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观念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整体优化探究

2022-03-18 09:07张晓琳
怀化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观念要素育人

张晓琳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中,系统观念非常重要,属于根本方法,主要强调做任何事情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对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掌握,并对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展开深入研究。坚持系统观念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指导,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的优良传统和制胜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1]系统观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可以为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思想观念指导。通过多维度思政元素的挖掘建构,在系统观念“分析要素—结构优化—整体发展”原则指导下,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走深走实。

一、系统观念及其基本遵循原则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来看,系统观念不但属于本体论,还属于一种方法论。“系统是指由互相关联、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总体。”[2]系统观念就是依据系统的构成特点,将系统总体分解为要素,从要素的特征、规模和要素间的联系着手,厘清系统的组成结构、运行机制和作用脉络,以实现对系统属性和功能的根本性认识,是一种宏观与微观并重、解构与建构并存、追求系统整体最优的分析方法。

“系统概念、系统思想以整体观念和联系观念为特征,包含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之中。这时系统思想取得了哲学的表达形式,系统观成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组成部分。”[3]11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系统科学的有机统一,主要有以下几个须遵循的原则:

(一)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观念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于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4]马克思巧妙地利用系统性原则,在他看来,自然界同人类社会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系统,在系统的指导下,从整体出发明确了人类社会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充分论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一个系统的范畴,且是在对立统一中变化发展的。整体性原则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坚持系统观念的整体性:第一,要明确整体要素的统领地位,因为系统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相互产生影响的要素构成的整体,要突出整体要素高于个别要素、整体决定局部。第二,要明确关键要素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既要在战略上布好局,也要在关键处落好子”[5]这就告诉我们要注重主次之分,既要重视整体规划,也要重视牵‘牛鼻子’。在工作中既讲两点论,又讲重点论,强调重点论和两点论之间有机统一。毛泽东指出,抓住主要矛盾,则能够使得各项问题得到有效应对。在各类实践问题处理时,需掌握主要矛盾,在进行主要矛盾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出系统效能。此外也需关注如何梳理次要矛盾,为系统发展创造条件。需要关注局部关键要素存在的重要性,特别是部分关键要素可以视为组成系统整体的重要内容,与系统形态、效用存在直接关联,如果忽视,会对系统效应造成重大影响。第三,要对不同要素所构成的结构优化,予以充分重视。“要想形成一个系统,除去要素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结构,即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些要素形成一个具有新功能的有机整体。”[3]61-62系统观念既强调整体性视野,也不忽视其构成要素的存在和作用。各项要素均是系统的一部分,因此其性能、效用均会受系统影响。系统中的各项要素均需和其他要素保持紧密联系,且在互动作用下完成各项任务,若相互孤立则会造成功能失效。

(二) 协同性原则

马克思认为,“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6]。“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结合而成的有机体。”[7]因此,坚持系统观念,就要关注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要坚持协同性原则。系统观念强调各要素间的协调关系和优化结构。同样是碳元素,不同结构组成的金刚石或石墨,其功能和效应也完全不同,如果结构不合理,要素之间彼此组成内耗,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如果说结构比较合理,要素之间有着积极的正向影响,不但可以优化系统功能,而且还可以提升构成要素的性能。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一方面与构成系统要素有关,另一方面还与系统要素之间的协调结构相关,随着系统协调性的提升,系统功能也会逐渐改善。因此,坚持系统观念,不仅要注重系统内在的复杂要素,还要注重内在的结构形态,力求自觉协调结构关系推进系统功能优化,协同推进整体目标的实现。

(三) 开放性原则

就像恩格斯所提到的,“即认为世界不是由一成不变的事物构成的,而是过程的集合体”[8]。从本质上来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随着发展而逐渐改变的,不存在毫无变动的事物,系统观念要求我们在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一分为二进行思考,把事物看成是一个系统,分析其功能和结构,寻找规律性并用开放动态的理念处理问题。“系统具有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9]如果想要将系统观念有效落实,就必须要秉承开放性的原则,在对问题以及事物进行审视时,或者在对系统与环境两者之间关系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分别根据系统自身以及外部环境两方面展开。

二、以系统观念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制约

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充分意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但从目前实践来看,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仍存在一些现实制约,具体表现在:

(一) 课程思政育德与育才相结合的整体格局尚需构建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必须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以及知识传授三方面相结合,才能够真正实现立德树人,三者缺一不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到,职业教育同样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目标,坚持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致力于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以及高能力的人才。为了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必须将育德与育才相结合。

但从目前情况看,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育人格局方面还缺乏整体设计,出现重视育才、忽视育德的情况。从系统角度而言,课程偏重于理论知识传授,对学生素养和实践水平提升缺少关注,对“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缺乏深入思考。具体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不够系统,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课程教学目标有差距,对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缺乏科学理解和定位;挖掘思政元素不到位,对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过程缺乏系统科学的设计,生搬硬套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等。

(二)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格局尚需推进

课程育人本质上属于一个具有较强复杂性的工程,在开展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各门课程能够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对应的系统效应;然而,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还存在协同推进受制约的问题。

