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阈下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三维探析

2022-03-18 09:30申雨昕唐晓勇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广大青年理想信念发展

申雨昕,唐晓勇

(西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引了方向。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要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习,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四史”宣传教育。[1]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对广大青年提出明确要求:“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必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志气、骨气、底气。”[2]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具有豪迈志气、铮铮骨气和深沉底气的新时代青年,是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优良传统与重要任务。本文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两个《规划》内容,基于对我党改革开放后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内在逻辑的大致总结与回顾,将研究视角定位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真理论、价值论、方法论三个维度出发,围绕三个问题,对现阶段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展开分析,以期进一步提升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效果,推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战略任务。[3]

一、真理论维度:信什么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4]。新时代开展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探讨真理论维度“信什么”这一问题。

(一)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1997年,党的十五大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这一崇高目标的必由之路,也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映现和主要目标。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于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激励下,我党和人民群众不懈奋斗,使我国经济始终保持健康发展趋势,人民生活得到质的提升,充分表明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但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提醒我们不可妄自菲薄,要将理想信念教育上升到思想战略层面,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一目标汇聚力量。在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紧密结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共同探索的能够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扎实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当确立的基本信念”[5]。这一论断与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相符合,是马克思列宁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强调深刻理解当代中国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要求和标准,正确认识和遵循教育规律,调动青年群体接受教育的积极性,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接续奋斗。

(二)广大青年要不忘初心,踊跃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某种意义上就如同接力赛,需要中华民族代代接力和传承,并且为之不断奋斗,为下一代打下更好的成绩和基础。[6]2021年,中宣部发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全面介绍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归结为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回顾历史,青年始终是漫长实践中最富生命力、最具创造力的群体。“一百年来,广大青年在我党伟大旗帜下,将青春和满腔热血融入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事业,他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和先锋。”身处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当代青年面临比先辈们更加艰巨的任务和使命,为此我们要始终牢记“三个永不动摇”的正确历史结论,其一就是相信久经历史考验与人民选择的中国共产党承担民族伟大复兴领导者的角色是正确的,我们要始终坚持这一历史结论永不动摇。求善是道德的追求,广大青年只有与人民共命运,自觉把个人奋斗同民族复兴大业结合起来,才能不忘初心,主动、积极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进程中,肩负起自身责任。

(三)广大青年要矢志不渝,勇于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目标

马克思主义科学预测人类理想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指明未来发展方向是共产主义。1848年正式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主义运动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第一次修改了自己的理论体系;1917年出现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20世纪中后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蓬勃生机与发展活力。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证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始终展现出人们对“美”的追求。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初期只有少许成员发展成拥有14亿多人口国家的执政大党,带领人民战胜挫折、取得成功,根本原因在于有坚定、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中不断取得进步,为促成共产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与现实基础。广大新时代青年需要矢志不渝地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远大理想为支撑,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与各种技能,实现自我价值提升,把自我人生之路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始终坚定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目标。

二、价值论维度:为什么信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7]。理想信念对未来时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年任重道远。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其次需探讨价值论维度“为什么信”的问题。

(一)总结新中国辉煌成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一直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为伟大使命,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迈入了发展快车道。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飞跃,让广大青年切实感受到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力量。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革命先驱提出的优秀理论以及成功的实践经验,更加坚定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的信心。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接班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我国对外交流的纽带和使者,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将广大青年培养和调动起来,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中华民族复兴梦的基本要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必须有领导中国人民前进的坚强力量,这个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8]因此,新时代青年应当持之以恒地接受理想信念教育,以战胜艰难困苦的决心和勇气,有效应对未来道路上的各种风险考验,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听党指挥,始终与党站在统一战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推动党百年事业兴旺发达的要求

