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基于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实践探索

2022-03-18 09:37:55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残疾工匠培育

张 帆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3)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职业人以追求完美的精神,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并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和行为表现。[1]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在多个重要场合对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作出过重要论断。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首届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上再次作出了“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指示,激励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残疾大学生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接受职业教育、提高技术技能水平是他们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障。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提升劳动者素质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开展残疾大学生工匠精神研究,对残疾大学生个体发展和特殊教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残疾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为深入了解残疾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情况,课题组以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残疾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调查。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是浙江省内唯一一所主要面向残疾人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每年的招生生源中,2/3左右人数是残疾人。从历年就业数据看,虽然残疾学生就业率较好,但还存在着就业层次偏低、就业不稳定、就业面偏窄、求职途径缺乏等问题。课题组以对国内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相关调查为参照,针对残疾大学生实际修订问卷,通过“问卷星”工具面向该校2017—2018届已毕业残疾大学生发放问卷,结合个案调查、分专业小规模访谈的方式开展调研。结果发现,残疾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存在明显不足:一是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流于片面、肤浅,缺乏对工匠精神内涵的深刻认识与理性认同。调查中有82.2%的残疾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仅局限在“听说过”“知道”“很重要”等粗浅认识上,有45.4%的残疾大学生把“工匠精神”视同于高端奢侈品牌。二是高度的职业认同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基础[2],但有55.3%的残疾大学生却认为,就读职业院校不过是为了学门技术、找个工作、能养活自己而已。三是工匠精神源于从业者对自身事业的敬业、热爱之心,对事业的热爱和热情是工匠们精益求精、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3]但当前社会充斥着急功近利的风气,导致部分残疾大学生内心滋长出庸俗化、物质化、“一夜暴富”的思想,缺乏职业信仰。调查发现有36.7%的残疾大学生不想继续从事目前所在的工作,具体又包括薪资待遇低(44.3%)、厌倦和不喜欢(28.2%)、没有晋升空间(26.9%)等原因。

二、原因分析:工匠精神培育尚未形成系统合力

已有研究表明,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培育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素养、道德素养、心理素养、人文素养和创新素养。[4]一段时期以来,受现代工具理性思想的影响,当代职业教育片面地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弱化了对学生心理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素养以及创新素养的培养,工匠精神的培育愿景与特殊教育高职院校的具体实践还存在很大距离。从学校育人角度看,残疾大学生工匠精神缺乏主要存在如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在课程教学层面,各门课程工匠精神培养尚未形成系统合力,二是在学校管理层面,尚未建立系统化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工匠精神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为精神内涵,以爱岗敬业、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为精神追求,相应地,对残疾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不仅需要渗透到课程教学体系,在课程中全面渗透工匠精神育人因素;还要构建常态化的管理机制,构建符合残疾人大学生身心特点的育人新模式。近三年来,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开启残疾大学生工匠精神特色培育新思路,从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入手,以“三进”“三融”为手段提升课程改革实效,发挥“百位名家助力特殊教育”品牌示范效应,实施党团共建、专业建设、文化培育等举措,初步形成了具有特教特色的残疾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新体系。

三、“三进”“三融”提升残疾大学生工匠精神课程教学实效

(一)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将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工匠精神的培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需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以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为抓手,把工匠精神真正融入到育人各环节。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都应在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资格与要求、课程体系结构乃至细化的授课任务、教案、教学进度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该院在近三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均要求各专业在人才培养的素质目标中增加“恪守行业职业道德,自立自强,具备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协作共进、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等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相关表述,各专业均需树立工匠精神培育的使命意识。

(二)工匠精神“三进”: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首先,加强工匠精神课程开发与建设,设定学分,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让残疾大学生在身体力行中重视自身工匠精神培育,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产生认同感和使命感,帮助他们化解对职业、未来的迷茫以及面对社会竞争压力的忧虑。对有一定建设基础的课程,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聋人与社会》等,用“工匠精神+”的方法,将其与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其次,任何一门课程的建设都离不开教材建设,工匠精神的起源、现实意义、大国工匠、专业精品、工匠故事、成长案例、国外大师等,这些教学内容都需要用教材形式固化下来,形成活页化立体教材,以案例方式融入教学。对需要提供手语、盲文等学习便利的残疾大学生,教材编制时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嵌入音视频资源,让教材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学习读本。再次,工匠精神进课堂,所有的任课老师都须树立育人先育己、育己先育心理念,增强自身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和育人使命感,将工匠精神与残疾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机结合,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残疾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与工匠素养。

(三)工匠精神“三融”:融通识课程、融思政课程、融专业实践。公共基础课程、思政课程、专业实践都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程,是工匠精神教育融入的课程载体。首先,以人文素质类公共基础课程为例,该院多年来一直进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孔子、墨子、朱熹等中国古代先贤“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的思想,《庄子》中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的故事,赵州桥、都江堰、布达拉宫等历代伟大工程等有机融入课程内容,从工匠精神代表人物、敬业思想、创新意识等内容角度与残疾大学生交流分享。其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对残疾大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教育的思政课程主渠道,但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最忌抽象的空洞说教,该院课程改革以案例教学为抓手,通过身边的励志故事、自强故事、工匠典型等来感染、激励残疾大学生,提供《大国工匠》等短视频供残疾大学生观摩,潜移默化中熏陶他们的职业价值观。最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专业课程是让残疾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工匠精神的最佳载体,实践最易激发他们的参与感和认同度,该院专业老师身体力行,用教师示范、学生观摩、动手实践、校企合作“订单班”等方式,激发残疾大学生对产品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态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力求知行合一。

