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丽,霍楷
(东北大学,辽宁沈阳 110819)
研究生素质教育是我国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渠道。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但研究生素质教育却有待进一步提升。艺术类学科本身具有包容性强、灵活性高等特点,较之其他学科学生需要有更加全面的素质教育建设体系,因此,从素质教育层面出发、以研究生人才培养为途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类研究生素质教育体系,对我国研究生培养及研究生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秉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原则,对艺术类研究生内涵特征深入剖析,从学生、高校、国家等层面对其进行针对性分析,将有助于艺术类研究生特色素质教育体系的完整构建。
“素质”一词在《辞海》中有三个方面的定义: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人们在实践中增长的修养;心理学上指人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1]。顾名思义,素质教育便是在此基础上提升人们修养,使人渐趋完善的教学活动。素质教育主张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2]。艺术类研究生素质教育就是在艺术类研究生群体中进行的素质教育。纵观当代经济文化发展思潮,研究生吸收先进文化思想的同时,专业创新意识有待提升,心理素质有有待健全,如何正确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素质教育滥觞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教育界针对我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倾向而自觉进行探索的理论命题,因与社会和民众普遍的认知相契合,从而迅速成为中国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和教育思潮[3]。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等的实施便直接验证了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改革的行动指南地位。20世纪90年代初,素质教育就已进入到了研究生教学领域。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应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基于此,艺术类学科逐渐受到重视,但受限于经济、环境、科技等因素,发展仍较为缓慢,因此,培养符合国家需求的艺术类特色人才是促进艺术类学科蓬勃发展的关键。研究生作为受教育层级最高的群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
研究生教育正从培养科研能力的单一人才向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转化。研究生培养要在学科学习基础上聚焦社会经济文化的建设,同时,还要充分体现出自身的学科特色,实现“A+”(即学科+)型人才的培养。立足艺术类学科发展及社会需求,以促进艺术类研究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不断探索研究生素质教育途径,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不仅是响应国家需求及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践行教书育人职责及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
2.1.1 属性鲜明
艺术类研究生具有鲜明的艺术学科属性,对艺术类学科研究生进行具有艺术类学科特色和学生特色的教育,不仅同时兼具素质教育本身作为教育的一部分的属性,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许多专属特性。艺术类学科虽隶属人文学科,却不同于其他人文学科,艺术类学科与各类学科的交叉更为广泛,融合更为深入,形式更为丰富。其产物不仅是精神上的,也是物质上的;艺术类学科涵盖了所有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以及思想等涉及的所有领域,是真正广大而精细的学科。其学科属性无疑是多层次、多结构且综合性的。
2.1.2 层级较高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的高等教育,是我国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艺术类研究生属于我国研究生群体的一部分,具备研究生群体层级较高的基本属性。但由于艺术类学科的特殊性,其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往往具有很大挑战,培养模式也不同于其他学科;在追求基础课程学习与基础技能精益求精的基础上更应以思维方式与内涵的培养为核心,使研究生具备观察力和创造力。
2.2.1 特殊性
艺术类专业研究生的素质教育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艺术类专业教师相对固定,比其他专业教师拥有更多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在专业时间方面更加便于指导学生发展,有利于区域教育的高效发展。且因为长时间的相处也更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更便于对学生进行相关素质教育理念的传输。另一方面,艺术类专业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会比其他专业学生接触到更多种类的教育教学方式,方便其在课程中进行合理配比,从而达到专业课程时间与素质教育多向融合效果的最大化。
2.2.2 创新性
艺术类专业研究生在艺术类学生群体中具有更加出色的创新性与创造性,基于艺术类学科对已知与未知进行学习与创新的特性,在研究生阶段这样的特质体现得更加明显,在对外界事物进行创新的同时,部分研究生逐渐开始自我提升,也更清楚努力的方向及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未来规划清晰,自身定位准确,艺术类研究生素质教育效果将在研究生对自身有了正确认知之后在自我创新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并有可能转化为学生成长工作过程的内在价值与重要内驱力。
