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的思考

2022-03-18 09:48薛艳丽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七一原理中国共产党

薛艳丽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威海 264209)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七一”重要讲话),贯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它不仅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也是充实、论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效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学效果的宝贵文献。深入思考“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的重大意义,探求融入的内容、方法和基本原则,对于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动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成就及治国理政经验的总结,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光辉文献,也是一篇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读经典,将其讲话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一方面有利于“原理”课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原理”课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立德树人,有效达成“原理”课教学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原理”课旨在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念;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融入,将有助于“原理”课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

“七一”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于指引中华民族发展方向、对于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意义,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2]的鲜明论断,强调开创未来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讲话还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百年奋斗经验的“九个必须”之一,重申“走自己的路”的重要性。因此,“七一”重要讲话能够为“原理”课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有力素材。

“七一”重要讲话通篇洋溢着对党、国家和人民最真挚最深沉的热爱,包括篇首的“三个伟大光荣”、篇末的“两个万岁”;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四个历史阶段所创造的“四个伟大成就”“四个庄严宣告”,对中国共产党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的总结评价和热情讴歌;“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2]的精辟论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增三气”“三不负”的寄语;等等。在“原理”课讲授中融入这些内容,再借助鲜活生动的事实和历史成就,能够深刻触动学生的心弦,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其从心底油然生发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崇敬之情、热爱之意、信任之念。

(二)系统生动,有力提升“原理”课教学效果

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门重要课程,“原理”课必须密切关注党史国情、执政方略、政策走向、时政要闻、社会热点等现实,教师既要指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又要善于运用鲜活的实践来论证说明原理。党中央的重大会议、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是国家政治走向的风向标,是“原理”课尤其要关注的内容。

“七一”重要讲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分析中国社会现实及其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之所以能够成功,并能指引我们未来继续获得成功的宝贵经验。“九个必须”使我们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讲话还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全人类共同价值、确保党“三不变”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将讲话精神融入“原理”课,既能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能增添“原理”课教学的广度、深度和厚度。

“七一”重要讲话以宏阔的视野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是一篇系统的党史教育文献。“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3]“七一”重要讲话所概括的四个历史阶段的“四个伟大成就”,包涵了大量鲜活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精神、历史成就等丰富的史料。利用这些丰富史料论证、说明、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化解“原理”课的理论性、抽象性、思辨性,化抽象为具体,化生涩为生动。大气磅礴的历史叙事和厚重深沉的历史底蕴会使教学更加透彻、深刻和宏阔,能够极大提升“原理”课的教学效果。

二、“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的方法探寻

“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要探寻有效的方法,使融入自然贴切,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思考探寻的热情,从而学有所思、学有所感、学有所获。笔者尝试了五种融入的方法,以抛砖引玉。

(一)主题探讨法

围绕“七一”重要讲话中的新观点和新论断,寻找其与“原理”课相契合的部分,在此基础上设计贴合时代精神、贴合大政方针、贴合“原理”内容的主题,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探讨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比如,讲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补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同时,可围绕“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在探讨中让学生了解二者间的相融相通之处,明确结合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阔步前行的重大意义。再如,讲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可结合“走自己的路”相关论述设定主题,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阐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的哲学基础是什么等。通过主题的设定与讨论,既能让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涵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在对政治热点问题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掌握“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二)专题研讨法

对于“七一”重要讲话中与“原理”课内容紧密相关的内容、有大篇幅论述或论述多但较为分散的内容、论述新颖分量重的内容等,可通过设置专题研讨的方法进行融入,形成有效融合原理与讲话精神的专题教学单元。这一方法的好处在于能够将相关内容联结、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突出的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深刻、系统、完整地理解和把握该专题的理论实质。

比如,伟大建党精神是“七一”重要讲话中的一个新论断。可将其融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原理教学中,设定研讨专题为“伟大建党精神对于中国共产党百年丰功伟绩的重大意义”。课前将专题内容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于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归纳总结后,解析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结合历史事实阐述伟大建党精神对于中国共产党辉煌成就的重大作用,从而有效讲清“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这一原理。再如,对于人民的表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分散在多处,可将其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进行整合,设置专题为“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与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的人民立场”。通过专题研讨,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因,杰出人物、普通个人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理论根源、历史根源和实践根源,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内容。

(三)引入论证法

这是最为简单常用的一种方法,即直接引用“七一”重要讲话中的表述、论断、思想观点及相关事例来论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比如,“七一”重要讲话中有一段铿锵有力的话:“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2]正是在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思想武器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伟大成就”,完成了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改天换地的兴国大业、翻天覆地的富国大业和惊天动地的强国大业,创造了光耀千秋、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通过这些原话及内容的引入,可以深入透彻地回答和论证“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等问题,使学生深刻领悟到: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隐遁揭示法