思想建设在党的建设过程中处于引领地位。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增强党的思想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在发展新时期,只有进一步加大党内思想建设力度,才能更好地凝集群众力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取得具体落实。无论过去还是将来,理想信念不仅是支持个人发展成长的重要精神动力,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自强的重要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要看重青年理想教育的培养,关注青年发展,做青年的引路人。[9]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获取的成就都凝集着青年的热血和奉献。从历史发展来看,一个真正有远见和发展潜力的政党,会始终将发展、赢得和塑造青年作为基本要求,将青年看作推动历史进程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青年党员需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树立远大理想,立足现实,应对挑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按照党章党纪严格约束自身行为。即将加入党组织的青年要时刻将党员标准作为自身衡量尺,主动学习党史,树立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正确价值观,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共同推动党的百年事业兴旺发达。

(三)做好青年工作,促进青年个人成长成才的要求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表达为全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时仅17岁,毛泽东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时28岁,习近平担任梁江河书记时21岁,可见青年时代是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机。在多元多变的当代社会,青年存在政治信仰混乱、价值取向扭曲等系列问题。如果缺失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大多数青年将陷入迷途,所以理想信念的树立对青年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是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新时代为广大青年带来新形势、赋予新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任务落在了青年人的肩上。积极引导广大青年以共产主义理想为自身的奋斗目标,培养优秀青年,可为党组织的发展输送新鲜血液。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意义的必要性在于,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共产主义制度的基本意识形态,也是共产主义理念的现实理论表达,是培养青年成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教育内容。广大青年只有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特征,才能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为自身工作的指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按部就班地实现既定目标,不动摇、不懈怠地投身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征程之中,与党和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共同见证“中国梦”的实现。

三、方法论维度:怎么信

“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0]。部分青年在理想信念方面还存在缺失、不坚定、模糊等诸多问题,探讨方法论维度“怎么信”可以为加强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有效途径。

(一)体现新时代特征,坚持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原则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具有最高公信力的基本价值观,体现了社会共同的基本价值追求。当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关联密切。立于国家层面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理念不仅提出要对广大青年进行经济理想教育,而且将国家的基本政治、文化教育与青年的个人目标有机结合,为青年理想信念的形成指明正确的方向。广大青年需将自身前途发展和国家未来发展结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信仰和追求,将个人理想和社会共同理想统一,全身心地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伟大使命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崇高目标的实现发挥自己的力量。立于社会层面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映射了中国共产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表现了人民对社会公平公正发展的美好愿景和希望。广大青年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属性与意义,对推动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十分必要。立于个人层面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和标准。加强对青年价值观与道德观的教育力度,有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日常生活规范,使其实现个人层面的自我反思与道德素质的提高。

2.历史性与现实性结合原则

历史性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洞察,更是一种基于时代的历史意识。把握理想信念,要基于历史,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避免脱离历史空谈。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性在发展过程中表现为必然性特征。[11]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要实现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结合。回顾历史,直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才开始成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和追求。改革开放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使其成为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理想信念属于意识范畴,意识源于实践、源于现实,又随着现实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所以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汲取历史经验教训,也要贴近现实生活,拒绝历史虚无主义,避免理想信念教育的“教条性”与“空洞化”呈现。广大青年要积极关注社会现实,丰富理论,坚定信心,促进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展。

3.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原则

个人理想是指根据自身情况清晰表明地个体对自己未来生活的理想状态,包括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12]社会理想是指全体社会成员根据现实情况表明的对未来的向往,也是在全社会占核心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广大青年要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理解社会理想的重大意义,提高辨别能力、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在时代发展和祖国前途命运中思考、权衡自己的价值观和个人理想,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使个人理想成为促成社会理想的积极发展因素。要充分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工具,引导青年理性分析问题;借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增强青年人的现实认知能力,指引其坚定个人理想,强化社会理想,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13]

4.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原则

“理论说服人,才能真正的把握群众;并且理论要足够彻底,才能真正说服人。”[14]青年在理想信念方面已经接受过基础教育,所以要尽量避免以往简单重复的教育形式,在理论概念等阐述上要更加注重科学性与系统性表达,体现新的理念和深度,使理论教育逐渐成为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任何学说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理想信念教育也是如此。在进行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时,要鼓励广大青年带着应有的责任和问题去学习,通过线上或者线下形式积极开展学术、科研、文化等方面的活动,利用各自活动形式的载体培养健全的品性和健康的心态;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丰富社会实践活动,拓展社会实践领域,引导青年积极参与“三下乡”、建设中国新农村、志愿服务等各类活动,促进理论教育内容转化。

