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展望
——以中医药类高校为例

2022-03-18 08:34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医药监测体系

袁 娜

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作为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愈发凸显出其重要性.但随着信息技术革新,原有的评估、认证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无法全面满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亟需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范式和方法上有所突破,支撑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政策文件中均提出,加快形成现代化监测体系,不断推进治理方式变革,实现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1].建设高等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成为助力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路径.截止2021 年,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中医药高等院校25 所,另有9 所中医药类独立学院,因学科特殊性,其高等教育起步较晚,目前,相关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可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本文以中医药类高校为例,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1 高等教育质量监测的内涵和价值

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是一种新的质量保障形式,借鉴新理念、运用新技术呈现教育教学的基本状态,体现不同利益主体的质量诉求,为高等教育治理提供证据支撑,服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1.1 高等教育质量监测的内涵

从管理学理论的视角来看,监测指向项目实施的过程,是对投入、产出、干预、改进等过程要素信息的持续采集和跟踪[2].而对于教育质量监测,王战军等[3]学者认为是在预先设定教育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对各种资源、环境、活动、措施等教育教学过程要素信息的持续采集和监控、及时分析和反馈,对教育活动是否按计划执行、是否接近预期效果等运行状态作出判断、预警和修正,从而确保教育目标有效实现的活动.它是对状态的一种详细记录,是一个持续监控的动态过程,需要有足够的数据积累进行分析,来判定发展状态、实施预警并用于持续改进.

由此,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可看作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保障下,持续获取、分析和研判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核心信息,客观呈现高等教育基本状态,满足多元利益主体诉求,为其进行价值判断和科学决策提供事实依据的过程,其最终目的不在于获得结论或作出价值判断,而是形象、直观、多维度地呈现高等教育实时特征,重点解决“实际是什么”的实然问题[4].

1.2 开展高等教育质量监测的价值

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而实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是高等教育保障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应从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高度,全面建设与新时代相匹配的质量监测体系.

(1)落实国家高等教育相关政策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互联网应用普及和大数据等技术快速发展,国家治理正逐步从线下向线下线上相结合转变,从掌握少量‘样本数据’向掌握海量‘全体数据’转变,这为推动治理模式变革、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完善评估监测指标体系,加强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监测.大力强化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开展督导评估监测工作.”[6]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 号)也明确提出,“建设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形成覆盖高等教育全流程、全领域的质量监测网络体系.”[7]因此,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国家政策相关要求的重要举措.

(2)保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要务.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中,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内外结合、共同作用的质量保障体系,在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新任务,面对高等教育多元利益主体的新发展、新需求,需要更加强调对教育质量的研判、预警、诊断与评估,更加理性、宏观、动态地监测与评价高等教育质量[8].开展质量监测既是提升我国高校进一步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内在动力,又契合其他利益主体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外在需求,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高质量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3)提升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有效手段.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教育面向2035 最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其中应有之义[9].推动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就必须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运行机制,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持续提升执行力.利用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手段,系统收集各类高等教育数据开展质量监测,提供预警预测,可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管理部门综合运用信息服务、法律、标准、规划等治理手段的能力与水平.同时,以推进监测向纵深发展作为改革突破口,推动管理由单向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决策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服务由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使其成为提升治理能力的有效手段.

2 问题分析

2011 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 号)聚焦高等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工作,提出了建立包含质量监测工作在内的“五位一体”监测评估认证制度[10].我国经过十年的实践发展,已初步建立高等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但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迈入新阶段,应清醒地认识到,在体制机制、资源保障、研究应用等方面还存在着影响和束缚发展的诸多问题,通过对中医药类高校近年来相关工作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监测工作的体制机制建设尚不到位

虽然诸多国家政策文件中均对质量监测提出相关要求,但与其发展相适应、相配套的制度体系尚不完善.目前,此项工作还未能有效地成体系运转,良性、长效的运行机制也亟待进一步改进.没有制度约束、机制保障的监测,监测成本高、效益低,而且难以得到可持续发展.

1956 年,国家制定了4 所中医学院组建方案与初步教学计划,4 所院校分别位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这4 所院校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建设的中医药院校,随后国家相继创办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至此,现代高等院校教学模式才全面进入高等中医药教育领域,因此,不论是人才培养模式、教材建设,还是师资队伍建设,中医药类院校均较为落后,对监测工作认识尚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个别院校还抱着应付的心态,其主要原因是院校监测工作尚无较为完善的体制机制.

2.2 各利益主体对监测工作的认识尚不到位

质量监测工作特别强调各利益相关主体共同参与、平等协商,以期构建共享信息、共担职责、共同发展的合作共建机制,但受传统行政驱动影响,中医药院校各利益主体对监测的定位、功能、作用的认识不一致,共建共享的机制未能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质量监测体系的高效运行.