这种方法就是将隐藏在“七一”重要讲话背后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出来,让学生对其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比如,“九个必须”之六“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与学生探讨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理念的原因,将隐遁在其后的哲学根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揭示出来。让学生明确,国与国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今天的世界早已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人类已经成为安危与共、守望相助的命运共同体。面对层出不穷、传导联动的全球性风险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置身事外,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单独应对。如果试图通过“自扫门前雪”或以邻为壑的方式来解决,只会得不偿失甚至给自己招来更大灾祸。由此,可使学生深刻领悟世界的普遍联系,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伟大与科学。再如,“九个必须”之五“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这一论述实际是运用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矛盾分析方法。“九个必须”之八“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的统一战线的相关论述,实际上隐藏着“矛盾的同一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将这些隐遁相关原理的内容呈现给学生,既有利于“原理”课教学更加生动、丰盈和深刻,又有利于学生更加透彻深入地理解“七一”重要讲话的精神内涵。

(五)延伸拓展法

对于“七一”重要讲话与“原理”课相关性不够强的内容,可通过延伸拓展的方法进行融入。延伸拓展法需要借助一些中介或桥梁,或者借助内涵、意义的引申和扩展来完成。

比如“七一”重要讲话提出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内容与“概论”课的相关性很强,但与“原理”课的相关性却较弱。可结合“原理”课“价值观”内涵的阐释,在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延伸至“全人类共同价值”,对其内涵和意义进行解析和阐释。也可将其与西方所倡导的“普世价值观”进行对比,揭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真正普世性,以及对全球治理和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意义。再如,讲话中提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理念在“概论”课中是必讲内容,但与“原理”课的贴合度并不高。可联系“政治上层建筑”之国体部分加以延伸拓展,在简单陈述“全过程人民民主”内涵的基础上,着重谈中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原因和目的,用以说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

三、“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即便有绝佳的教学方法,“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原理”课也不能任性、随意、盲目,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一)合理有机融入

“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原理”课最忌讳生拉硬扯、强行塞填、硬性对接,最终导致“两张皮”。融入应该在准确理解“原理”课各部分内容和“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寻找好二者有机的契合处和融通点,采用合理的方法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做到自然衔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此,融入必须是合理的、贴切的、有机的,必须是意旨相合、逻辑顺畅的,否则就难以为学生所接受。

比如,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提出了殷切期望“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2]这段话要融入“原理”课仅有两处合适,一处为导论中“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第三点“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处为第七章第三节中“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比较而言,第二处的精神内涵贴合度更高,故而应在此处融入。

(二)忠于讲话精神

“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原理”课,不能为融入而歪曲、背离讲话精神,也不能嫁接与其不相符的内容,而是应该在忠于讲话原文和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融入。这就要求“原理”课教师要认真研读“七一”重要讲话,全面了解其主要观点,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不仅如此,还应大量阅读专家学者的解读文章,做到对讲话精神透彻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唯有在忠于讲话精神基础上的融入,方能确保学生准确地、原汁原味地领会“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比如,“九个必须”之七“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其后紧接了一句话——“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2]。不认真思考,就容易错误地将第七个必须理解为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大谈特谈斗争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其实“伟大斗争”和“斗争精神”是两个概念、两回事,进行“伟大斗争”离不开发扬“斗争精神”,但“斗争精神”绝不是“伟大斗争”。进行“伟大斗争”指的是,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路途中,我们要应对各种重大挑战、抵御各种重大风险、克服各种重大阻力、解决各种重大矛盾所要进行的各种艰苦卓绝的斗争。因此,理解错误会使融入点偏离正确航道,对于学生的引导自然就会变为误导,授课教师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

(三)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是灰色的,唯有与实际相结合,方能获得鲜活生命力并使生命之树常青。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原理”课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因此,将“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原理”课,理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关注世界的风云变幻,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战略决策,关注时政热点和社会发展走向。

比如,在融入“九个必须”之一“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时,我们既要结合历史来谈必须坚持的原因,又要结合新时代我们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反腐倡廉的丰硕成果、国家治理能力的大幅提升、“一带一路”的瞩目成绩等,加以论述。这种理论结合实际的融入,才能将讲话精神讲深讲透,也才能真正使讲话精神入脑、入心。

(四)整体历史性视野

“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原理”课时视野必须要开阔,既要有整体性视野,也要有历史性视野。所谓整体性视野,指的是融入不能只局限于“七一”重要讲话本身,而是要结合与其内容和精神实质相关的方方面面,诸如习近平总书记的其他讲话、论述以及融入内容的实践成效等,使融入更为丰盈、系统和全面。所谓历史性视野,则是指融入不能只停留于当下,而是要考察融入内容的历史渊源、演变历程,分析其现实状况,揭示其发展规律,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走向,做到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整体历史性视野一直都是马克思主义坚守的方法和原则,也是“原理”课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

比如,导论中讲到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的意义,可在融入“七一”重要讲话相关论述的同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加以阐释。“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4]在融入“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时,可借助史料进行论证。近代史上,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制度腐败、经济技术落后以及由此导致的军力羸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彻底扫除百年耻辱,真正扬眉吐气,与我们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紧密相关;当下,我们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国际上发声越来越有力,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样离不开强大人民军队提供的坚强战略支撑。强调“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被反复印证的通律,也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被正反两方面经验所证明了的铁律,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我们更加迫切需要强军。这样的论证丰满有力,能够极大地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将“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既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又是“原理”课发展自身、提升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授课教师需进行头脑风暴,探寻巧妙有效的融入方法,使“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真正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同时又能为“原理”课教学提供养分。

猜你喜欢
七一原理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基于包络解调原理的低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