(二)融入新时代元素,丰富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内容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把青年的理论思想教育作为重点工作,指出:“青年学生都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思想,正确地把握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15]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重视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历史发展各阶段,我国特殊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结合,都为解决发展道路上形形色色的问题提供了现实分析。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其一,理论教育法。包括讲授传输、阅读经典、理论研讨、宣传教育等。其二,实践教育法。如到革命纪念馆、红色旅游地、烈士陵园等地研修学习,接受革命教育与思想洗礼。其三,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够实事求是,鲜明地了解自身不足,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其四,自我教育。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实现思想觉悟提升。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潮流中防止各类社会思潮的侵入。青年要保持初心,坚定己身,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将马克思主义与具体现实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教学完美融入专业知识传习过程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特色和时代内涵,在阐释其科学理论适应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建立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的敬仰之情。

2.加强“四史”教育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四史”教育既是新时代强党强国的要求,也是青年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及增强民族复兴使命担当的重要举措。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中指出:“我们需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开展对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工作并加大宣传力度。”[16]加强“四史”教育,可从三方面着手:其一,深化“四史”理论学习,构建思政课和专业课协同发力的理想信念教育课程体系。作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理论课具有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先天优势。其二,强化“四史”实践体验,构建理想信念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和社会服务相融合的社会实践体系。通过组织参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老区、革命历史遗址等地,在历史遗迹、革命文物、亲历者口述中重温史实;深入革命老区、改革开放先进地区考察调研,感受中国的发展成就,切身体验国情、民情;组织开展志愿活动,把所学“四史”融入文化教育,如进入中小学课堂讲述“四史”故事、到红色景区进行义务讲解、赴红色革命老区开展支教,在服务社会中增强专业技能、培养奉献精神、磨炼性格耐性,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其三,强化“四史”现实演绎,构建党团活动和校园文化相结合的第二课堂体系。在推进“四史”教育过程中,根据“四史”不同的内容与特征,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青年喜爱且易接受的表现形式和载体中,采取多样的活动形式达到育人效果。通过“四史”学习,青年能深刻把握我国国情与世界发展形势,洞悉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知过往、懂当下、明未来,在鉴往知来中坚定理想信念。[17]

3.加强“四个自信”教育

“四个自信”作为有机统一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向密切相关,对其进行了更加明确开阔的建构。青年作为国家发展的希望和动力来源,身负建设国家与振兴民族的责任。加强对广大青年的“四个自信”思想教育,深化“四个自信”基本认识,也是新时代赋予青年工作的历史重任。“四个自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在理想信念教育实践中,增加“四个自信”相关内容,不断增强“四个自信”的价值导向,可转变青年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定式认知,坚定青年理想信念。其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作用,引领青年树立坚定正确的社会主义理想,将个人价值和国家民族的发展有机结合,培养青年历史认同感、价值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三方面的一致性。其二,顺应时代发展,拓展创新“四个自信”的载体,打造教育平台丰富形式。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高校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推进,信息的传播与知识的快速分享,给教育教学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会。高校必须准确把握形势,更新教育模式,利用互联网打造新的教育平台和载体。其三,增强网络监督,抵制网络不良信息侵蚀,积极打造风清气正的“四个自信”学习交流网络空间。