四、构建残疾大学生工匠精神特色培育体系

从管理育人的角度看,残疾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还包括实习实训、第二课堂、党团共建、校企合作、校园文化建设、师资培养等多个领域,只有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建立系统化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形成有效的工匠精神育人模式。2018年以来,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开启残疾大学生工匠精神特色培育新思路,打造“百位名家助力特殊教育”品牌,以党团共建、专业建设、文化培育为抓手,通过名家结对擦亮“厚德博爱”党建品牌,名家扶持夯实“因材施教”专业平台,名家引领凝练“残健融合”文化特色三大举措,经过三年多的实施与完善,初步形成了具有特教特色的“三全育人”残疾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新体系,残疾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获得了显著提升。

(一)党建育人:敬业乐群,立德树人筑根基。“敬业乐群”思想是职业人格的核心,“敬业乐群”思想要求受教育者认识职业之真义在服务社会,养成责任心,养成勤劳习惯,养成互助合作精神和理性的服从美德,并具有稳健的改革精神。[5]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对职业的极端信仰,首先要求全院师生上下一心的敬业乐群意识。该院党建工作在“敬业乐群”教育思想的方向引领下,积极挖掘和树立师德先进典型。首先,开展优秀教师选树系列评选活动,鼓励广大教职工修身律己,为学生育才树德,为学院发展聚力。其次,加强党团共建。2018年以来加强与周边高校特别是名家共建单位党团组织结对援建工作;加强与名家名企的合作共建,深入与名家共建单位党委的合作,通过让残疾大学生“走出去”、让社会爱心人士“走进来”,把毕业学生“聚起来”等结对活动,不断提高残疾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和融合度。再次,注重残疾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开展“红船从浙里起航”“抗日战争在浙江”“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等别开生面的思政实践活动,增进残疾大学生对国情省情的了解,增进他们对职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二)实践育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强技能。专业素养的培养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学院针对盲、聋、肢残不同类型、不同残疾程度、不同就业岗位(群)设置设计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模块课程,以人为本、名家助力,因材施教、因岗施教,为不同残疾类别的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尽可能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一是名家助力,亲临指导,为不同类型残疾学生提供专业成长帮扶路径。该院先后聘请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书画名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等,为聋人大学生传授国画、书法、紫砂等专业技艺。二是名家助力,开拓校企合作新机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王星记扇业有限公司先后与该院开展校企合作,致力打造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非遗品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杭绣传承人专门成立大师工作室,以以师带徒的形式传授残疾学生杭绣技能。三是名家助力,开展专业建设规划与就业指导。阿里巴巴商学院为电商专业肢残大学生搭建平台,邀请直播行业的相关专家以“理论+实操”的授课形式,分享经验秘籍,帮助他们全方位了解网红直播的基本技巧,加快融入新媒体的经济业态,开拓就业的新渠道。

(三)文化育人:残健融合,文化培育彰特色。近年来,该院努力打造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渗透式校园文化体系。渗透式校园文化体系旨在充分利用隐形教育资源,弘扬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校风、教风、学风中,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6]一是培育和传播残健融合文化,提高残疾大学生的职业与人文素养。推进无障碍电影基地建设,播放无障碍电影;建设“有声图书”馆;成立学院艺术团,推送精品节目,开展自强、感恩主题等系列教育活动。二是加强无障碍建设,为残疾大学生营造“有爱无碍”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大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设具有特殊教育特色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共享课程,建设“智慧校园”,让校园成为残疾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温馨家园。三是资育结合,构建残疾大学生“解困—育人—感恩—成才”育人新体系。在万向福利基金会、康恩贝集团、浙江狮子会等爱心组织及企业的大力资助下,该院残疾大学生助学金受助率已达到100%。通过定期开展“励志成才学生典型”“自强之星”等各类资育结合的评选活动,树立残疾大学生自强不息、感恩奋进的精神,把自己培养成工匠型人才回馈社会。

五、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实施成效

通过名家资源向育人环节聚集、政策导向向育人环节倾斜、教师精力向育人环节汇聚的生动局面,该院积极探索残疾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新模式,提高精准满足残疾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供给能力,近年来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明理自强、诚信笃行、技能过硬的残疾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一是与健全学生同台竞技,斩获佳绩。该院将立德树人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全面教授锻炼了残疾大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更增强了他们融入社会的信心。近年来,该院残疾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健全学生同台竞技,多次斩获佳绩,展现出聪明才智和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二是创新创业路上,放飞青春梦想。该院坚持以人为本、严管厚爱、服务优质的理念,全面推进残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充分调动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残疾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现中国梦的创新创业中放飞青春梦想,在自强拼搏中书写人生华章。三是融入社会,帮助残疾大学生实现更高质更充分就业。在工匠精神培养工作新格局下,该院知名度不断扩大,来自全国各地的残疾学子报考该院,残疾大学生招生数在国内高等特殊职业教育院校中位居第一,近三年招生数增幅超过100%。三年来,学院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根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对2016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该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8.06%,就业率名列该省高职类院校第三。

总之,职业教育并不天然地蕴涵工匠精神,只有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残疾大学生自强自信、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等精神,才能让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的高素质技能人才。[7]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整合课堂内外和校内外资源,在课程建设、党团发展、校企合作、实习就业等方面形成合力,营造平等、和谐、关爱、友善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系统化的培育机制,才能让残疾大学生真正成长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残疾工匠培育
90后大工匠
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 01:38:45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 14:59:10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
大江南北(2016年6期)2016-11-21 21:15:31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0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中国火炬(2013年5期)2013-07-25 09:51:52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
中国火炬(2011年3期)2011-08-15 06:5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