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犹太人问题》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22-03-18 09:30:11孙子冀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犹太人市民马克思

孙子冀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西方的腐朽价值观和思想也在不断深入我国。由于市场经济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由其带来的落后思想对大学生的腐化也越来越频繁。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着培养合格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这项工作的成败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所以加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经典文献之一,是马克思全部政治哲学理论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包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对指导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掌握科学理论,有效指导实践

关于犹太人解放的问题,马克思和鲍威尔的观点虽然有共同之处,但马克思对该问题的看法更加深刻和透彻,能解决现实中犹太人解放的问题。鲍威尔“将世俗的问题化为神学的问题”,在寻找解决犹太人问题的方法时始终无法脱离宗教领域。他认为解决犹太人问题应实现以下两个目标:首先是废除宗教。鲍威尔混淆了国家的解放和人的解放,认为废除宗教可以通过政治解放来实现,而且这种废除将是对宗教的彻底废除。在废除宗教后,犹太人的问题就能一并解决,所以他将解决犹太人问题的希望寄托于政治解放。其次是犹太人必须自己放弃宗教。鲍威尔认为只有犹太人放弃犹太教,才能使其自身作为政治国家意义上的公民而得到解放。鲍威尔的这种主张反映了他将宗教的特权当作造成人们在现实中不平和不自由的原因。这种不平等和不自由使得现代政治国家无法以普通公民的身份接纳犹太人,导致犹太人在现实中遭受不平等待遇,所以鲍威尔认为必须从政治上废除宗教的特权,进而动摇宗教存在的力量,消灭宗教,解放犹太人。可以发现,鲍威尔总是力求通过对宗教的批判来解决犹太人的问题,始终在神学领域中寻找犹太人解决的方法和道路,有着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

相比较于鲍威尔,马克思则抛弃了唯心主义观点,转而关注现实。他认为对宗教的批判不能停留于对宗教的批判,而应该找到使宗教成为可能的现实条件。“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他们就是颠倒的世界。”所以马克思将神学问题转化为世俗问题,从国家和市民社会入手,寻找能够解决犹太人问题的真正方法。鲍威尔认为应该通过政治革命建立现代国家来消灭宗教,马克思对此进行反驳,他通过对已经完成政治革命的当时最先进的现代国家——美国的研究发现,政治解放并没有彻底消灭宗教,它只是把国家从宗教中解放出来,但市民社会中仍然有宗教存在。在完成了政治革命的现代国家中,宗教与国家可以共存,否定了鲍威尔的第一种解决途径。之后马克思发现政治革命将现代国家分为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两个领域,而在依旧没有从宗教中解放的市民社会领域中,信仰宗教成为个人的事务,并且国家和宗教一样具有抽象性,政治国家超越性地位仍然需要通过民众对国家抽象性的认可来达成。所以让民众主动放弃宗教不仅没有可能,还会动摇现代国家存在的根基,从而驳斥了鲍威尔的第二种方法。最后,马克思通过论证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关系,得出二者互为目的的结论,并且推断出随着市民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追求私人利益和财产,自私自利、实际需要的社会生存环境——同时也是犹太教的基础必然会催生出货币拜物教,人会进一步被异化,并且逐渐丧失对政治国家超越性的认可,现代国家的存在根基受到动摇。所以若要实现犹太人以及普遍的人的解放,必须将人们从追求私人财产的泥潭中解放出来。从马克思对犹太人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从思辨的唯心主义走向客观存在的唯物主义,实现其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次深刻转变。从此马克思走向彻底的唯物主义,成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创始人。

从鲍威尔和马克思两人对犹太人解放问题的研究和探索的对比中,可以发现世界观教育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地位。鲍威尔在研究过程中坚持唯心主义等错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导致其看问题具有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把握犹太人问题的关键因素,致使其对犹太人解放的研究遭到失败。反观马克思的研究,他汲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抛弃了其唯心主义,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结合起来,运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发现了犹太人解放问题的秘密,也感知到了解放全世界人的方法。

大学生处于准备正式步入社会实践的人生关键期,大学学习期间正是他们形成自己实践方法的重要阶段。有些大学生没有形成或遗失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学习和生活中盲目迷信,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大学生甚至迷信邪教,被错误的世界观蛊惑,导致学业和人生都受到严重影响。这提醒我们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促使大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运用这些观点认识、分析和解决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社会历史现象,主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学会用正确的观点、科学的方法,透过复杂的社会现象看到社会的发展趋势,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才能正确看待市场经济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看到党和政府为解决问题而付出的巨大努力;才能使自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实践中正确、高效地解决所遇到的种种难题。

二、认清国家命运,坚定奋斗决心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预言了现代国家的衰落并予以论证,向我们展示了现代国家的命运。鲍威尔把犹太人问题归结为宗教问题,认为解决犹太人问题的方式是行政治革命,建立现代政治国家。但马克思对此表示质疑,他以远在大西洋对岸的已经行了政治革命并建立了现代国家的美国作为参照并进行研究分析,最终将犹太人问题的实质归结现代国家缺陷的问题。马克思认为,行了现代政治革命的现代国家并没有真正地将人从宗教之中解放出来,它只是将国家从宗教中解放出来,分为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两个部分,宗教则变成市民社会的一部分。

