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青春”系列剧目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力的思考

2022-03-18 08:57:41张朝霞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剧目话语青春

■亢 莹,张朝霞

(大连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这给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发展方向和要求。话语作为思想交流工具,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子。要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关键在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传播力,使大学生听众多、愿意听、听得懂,并能与之形成良性互动,产生更多共鸣。大连艺术学院发挥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以《丝路·青春》《追梦·青春》等原创“青春”系列剧目进行了思政育人的创新与实践,以原创剧目的艺术形式,运用多层次剧本结构、多种舞台艺术手段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力提供了新思路,开拓了新路径,创造性地解决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什么”“对谁说”“怎么说”的三大问题,有效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现实困境

从本质上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价值教育”,其话语传播体现在教育主体通过不同媒介表达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观点或思想,有着明显的价值指向。所以,谁的话语更具道义感召力和思想穿透力,谁的观念和主张就能传播得更为广泛深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却遭遇着“有理说不好、说好了传不开”的话语传播困境。这不仅与话语生产能力不足有关,还与话语传播能力滞后密切相关,必须深入研究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力的因素,探寻破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现实困境的创新路径。

(一)单一化话语主体削弱了话语传播的吸引力

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普遍带有“权威”特征,固化了灌输、接受、服从的僵化思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拥有不可质疑的话语主导地位,发挥着不可推卸的主导作用。然而当下“人人都是麦克风”已成为话语权蓬勃兴起的真实写照,教育者已不再是受教育者唯一的话语主体,教师垄断教育主体地位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大学生主体性意识不断觉醒的条件下,大学生自说自话表达日趋明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面临着“话语供给”的转型与挑战,单一化话语主体的不足越发凸显。完全发挥学生主体创造性的大学生思政微课、大学生思政微电影等活动就是对这一困境的主动回应。

(二)政治化话语表达降低了话语传播的感染力

话语的艺术形态、表达方式、审美旨趣等等决定和影响着话语的效果。各种激昂的口号,“高大上”的宣传和引经据典的讲授等话语表达无不带有明显的政治化色彩,但是越维系和强化这种统摄的话语表达方式,越会使学生不得不陷入对这种话语的疏离,造成话语的“失灵”。富有特色、优美动听的教育话语才能有效赢得大学生接受,固守的“政治”思维,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有的艺术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仅要保留传统的话语底色,更要注重提高政治话语、学术话语表达的精彩度,努力创造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用更体现时代发展的话语回答和解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观念。

(三)多元化话语语境削弱了话语传播的主导力

我国处在各方面都发生深刻变革的社会转型期,话语主题和语境在不断革新,多元化文化背景下网络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制造了多元丰富的话语语境。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指导下的多元价值并存将是我国长期的话语语境,这也不断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在话语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正视当前多元话语语境给其带来的挑战,选择正确而合适的路径重新构建话语权,以夯实其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四)单维度话语平台弱化了话语传播的辐射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仍然是坚持和维系以“我讲-你听”这种具有严肃性、可控性和可以直接对话交流便利性的言说单一的话语平台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全媒体时代正深度改变着话语平台,飞速提升着话语传播的辐射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迎合全媒体的发展形势,话语平台要从单纯文本符号向图像、语音、视频、信息等形象符号发展,并以多途径的传播渠道来开展话语传播,强化话语传播的辐射力。

二、原创“青春”系列剧目开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新路径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大学生对接才能接地气,与艺术之美结合才能有魅力,需要发挥艺术在塑造价值观念、引领精神理念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大连艺术学院的原创“青春”系列剧目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艺术化”转向,立意高、格局大、题材新、形式好,实现了话语主体、话语表达、话语语境、话语平台的创新,做到了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把有高度的事情做得有温度;把有感情的事情做得有感觉,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力。

(一)原创“青春”系列剧目发展了亲和力的话语主体

话语主体在话语建设方面的作为将直接影响着话语的感召力与影响力,必须要着力发展亲和力的话语主体,解决好“谁来说”的问题。原创“青春”系列剧目的突出特点在于全校师生自编、自导、自演和演自己,剧目由学校的学生亲自参演,用身边的人讲述身边的事,突破了传统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单一话语主体的局限,让学生也挑起了“思政担”,实现了由学生自己来“说”,推进了青年大学生群体思想、观念的自我表达。

(二)原创“青春”系列剧目呈现了艺术化的话语表达

艺术话语有助于消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文本符号的平面性,让思政教育话语形象化、立体化。大连艺术学院原创“青春”系列剧目将思政铸魂、责任担当的家国情怀等思政因子和德育元素内化到艺术创作、艺术实践中,以舞台艺术形式展现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实现了思政话语的艺术化表达。剧目通过歌曲演唱、舞蹈表演、戏剧对白、朗诵、多媒体音画等艺术手段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表达方式,拉近了“思想”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台下的观众随着剧情的起伏,不时眼含热泪,不时报以热烈掌声,与台上的表演形成交融互动与共鸣,使弘扬的时代精神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追梦·青春》演出结束后,很多观众在散场的路上情不自禁地哼唱起好听易记、朗朗上口的剧中思政课主题歌。原创“青春”系列剧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艺术提炼、创造和发展,创造性地凝聚了思政教育目标,激发了思政话语的价值,提升了思政话语的传播效果,建构了别开生面的艺术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三)原创“青春”系列剧目契合了青年文化的话语语境

