨。但微信时代啊,这个转那个也在转,想不看也难。更何况,一机在手欧美亚非拉,直撞满怀,信息已非你主动挑选,而是它推送而来,即便不关注,手机开着,时不时系统也会叮咚叮咚让你关注,想关掉还没那么容易。

还有朋友圈呢,已然变身当年的名片簿,见面加微信是打招呼,其实事后是否有后续,彼此心知肚明吧,好在“仅聊天”功能颇体贴;但电商加微信是一定回绝的,什么送赠品,赠品能有好货?不过有时朋友圈看到合适之物,还得微信添加对方才能购买。那就给自己定原则:偶尔为之,不恋栈。当然,也有真正关注友人的朋友圈,每天关注朋友吃不消,不如就念着了,看看朋友圈动态,也是关心。夏末秋初点击朋友圈,一念突上心来,怎么久不见L信息,以前多见她点赞分享留言,犹记三月时说家里装修,知其素有高血压,心生隐忧,小窗问候,翌日其丈夫回复,才知她三月中旬脑梗住院,辗转几家医院,如今病情渐趋好转。这么着,心中才微微落定,后见其发过来一则微信,感悟身体康健之重要,想来危机已过,痊愈在前,余心甚安。正想着待她出院回家去看望,谁知其病情有变,在无雪的阳光灿烂的大雪日离世了。点击其家人发来的信息,手指发抖,如果在能见面时多见面叙谈,多好啊。后疫情时代,虽然少聚集,但彼此真心相待的人,小窗时不时聊几句,也是颇有暖意的。

看看,“智能”之后,主动的、被动的关注,自觉的不自觉的关注,纷至沓来,渐觉负累重重。午夜难眠,有时想想是否因“智能”而赋能了,是否因“智能”而深广了,似乎也难讲,只是或许知道了不少,但一个人其实不需要那么多的知道,“知道”可以随时搜索习得,但智慧还需深度思考感悟方得。近来时有如此的午夜惊梦,好似坠入某不可测的深渊。幸好反思自省之心并未“机器”化,于是退一些群是必须的,少入群是必须的,即使入了亦可将它折叠起来,置身于群少说话也是必须的。有时虚荣心作祟,会分享拙文拙画或别致之文到相关的群或朋友圈,但还是且发且谨慎,分享过后,人性使然必然期待点赞,必然回复感谢,一通折腾,肩痛手酸,自言自语,“何必呢何必呢”,权且安慰自己发朋友圈也算留个念想,过后虽还会手贱分享,但至少不狂轰乱炸,自拉警戒线。

这么写着,一个个公众号渐次更新了,看还是不看?随时浏览自然切碎时间,且分心分神,累积而久,神就散了。那就改定时阅读,且梳理一番,有的果断取消关注。车祸两次的我深知生命无常乃正常,半百已过,若还想做点自己想做的事,且得步步踏实,创作皆需字字句句点滴铸就。关注世界和他人当然是人之所常,也避免固步自封,带来新思考和新视野,只是关注还是要回到专注。如果说关注是开窗观景,专注则为室内建设;关注是广纳收吸,专注则精耕细作;时时生活于关注中,虽并不全然气散神飞,但心神且散且困,所谓关心则乱、心安则定是也。

有“行为艺术之母”之称的马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认为科技的发明是为了使人类有更多的时间关注自身,而非成为科技的囚徒。她有件作品就是让人交出所有科技设备,进入一个空间,戴上耳机,和外界隔绝,进入寂静中。此时由不得你不专注时间和自身吧。

艺术作品唤起警醒,落实于日常所为大概如蜀道之难,更何况社会人文结构已变,“智能”渗透日常的毛细血管,个体能做什么呢?适度关注,于杂乱中辨识清晰;深度专注,把离散的时间收拢起来。

自勉吧。

(常朔摘自新民网 图/槿喑)

猜你喜欢
智能手机深度微信
智能手机是座矿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假如我是一部智能手机
深度观察
微信
热门智能手机应用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