现代国家和宗教一样,都是抽象的。宗教是借助“耶稣基督”这个中介将人从世俗的各种复杂关联中斩断,然后放到以耶稣基督为中介的共同体当中去;现代国家则借助“政治国家”这个中介,将人从市民社会中超拔出来,成为现代国家的一员。政治生活与宗教一样,二者都不真实地解决人在实际生活和市民生活中所真实经历的与他人的分离、对立和差异。在行了政治革命后,国家可以从宗教中解脱出来,但市民社会中的人仍然被按照种族、财产、信仰等因素区别开来。由此可见,即使在现代国家中,人们依然过着和之前一样的双重生活。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像之前一样是分离的,因而现代国家是抽象的。

但真正达到了政教分离高度的现代国家又是真正意义上的基督教国家,因为它作为超越了基督教的下一个环节,以政治的方式实现了上一个环节的真理:基督教的真理——人的主权。与基督教相同,政治国家的优越性必须得到公民的确认,而对现代国家优越性地位和目的性地位的真实认同又靠的是市民社会中的宗教。宗教和政治国家相似,只讲述超越了人间的差异的普遍的东西,这种宗教精神反过来成为人们理解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的超越性和普遍性的重要支撑。所以宗教对现代国家的重要性在于让人们相信抽象的事物是更重要的,进而使得人们承认抽象国家的重要性。

问题在于行了政治革命之后,现代人生活在“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两个领域中,有着“公民”和“市民”的双重身份。而马克思对现代国家作为目的所追求的“人的主权”内容的分析,发现以“人权”为目的的现代国家实际上是以保护市民社会中人的私人利益为目的,即以市民社会为目的。现代国家要被公民认作国家,那么它必须被公民认作高于市民社会。但另一方面,这种现代国家在对人权的追求中却利用自身的法律、国家行为等将市民社会中私有财产的关系作为自己真正的诉求,二者之间产生了互为目的的矛盾关系。

在国家的保障下,随着市民社会的充分发展,“自私自利”和“实际需要”成为市民社会中的个体的实际生存境况。这种境况致使市民社会当中的人认为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中介既不是曾经的“上帝”,也不是在行政治革命时追求的“现代国家”,而是“货币”。渐渐的,人们被一种新的以货币为中介的外部力量——货币拜物教掌管。这意味着曾经支撑现代国家的宗教精神将逐渐分崩离析,与此同时,现代国家也丧失了相对于市民社会的目的性地位,丧失了自身的存在根据,最终必然走向灭亡。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对现代国家命运的分析和论证不仅揭示现代国家至诞生时起就存在于其内部的矛盾,也预言了其必然消亡的命运。

市场经济在中国发展的四十多年间,我国的国民财富急剧上升,经济成倍增长。但与此同时,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居民收入分配问题、道德失范和腐败问题、教育医疗和住房等民生问题随着现代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大学生眼前。大学生群体在这一年龄段还处于思想冲动期,且即将步入社会,参与到社会事件中直面这些问题。若没有正确的引导,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暂时性和阶段性问题将严重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信心,影响其参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热情,质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警示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重视国家观教育,使大学生能清楚认识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现状,并认清我国的光明前途,坚定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决心。

我国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仍要经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借鉴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手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期以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表面上看似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国家保障市民社会中国的私人利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相似之处,但实际上二者有本质上的不同。首先,它们的根本目的不同。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它是实现个人私利的手段,它只关心少数人即资本家们的利益。其次,它们伴随社会制度的时间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会持续到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在社会生产力得到足够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后将会主动退出历史舞台,让位给更先进的体制;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是资本逐利的制度保障,它将伴随资本主义的始终,直至资本主被社会主义制度消灭和替代,与资本主义制度一起走向灭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它们的社会性质根本不同。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具有顽强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而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内部矛盾,注定走向灭亡。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这一论断是从唯物主义的社会实践观出发,全面分析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后得出的科学结论。社会主义之所以可能,不是由人的理性和天才人物的意志决定的,而是由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为大学生全面分析社会主义的历史和未来命运,加强大学生国家观教育。

三、树立崇高理想,实现人生价值

有关政治革命是否能实现人的解放这一问题,也是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重点研究的问题。马克思认为,政治解放有其内在的限度,不能完全实现人的解放。行了政治革命的国家,只是把国家从宗教之中解放出来,人的解放并没有跟上国家解放的脚步。国家可以从私有财产中解脱出来,宗教也被从国家领域归到个人生活领域,成为市民社会中的一部分。然而人们在其解决时间问题的市民生活领域中,依旧被按照信仰、种族、财产等要素区别开来。由此可见,在已完成政治革命的现代世界当中,人依然过着双重生活,是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的自我割裂。在市民生活领域,也就是人真正活动着的领域中,每个人都在极力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再来看政治国家,政治国家作为一个中介,将人从市民社会中超拔出来,成为国家的一员。作为在政治革命时人们追求的最终目标,在政治革命之后政治国家虽然无法成为人在实际生活中的领域,但它的的确确在完成着它的使命:实现人的主权。只不过所谓的实现人的主权是在各种意义上保护人在市民生活领域中的私有财产权。在政治国家的法律、国家行为保障下,市民社会获得了发展。与此同时,人的异化也出现了新的形式:人们发现,在市民生活中联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再是“基督”,也不是当初行政治革命时期追求的“政治国家”,而是代表个人财富的“货币”,于是货币拜物教应运而生。在整个过程中,人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但由于政治解放的内在限度,只能将人分为政治国家的人和市民社会的人,而市民社会从始至终都没有从外部异己力量的掌控中挣脱出来成为人的社会,其中的人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解放。

