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敬龙,李晓东,朱美璇
(南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深刻回答了新时期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将劳动教育提升到新的高度,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应对新发展需要,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出一支知识性、技术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1]。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担负着民族发展、国家复兴的重任,其就业问题关乎国计民生。据统计,2021年高校毕业生数再创新高,预计达到909万人,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经济增长放缓,使得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想要破解时局,需要大学生端正就业观念,充实就业知识,提升就业技能,增强创业创业能力。本文通过研究劳动教育在就业工作中的时代价值,提出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试图构建破解就业困境的劳动教育体系。
近年来,劳动教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关于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教育体系构建、历史演变、时代价值、实施方式等研究成果不断[2]。随着《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施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有了明确的依据,当前高校的劳动教育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不少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忽视劳动习惯和劳动价值观培养;只注重劳动结果考核,轻视劳动过程开展;只注重劳动实施形式,无视劳动育人内涵。例如,很多实践类课程的最终考核,都是以上交的纸质总结材料为依据,完全不考虑学生在此过程付出的辛苦劳动。不少高校将劳动教育简单视为体力劳作,只让学生做些打扫卫生等没有技术含量的劳动,忽视脑力劳动活动开展。这容易使得劳动教育形式化和边缘化,被贴上了“固化”“一刀切”的标签[3],导致大学生不尊重劳动,甚至讨厌劳动、逃避劳动,更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时,不愿承担繁重工作,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
第一,缺乏局部谋划和顶层设计,很多高校甚至没有及时地将劳动教育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总体方案和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4];第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没有将劳动教育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中,发挥课程思政作用,造成了劳动教育与实践本身脱离、人才培养成果与社会需求相背离的状况;第三,高校劳动教育平台资源不足,没有足够的平台和场地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容易导致参与过程中流于形式,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动手能力;第四,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不健全,学校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中的劳动情况,不能及时引导学生劳动观培养和劳动技能的提升[5],从而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劳动教育师资的专业程度和数量不足,体现在劳动教育专业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在学历层次和专业层次方面,相比与其他学科教师存在天然的劣势,这可能会导致“教”与“学”之间的断层。高校缺乏劳动教育素质评价体系和监督考核机制,很多高校只将劳动教育走一走过场,起不到育人的实质性作用。高校劳动教育的经费保障不足,针对教师没有明确的工作量认定机制,劳动教育场地和设备方面不能得到有效保障[6]。缺乏学生劳动教育素质评价体系,容易让学生养成敷衍了事的劳动观,不重视劳动,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个人利益至上,工作态度差。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无论是国家、社会或是高校层面,都格外注重毕业生就业问题,每年都会出台专门的政策文件提供助力,然而毕业生中仍然有“慢就业”“佛系”“不就业”的等诸多问题。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没有树立正确就业观。体现在个人选择不能与国家发展需要结合,对于劳动价值本身的认识缺失,没有吃苦耐劳精神,就业目标不明,不愿到基层等岗位工作,总想到大城市好单位。二是自身就业知识掌握不足,就业能力低。学生没有掌握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高估自身具备的能力,出现了“眼高手低”的现象,导致了就业意向与就业能力难以匹配[7]。三是缺乏创新创业能力。只愿意追求国企、事业单位等铁饭碗,缺乏到新兴产业的进取心。四是没有实践经验。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现实的了解,造成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社会需求脱钩的现象。就业也是劳动的一种方式,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是大学生积极就业的前提,较高的劳动能力是提高就业质量的根本保障[8]。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他寄语青年“要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他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能促进积极就业观的树立。一是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懂得劳动之于国家的重要作用,只有通过全民劳动才能实现国家复兴。引导学生在就业时,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紧密联系起来,热爱伟大的祖国,主动担当时代责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9]。鼓励他们到基层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二是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懂得劳动之于个人的重要意义,它是获得个人幸福的唯一途径。只有靠自己脚踏实地的干,才能实现人生理想,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想要劳动,规避“慢就业”“佛系”“低就业”意愿等现象。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质量就业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前提,而丰富的就业知识和就业技能是工作胜任力的关键特征[10],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根本保证。通过学科专业实习、服务性志愿活动等劳动,学生不仅可以深刻理解专业知识,更能知道自身知识储备中的不足,了解就业时所需的知识有哪些,进行针对性的补充和深化学习,不断完善知识储备结构。在进行专业实习和一线生产劳动过程中,学生已经具备的劳动技能会转变为岗位所需的就业技能,在了解自身的实际掌握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差距后,通过实践劳动不断强化,促进就业技能提升。此外,学生在参加一线生产劳动过程中,还能深刻体会行业当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思考当前具备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能否适应未来的行业变化,提前规划未来学习的方向,提升知识技能学习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在就业竞争越发激烈的今天,具备充足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掌握行业未来发展态势的学生,无疑会更加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书本教学,还要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性劳动、研究性劳动、服务性劳动、创造性劳动等,积累职业经验,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
新时代,高校可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开展劳动教育,注重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衔接,避免机械式的体力劳动。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新技术研发等创造性劳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学生创新型思维;通过开展符合专业特点的服务性劳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支持学生到科技类公司进行生产实践,帮助学生创造出有价值的物化成果;通过开辟“理论+生产技能”的复合型课堂开展复合型劳动,激发学生创造兴趣[11]。此类劳动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丰富职业体验、感知时代发展,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习近平劳动教育重要论述是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吸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劳动教育的优秀成分,继承了党历代领导人关于劳动教育思想,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11]。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要以社会对劳动者的时代需要为依据,构建中国特色劳动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高校要以习近平劳动教育重要论述为指导,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的方向。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明确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的价值取向,培养一代又一代高素质劳动者。
高校要重视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学生在劳动中感受个人价值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才能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树立正确劳动观,培育积极就业观。一是重视劳动教育顶层设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总方案中,落实劳动教育具体责任人,定期考核育人实效;二是要重视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搭建,构建劳动教育校企合作平台,打造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完善校企沟通机制;三是要重视劳动教育舆论宣传,不仅要在学生中宣传劳动价值观,更要在教师中宣传劳动育人观;四是要重视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避免活动开展机械化、形式化。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要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开设开足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劳动教育专用教材,完善劳动教育教学设计,上好劳动教育课;要创新劳动教育教学方式,激发师生劳动教育第二课堂的创造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并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发挥课程思政的力量,形成全程育人机制;要根据地方特色,开发出具有地域性特点的劳动资源。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格外注重专业课程实习实践的开展。学生通过参与与专业相关的一线生产劳动,学会使用工具,掌握专业技术,感受劳动创造价值,增强就业能力。学生通过参与服务性劳动,如医学类学生到社区义务坐诊,师范生到贫困地区参与脱贫攻坚、扶贫支教等,可以懂得劳动不仅可以实现个人价值,更能满足社会价值需求。这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他们在日后就业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制度保障体系的构建是高校劳动教育确保成效的关键。一是资金和场地保障。要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劳动教育的课程开发、学术研究、教师培训,打造劳动教育精品课程,充足劳动教育专业师资队伍。要在校内外开辟劳动教育基地,确保劳动活动有效地开展。二是制定教师劳动教育成效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在劳动教育形式上大胆的创新,承认劳动教育的学术成果,在职称评定、工作力量认定、绩效评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三是创建学生劳动教育素质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创造性劳动等方面进行量化,按照一定的比例纳入到学生素质评价中,作为学生升学和就业的重要参考依据,驱动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强化重视程度,创新工作思路,落实制度保障,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劳动托起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