现实情况是教师队伍、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尚未形成育人合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尚未形成融合效应,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教学模式形成、教学方式创新尚未形成协同发力的大格局。仍然有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部分人的事、部分课的事,或者说,是“专人”的事、“专课”的事,完善与建构协同育人机制还存在难度,这里既有协同育人理念“淡薄”的认识问题,也有协同育人建设“粗放”的机制问题。因此,要共同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现协同发展,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形成协同效应。

首先,教师之间缺乏协同,未形成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和思政课之间的课程思政建设共同体。其次,课程彼此之间协同性比较差。高校课程类型众多,不同类型的课程有着较大的差别,他们的教学目标、教育方式都不同,所以说经常会出现课程之间完全独立、彼此没有任何关系的状态。而且大家普遍对于“课程思政”存在一定误区,认为其应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事情。课程活动属于一个多层次、多学科的活动,高校的每一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每一个教师都肩负育人使命。

(三) 课程思政建设开放共享局面尚未形成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在各地区、各高校构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根据区域和学科为划分依据进行划分,并要定期开展一些活动,比如说教师培、教师讲座以及教师座谈会等等。其中,可以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网络的便捷性与共享性,促进各高校之间信息交流。目前,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仍是“单打独斗”情况多、形成合力少,课程思政方面的校际省级经验交流不够畅通、不够充分,校际优质课程思政资源没有发挥最大效用。

三、以系统观念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从本质上来看,并不是增加一门课程,而是在教学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非某门课程、某项活动、某个片段、某个环节“课程思政”的单打独斗,而是在系统观念的指引下,对课程观以及教育观进行重新塑造,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真正加入课堂教学所有环节,润物无声地立德树人,在整个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全过程中形成濡染熏陶的叠加效应。

(一) 坚持整体最优基础上做好课程思政顶层设计

系统观念之所以要对系统整体进行宏观与微观的解构与建构,厘清系统组成要素和结构脉络,就是为了在不同的情况下合理选择发展模式,以实现系统整体的最优发展。系统观念以整体最优为发展目的的价值追求,有助于在相关制度建设中合理规划、科学研判,实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最优。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在系统观念指导下,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形成以高职特色为基础的课程思政方案,方案需要突出学校特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并积极挖掘其中可能存在的隐性元素,充分利用,最大程度上发挥隐性教育优势,构建隐性教育体系。深入了解并掌握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课的特点,挖掘潜藏在其中的思政元素,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育人任务。

其次,要科学设计教学目标,构建横向联通、纵向贯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横向看,包括政治、道德、劳动素养、工匠精神等不同的子目标;从纵向看,要实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凭借以下两种方式,将课程隐含的思政元素,充分地挖掘出来。第一种是内生,换句话说,专业知识本身蕴含着价值倾向,以及家国情怀等相关思政元素;第二种是植入,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挖掘,将思想政治方面的元素融入其中。

(二) 坚持结构最优基础上完善课程思政协同机制

课程思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协同各方育人主体、整合各种育人资源才能形成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10]。

首先,要形成“跨界协同”的课程思政教师团队,打造一支由校内教师、企业教师、行业能手及优秀校友“跨界协同”的“课程思政”教师团队。

其次,要构建“立体多样”的课程体系。课程思政的课程,不仅仅体现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上,还体现在,其具有的内涵以及外延十分广泛,覆盖多个领域。包括:课程定位、课程体系与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及其每个学习环节之间的关系(课堂、实习、闲暇、生活),就是说,还必须解决课程思政与环境、学习、生活两张皮的问题。因此,课程思政应包括以下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思政融入专业教育的轴心课程;开发美育、体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课程;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系统育人的渗透课程。

再次,形成“同向同行”的部门联动。高职院校组织机构健全、院系种类众多,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复杂系统,要根据《指导纲要》精神,形成“三级联动”课程思政建设机制,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组建“课程思政专家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进行指导,对课程思政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教务处要创设“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统筹课程思政相关工作的推进。根据《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为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课程思政工作的实施提供指导;二级学院院长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负责人,肩负着各门课程、各专业大类课程思政工作的落实和实施。

(三) 坚持良性互动基础上推进课程思政开放共享

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合作,能够有效助推将外部资源引入校内,实现课程思政资源、平台、师资在院校之间共建共享。

一是“广共享”。建立健全校际、校馆、校行优质思政工作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各种活动,比如学术交流、教学竞赛以及项目研究等,根据各个领域以及学科专业特点,开展现场教学观摩、课程思政案例征集、课程思政比赛、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建设国家、省级、校级三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经验,供校际学习借鉴。

二是“重合作”。建立课程思政领域的校际、校馆、校行“手拉手”集体教研制度,充分发挥各高校、各专家的作用,采取集体研讨、讲座指导、主题模块合作、专业背景互补等合作方式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打磨精品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三是“搭平台”。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大类筹建课程思政研究分院,如医学类课程思政研究分院、工学类课程思政研究分院等,潜心研究相应产业、行业、职业岗位群及技术领域对学生核心技能、职业素养等的新要求、新规范,寻求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最大公约数,进一步凝聚合力、整合资源。利用数字化教学云平台以及互动课程开发技术,打造全国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数字化平台,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文献、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课程思政数字化教学、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估、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分析及课程思政信息咨询等子平台,可以开展课程思政资源征集、标准研发、师资培训、赛事组织等工作,展示各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

猜你喜欢
观念要素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维生素的新观念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健康观念治疗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