4.加强世情国情教育

世情国情教育是青年了解世界发展大势、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有效途径,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关键基础。改革开放后,对青年进行世情国情教育成为动员青年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要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认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情况,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其他国家的根本区别,正确认识国家和民族给予的时代责任和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18]以上四个“正确认识”的概括表达为世情国情教育提供了根本依据。目前,世界局势风云诡谲,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错综复杂、叠加共振。在世情国情教育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将价值塑造融入其中,打造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科学育人体系,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接续奋斗的目标。其一,开展成就教育。我国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需求的标准由原来的“基本满足”向“更加美好”转变,人民的生活需求更加丰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显示我国已经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中国发展以愈发磅礴的气势屹立于世界东方。其二,开展问题教育。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我们要明白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需要应对。广大青年不能盲目乐观、放松懈怠,需意识到自身责任, 以问题为己任,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5.加强历史使命教育

新时代青年历史使命教育是指根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战略的要求,促使新时代青年明确自身重大历史任务和责任,以实际行动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在新时代的使命是在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本要求下,和广大人民群众一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而奋斗”[4]。在青年历史使命教育中,广大青年需明晰自身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与所追求的理想信念高度契合。其一,统筹历史使命教育主体,通过发挥高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同辈群体的正能量,统筹教育合力。其二,明晰历史使命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准确界定历史教育的范畴,基于时代变化对历史使命教育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其三,借鉴思想政治理论的传统方法,针对历史使命教育的特殊性,创新历史使命教育方法,增强新时代青年的获得感。其四,构建良好的历史使命教育环境,促进教育实效性增强,通过多途径培养青年历史使命感。

(三)抓住新时代主旋律,创新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途径

1.理想信念教育客观环境层面:从家庭到社会

青年教育要继承根脉,抓住现在,面向未来。做好新时代下的青年教育工作,需积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主体的合力,共同营造有益于青年理想信念发展的良好环境。”[19]

(1)潜移默化:营造负责家庭环境

良好的道德品行要从小培养,家长的正风示范极为重要,家庭是潜移默化培养青年三观形成的基础场域。其一,家长要树立榜样,规范自身言行,给予理想信念教育足够的重视,以自身行为为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其二,家长应该摒弃功利思想,教育孩子合理看待得失,帮助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其三,通过日常生活实践与孩子进行沟通,讲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传输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孩子能够学一段历史、养一身正气。家长营造向上、温馨的家庭氛围,有益于为青年个体成长过程中树立理想信念提供重要保障,帮助他们养成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认识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引导走好人生的关键环节,往三观正、品德优方向发展。

(2)孜孜不倦: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家庭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影响具有基础性、普遍性、长久性和渗透性,而学校的影响具有阶级性、导向性、全面性和潜隐性。学校是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开展的集中场所,也是青年学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阵地。阵地不牢,理想信念教育则会失去依托。其一,学校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强化顶层设计,学院、教育职能部门、课堂教学之间形成联动,实现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体系,推动教育效果稳步提高。其二,施教者需以身作则,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文化教育功能,正确引导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发力。其三,改革教学模式,将思想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联系;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创新育人手段,搭建教育机制平台与文化育人渠道;建立优秀师资队伍,发挥各类教师的联动作用,提高广大教师素质水平。[20]

(3)凝心聚力:营造稳定社会环境

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能为青年的成长和价值取向提供广泛性、长期性和指引性贡献。部分青年理想信念的差异,不仅由于个体差异,也深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其一,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期盼。为追求美好生活,社会成员应始终坚持、同时督促身边人共同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与素质,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格要求自己,营造和谐、健康、积极的社会环境,凝心聚力让广大青年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下生活。[21]其二,要纠正“分数至上”和“学历为上”的片面思想,重视青年的德性与品格,关注青年的身心健康与兴趣追求,渲染积极向上、和谐的社会氛围,增强青年的信念感。其三,青年要学会灵活转变自身心态,尽量避免传播焦虑和无为情绪,自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并为之奋斗。

2.接受理想信念教育者(青年)主观层面:从思想到行动

青年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在对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也能体现出对“真、善、美”统一的追求。“一念发动处即是行”,要推动青年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知行合一。