“不管如何定性,青年文化都是青年在生理、心理、社会等共同条件作用下形成的特有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是对不同的历史形式和特殊情境的具体回应。”[2]青年文化是高校最积极、最活跃的话语语境,青年文化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话语语境。大连艺术学院原创“青春”系列剧目正是通过艺术化方式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青年文化语境的高度契合,反映了青年对时代问题的困惑与时代精神的回应,展现了青年文化的精神内核。《追梦·青春》剧目的主题围绕“青春与梦想”而展开,高度切合了青年大学生的心理,满足了其精神诉求,使用了个性化、极度热爱的网络用语等青年话语,青年学子们在观看时时而开怀大笑,时而热泪盈眶,时而豪情满怀,是真正让青年学生喜爱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四)原创“青春”系列剧目开拓了横广纵深的话语平台

大连艺术学院原创“青春”系列剧目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平台拓展到了剧院里、舞台上、网络空间里,凭借艺术的穿透力和辐射力,借助网络媒体的便捷渠道,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横广纵深传播。2019年原创音乐剧《追梦·青春》曾先后在大连、沈阳和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并通过网络平台直播,形成了省内100多所高校100多万青年学子同上一堂思政大课的盛况。2020年五四青年节期间,《追梦·青春》又先后在辽宁广播电视台影视剧频道、大连广播电视台等电视媒体连续播出,并受到人民网、央广网、中国经济网、中新社等多家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由中宣部主管的“学习强国”平台,对时长86分钟的《追梦·青春》进行了全版播出,为持续的热度继续加温。《追梦·青春》让更多的青年学子聆听了这样一堂耳目一新的活起来、动起来、响起来的思政课,实现了向横广纵深大众化传播方向的进一步推进,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效度的成功典范。

三、原创“青春”系列剧目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力的经验启示

“高等学校需积极扩大文化育人的社会影响力,整合‘艺术+思政’育人的优势,形成社会效应”[3]。大连艺术学院对“思政+艺术”育人模式的创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构建原创剧目这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模式。原创“青春”系列剧目对高校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有着值得深刻总结和再探索的经验启示,必须深度解析并持续不断地推进原创剧目的创新和发展,使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大艺模式”更加发扬光大。

(一)着力于“大思政”理念与“三全育人”的有为推进

大型剧目的创作、排练、演出要把学校不同部门、不同专业、不同学科有机联系在一起,这就需要“大思政”观的顶层设计,需要推动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将思政教育融合到人才培养体系和艺术实践体系,努力做到戏里戏外都是思政教育。大连艺术学院在“大思政”理念引领下完成了从思想统一到全员践行,再到理论观念提升的新里程,并通过总体布局、责任分解、组织协同、有机联动,构建了全员合力、全过程有效衔接、全方位有机联动的“三全育人”模式。只有在“大思政”理念与“三全育人”的有为推进下,才会有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社会担当意识,才能源源不断地推出一部部原创思政铸魂剧目。

(二)着力于时代性与针对性的有力呈现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通过原创剧目向年轻人传递中国声音、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就必须展现出解读时代的思想和走近学生的魅力,要展现对大学生的思考,承载时代的精神。一是要紧跟新时代,呈现时代剧。当下的原创剧目要不同于经典剧目、红色剧目,相比较而言它的区别性在于它必须回应时代的需求,是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达,时代元素的艺术呈现,以敏锐的艺术触觉捕捉、回应和践行社会现实,引发社会思考。二是要凸显针对性,打造校园剧。原创剧目不能宏大叙事,要立足于大学生实际,反映大学生的关注点,旨在讲好新时代的青年故事,回答“新时代青年该如何作为”的时代之问,激励新时代青年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三)着力于艺术形式与思政内容的有机融合

我党非常重视文艺的政治功能,曾经的原创剧目《白毛女》《红灯记》在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原创剧目是艺术话语中显现出意识形态性质,其既要说得有“理”又要说得“好”,就必须有精湛的艺术水平和深厚的思想底蕴,实现艺术形式与思政内容的有机融合,这是做好原创剧目的“看家本领”。否则,剧目的创作与传播或迷失方向,或昙花一现。一方面,艺术形式不能脱离意识形态属性,其是思政立场、思政内容、思政情怀的艺术化话语表达,必须有政治高度,有精深独到的思想见解,这是原创剧目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价值之所在;另一方面,要增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艺术品格,必须要以精湛的艺术水准赢得接受和认可,这更彰显了原创剧目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模式的特色之所在。若原创剧目话语传播混同于一般意义上政治宣传,艺术水准上让人难以接受,必将陷入“演了传不开”的窘境。

(四)着力于传统平台与新媒体平台有效开拓

原创剧目的生命力在于持续地、广泛地、经久不衰地传播。而只有遵循大众化传播的特点,深度把握新媒体舆论传播规律,掌握“新”“旧”媒介特质,要着力于传统平台与新媒体平台有效开拓,打好“组合拳”,使其发挥各自传播优势,相得益彰,构筑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推广网络,使原创剧目更能“传得开”。在剧院的现场演出有助于其话语真正抵达学生的内心深处,要给予支持实现高校巡演。同时,要树立全媒体意识,培养驾驭新技术传播的能力,实现在新媒体空间不“失语”“迟语”,扩展原创剧目传播的宽度、深度。

猜你喜欢
剧目话语青春
舞台剧目
黄梅戏艺术(2022年1期)2022-05-07 02:00:48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艺术评论(2019年6期)2019-01-30 09:00:52
优秀剧目进校园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Coco薇(2017年10期)2017-10-12 19:26:55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Coco薇(2016年8期)2016-10-09 16:46:3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优秀剧目展演掠影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