3.1.1 专业性素质教育理论延伸
专业性素质教育指研究生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特征及学科背景特征,分为三个层面对其进行培养:第一层面,学生层面。源于学生在学习生活感悟中形成的既有认知,作为专业性素质教育的核心基础,属于学生主动对已知及未知之物拓展与接受的范畴。第二层面,教师层面。基于艺术类研究生学科属性及特色,对其及进行指导的教师在专业性素质教育上往往会起到决定作用。第三层面,综合延伸。立足艺术类研究生专业实践过程中与社会协同发展受到的启迪与启发,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因此,专业性素质教育理论延伸应满足上述三个层面基础内容,并顺应艺术类研究生属性对其合理拓展,在基础理论基础上得到质的升华。
3.1.2 特质性素质教育理论融合研究生特质性素质教育主要指研究生已有素质与高校特色进行融合的素质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艺术类研究生生存环境带来的素质教育与自身信念的融合,即在基础素质教育基础上体现出艺术类研究生属性,形成一种方向上的融合。第二个阶段,艺术类研究生专业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理论技法等与素质教育的融合,在方向基础上增加了一定的专业性,使之具备专业特色,有利于形成艺术类研究生素质教育切入点。第三个阶段为研究生个人性格倾向及目标追求融合,是艺术类研究生完成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具备持久性与稳定性,成熟的特质性素质教育将伴随其整个研究生学习涯,也会对其一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良性影响。
3.2.1 层级化素质教育内容
在专业性、基础性、特质性艺术类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将素质教育内容层级化,以便于有条不紊地对其合理安排。从高校的角度将素质教育内容分为两个层级。第一个层级,对高校内现有艺术类研究生素质教育模式进行优化。以高校自身属性为背景,以高校发展方向为参考,以巩固艺术类研究生基础素质教育为目的,在研究生授课模式中合理融入素质教育内容,以便对其潜移默化低良性引导。第二个层级,对艺术类专业现有素质教育模式及内容进行优化。从专业角度出发,根据艺术类研究生群体属性,合理设定课程内容,便于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合理规划个人学习计划。
3.2.2 个性化素质教育结构
立足于艺术类研究生群体的个性化特征,将其素质教育结构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学生个性与素质教育有效融合。基于艺术类研究生思想活跃、创造性强等特点,量体裁衣,依据其学习发展现状进行素质教育,从而激发具有艺术特征的素质教育结构。以艺术类研究生个体特色为基本单位构成艺术类研究生素质教育共同体。第二部分,院校特色与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各高校皆有自身学科侧重点,以高校为媒介对艺术类研究生进行具有高校特色的素质教育,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具备高校文化属性,在高校中能找到自身荣誉感与归属感,从而在此基础上与自身个性化相辅相成,促进艺术类研究生文化内涵的提升。第三部分,社会个性与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艺术类学科更侧重理论实践性,结合艺术类研究生自身社会实践性,突出社会需求,以此引导艺术类学生关注社会需求,完成自我提升,形成艺术类研究生素质教育综合体。
3.3.1 提供政策支持
随着高校“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提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由于高校研究生的全面扩招,研究生教育人均资源有所减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实现“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个主题,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5]。教学资源的减少导致人才培养进程缓慢,同时,又要求艺术类研究生对专业技能有较高的掌握程度。这使得艺术类学科人才培养需要较多的教育资源。对此,为提升艺术类研究生整体综合素质,构建艺术类研究生特色素质教育体系,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政策并给予资金支持尤为必要。这不仅可以大大提升艺术类研究生特色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进度,还能在大方向上予以准确指导,指导艺术类研究生素质教育行进方向的同时为其保驾护航。
3.3.2 促进体系构建
科学、合理、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可以有效调和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之间的矛盾,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为教师塑造更适合开展教学的客观环境[6]。高校作为研究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培养平台,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其提供创作机会、展示平台,并设置相对完整的管理体系为其保驾护航,同时便于对培养进程、资源渠道等有效管理。立足学生个体差异性,按需分配、因材施教。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一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方向和适合自己的领域,为培养人才起到向导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也是各种资源渠道的节点,资源与渠道会汇聚到每个教师身上,然后由教师对资源进行排查分配,最后提供给学生。
立足艺术类学科发展现状及素质教育重要性,对艺术类研究生群体特征深入剖析,提出了学生层面奠定理论基础、高校层面优化顶层设计、国家层面引导行进方向的方法。因时而进,度势而新,从政策支持、体系构建、文化传承等角度出发探索相应对策,是在素质教育领域彰显中国特色的重要举措,对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