由此可见,政治国家之中的人终究没能得到真正的解放,永远沉沦在对私有财产和货币的追逐之中。资本主义国家市民社会这种情景在今天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有借鉴意义和警示作用。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更是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取得的成就令全世界刮目相看。与此同时,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个人价值观却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种问题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与市场经济有关系。市场经济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极为显著的改变,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市场经济自发的利益至上原则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将追求物质利益作为行为的主要目的,忽视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情操的追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四有新人”的根本任务产生了不利影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计划形成了阻碍。为了克服这种不利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着重对受教育者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价值观教育,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地进行人生价值评价、判断和选择,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目标,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不懈努力,从而实现人生真正的价值。

四、崇尚集体主义,促进社会和谐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的上篇中论证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互为目的的矛盾关系,指出政治国家的存在是以人的权利为唯一诉求和根本目的。马克思认为行了政治革命的现代国家把宗教从国家的领域内驱逐了出去,将国家从宗教中解放出来,使宗教不再是共同体的本质,转而降格变成个人生活领域的事物。但生活在市民社会中的人之所以仍要信仰宗教,是因为宗教离开国家领域之后,变成了市民社会中私人利益的代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政治解放运动后产生了一种现象,就是代表私人利益的宗教从政治国家中分离得越彻底,市民社会的利己主义色彩就越浓厚。人们在市民社会中的生活已经变成纯粹的利己主义的生活,在这个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割裂,人将彼此当作谋求自身利益的工具。

政治国家更是如此。马克思对自由、平等、安全、财产等一系列基本人权的具体内涵进行解析,他认为自由是指人和人相互分离,对自己的财产拥有绝对的处置权;平等是指财产权是抽象的平等;安全是指国家在背后为财产权提供保障;财产权是自由权利最直接的体现。马克思通过对现代国家所保障的基本人权内涵的解析,明确揭示了人的权利具体内涵实际上只是在市民社会领域中实际存在的、自私自利的个体或是行特殊性的市民的权利,是以私有财产权利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权利。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现代国家实际上是为了维护人的财产权而存在的,而这个国家的基础是人——利己的人。国家也成为生活在市民社会中的人谋求个人私利的保障。

在《论犹太人问题》下篇中,马克思进一步论证了现代国家通过对以人权为目的的国家行为的实施推动了市民社会的高度发展,先前二者互为目的的关系逐渐产生了变化。随着个人财产受到保护和不断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进一步改变。不仅是市民社会初期那种分离和对立的关系,所有人都会陷入一种独特形式的异化,被一种新的外部力量彻底掌控。这种新的外部力量以货币为中介形式,最终在市民社会中发展出了货币拜物教。实践的犹太教——货币拜物教成为市民社会的真精神。而马克思是如此定义犹太教的:“犹太教的世俗基础是什么呢?实际需要,自私自利。”“犹太人的世俗礼拜是什么呢?经商牟利。他们的世俗的神是什么呢?金钱。”由此看来,“实际需要、利己主义是市民社会的原则”,自私自利成为市民社会里的人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美德”。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但也引发了许多问题,这其中就包括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伦理道德的多元化。随着我国市场的对外开放,涌进我国的不只有商品、资金、技术等物质方面的东西,还有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即使在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出口的商品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在精神文化方面我们依然受到来自国外的猛烈冲击。造成现如今这种局面的原因不仅仅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投入大量精力在经济建设方面而忽视了文化建设,还在于市场经济(“市民社会”的经济形态)条件下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人们尽力追求资本的增值,从而使人逐渐迷失方向,接受西方的利己主义价值观。在大学的校园生活里,部分大学生受西方腐朽价值观的影响,在日常生活学习、评优评奖和学生工作中为了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做出损害他人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甚至出卖国家情报、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不仅破坏了同学之间和谐友善的交际氛围,更有可能会对社会、国家的安全造成威胁。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重视集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使其在遇到实际利益冲突的时候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顾全大局,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也要发扬相互尊重、相互谅解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在争取自身利益的同时不能恶意地损害他人的利益。对大学生要积极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协调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高校文化环境,抵制西方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精神保障。

猜你喜欢
犹太人市民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自尊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影剧新作(2018年4期)2018-07-27 01:17:28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人大建设(2017年2期)2017-07-21 10:59:25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文化交流(2016年10期)2016-10-27 03:10:44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英国社会是如何对待犹太人的(1066-1656年)
“意义”的问题所在
英语学习(2015年11期)2015-02-01 19: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