(1)落细:提升价值认同

价值认同指把价值内化与外化为相应行为的过程,形成对某种价值观的认可与共识后,通过自身内化取得实践行为中的相应价值定位,并以此考虑自身理想信念。[22]在追求“真”与“善”的基础上,求“美”是“真”与“善”达成的终极目标,即高级的追求——价值判断。开展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首先需要提倡青年的价值认可,实现个体与社会的价值一致性,正确引领青年内在思想,规范其外在行为。其一,提升青年的价值经验认同,促使青年在日常生活中直接领悟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价值经验认同是指受教育者通过直觉感受,纯粹从经验中获得的某种价值认同。在日常生活中,青年很多时候都是因经验的习俗、经验的感受来做出行为。因此,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应该把经验认同这一环节包括在内。发挥生活场域中模范榜样的作用极为重要,青年可以从实践经验中直接领悟某种价值观,体会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其二,提升青年的价值理性认同,加大青年对理想教育的接受和理解。此处所指的价值理性认同是利用基础性的“概念”“判断”以及简单“推理”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对某种价值观形成正确的逻辑认知,通过一定程度的“理解”达到思想上的认同。客观的历史条件可以打破主体间性,在对理论与历史规律有足够认识的前提条件下,确立合适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可以促使青年在被教育过程中更加坚定和明确自己的理想信念,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价值认同。其三,提升价值的情感认同。情感认同属于理性认同转化为日常行为的中间地带,要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理性认同转化为实践行为认同。所谓情感价值认同,可以理解为在其产生思想“共鸣”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情感认同,并将其外化于日常行为规范。需科学认识当代青年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不同情境的氛围营造,加强其对国家共同体的政治价值观与道德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共鸣,并把所接受的价值教育落实在行为之中。

(2)落实:回归现实存在

思维与存在的统一要求现代哲学的基本趋势是回归现实世界,开展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亦需如此。要注重青年的主体性,并从现实性维度出发,考虑教育三方面的实效性。其一,坚持现实性的取向,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在规划安排上应立足现实。要全面分析我国发展状况,结合时代奋斗目标,明确国家未来的发展计划,分析总结取得的伟大成绩和面临的挑战,把国家未来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的步骤、措施,从宏观层面的概括转变为内容的细化,从国家发展战略大局角度加强对青年家国情怀的现实性教育,使新时代的青年认清坚定自己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其二,追求实效性的提升,关注理想信念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现实需求。要正确认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新时代特征为基本立足点,对青年所处环境、面临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宏观层面对青年进行更加全面科学的分析;青年的言语体系、思维方法、注意力集中程度等均体现出不同,因而在实施教育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保障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与层次性。其三,建构具有现实性的教育路径,推动青年把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转化为自身的现实行动和自觉追求。教育路径是实现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相结合的桥梁,青年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境界具有高度可变性和可塑性,从思政课堂到实践活动,再到借助媒体媒介,青年能从被动灌输逐渐转变为主动接受,达到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

(3)落小:融入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是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场域,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具有根本性意义。厘清日常生活与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对推进理想信念教育落小至关重要。其一,个体的日常生活具有明显的经验性。人们习惯通过经验建立自己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模式,因此,基于理想信念教育形式的个性化特征,组织各式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志愿者服务、劳动教育,可以增强青年的现实体验,通过生动的实践体会转化为价值追求。其二,个体的日常生活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受自然、血缘、情感等各种因素相互影响,个体日常生活保留着原始家庭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气息,这也是归属感与认同感的一种表现形式。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要通过挖掘家规、家风的现代价值,依靠家庭教育的作用,使得青年在家庭中的天然情感认同感转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其三,个体的日常生活具有明显的重复性。一定的社会日常生活同社会经济变迁等相比具有滞后性,日常生活范式形成后会对个人的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理想信念教育要与青年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有机融合,有效解决青年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以及即将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借助各种教育媒介,进行日常思维锻炼与学习实践的重复性,加深青年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的价值认同,提升思想境界与行动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与理想信念并为之付出,做到行胜于言。

猜你喜欢
广大青年理想信念发展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新发展阶段要践行“两个维护”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学雷锋要有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