院校内相关部门组织专人对各项监测指标进行分析,并形成专项报告,组织召开专项工作会议进行反馈,但个别部门领导不重视数据反馈,且对如何利用监测工作分析结果来指导和推动工作开展并查缺补漏的指导不完全到位,对监测整改工作缺乏常态化整改机制,因此,中医药院校中出现了虽然开展了质量监测,但因认识不到位而没有切实将其应用于日常工作中,不能发挥质量监测的真正用处.

2.3 监测研究与成果运用尚不到位

过往的工作,一直存在着重采集、轻应用,重监测、轻改进的问题,最为核心的预警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监测工作的显示度偏低,影响力偏弱.以监测研究为例,知网搜索相关关键词,截止2020 年底,高教监测领域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仅为义务教育监测领域的十五分之一,而中医药类少之又少,没有理论研究夯实基础,没有成果运用发挥实效,监测转化为决策的过程就没有完成,监测的效益近乎为零.长此以往,质量监测体系就无法实现稳定持续的发展.

中医药类院校因其行业特殊性,多数院校教师即为医生或专门行政人员,又因其院校教育起步较晚,极少数院校有教育学相关研究人员,2019 年,教育部委托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全国中医药教育发展中心,至此,中医药类高校才有了专门进行教育类研究的机构,该机构研制了中医药类专业特征监测指标,与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合作,于2021 年进行全国的数据收集工作,目前监测数据研究工作正在进行.

2.4 监测工作资源保障尚不到位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资源保障.当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中医药院校内专职监测人员队伍体系尚未形成,并非所有中医药院校都设置了独立的专门机构进行监测工作,现有参与人员流动性较大,专业性不高;资金投入主要依赖于校内预算,总量有限,无法支撑常态化监测工作体系;部分院校在技术上亟需与时俱进,以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满足各方的新需求.

3 对策及建议

伴随着质量监测事业的快速发展,呈现出的问题不容忽视也不可回避,唯有抓住症结,精准分析,因势利导,积极应对,方能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

3.1 加强政策引导,以制定监测制度框架为引领

制度是开展监测、健全体系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尚未有专门、完备的监测制度体系来保障监测工作的实施,这显然无法满足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事业发展的需求.全面推进质量监测工作,建设新时期高等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就必须加强监测制度建设[11].

一是从国家相关政策出发,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依据,立足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用活文件精神、用好政策要求,加快推动建立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制度;二是从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高度出发,全面把握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强化系统思维,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清晰界定各方的权、责、利,以建立理念先进、系统集成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制度;三是要从中医药院校实际情况出发,全面梳理工作关键环节,逐步建立健全各项基本运行制度,如数据采集工作制度、数据保密制度、应用服务制度、结果运用制度等,尽快建立与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相契合的监测制度框架.

3.2 提升治理水平,以创新监测体制机制为抓手

首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建立监测长效机制为目标,逐步建立内容全面、层级分明、职责清晰的监测网络,通过建立协商、分享等利益调整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的参与积极性,让各利益主体在其位、谋其事,使监测工作能够规范、高效地运转.

一是探索建立监测成果与政策调整的联动机制,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措施,提升教育管理和决策的合理化、科学化.通过机制的不断创新完善,助推中医药院校治理水平的提升.二是强化持续改进和成果共享机制,通过建立健全主管方与中医药院校、研究机构以及专家团队的合作机制,以监测成果交流共享为重点,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监测应用模式,为提升中医药类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3.3 坚持问题导向,以增强监测成果应用为目标

成果应用是质量监测发挥作用的“最后一公里”,中医药院校应坚持问题导向,构建多元化的成果应用体系,在精细统计、分析挖掘、决策参考、协同治理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和实践,用数据描述发展态势,用数据透视问题、展现趋势,预警问题,最终使此项工作成为一种信息咨询服务手段,最大程度发挥监测的效用.

通过对师资队伍、学生发展、课程运行、专业建设等关键环节进行多维度监测、对比,使中医药院校实现对本校教育教学的常态监测,提高其预警能力,提升其参与获得感.同时,通过对监测中发现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使得问题持续改进、质量螺旋上升[12].

注重面向社会公众,探索并建立信息发布渠道.在中国中医药发展蓝皮书及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数据中增加相关数据模块,充分借助新媒体力量,以适当形式和方式将监测成果对社会公众公开,一方面有助于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和掌握我国中医药类高校的发展状况,提高认识,加强监督;另一方面借助宣传媒介,持续扩大质量监测的影响力和作用力,推动中医药院校质量监测体系快速成长.

3.4 重视协同共建,以推动监测队伍建设为关键

路线确定后,人员就是决定性因素,事业的成败,关键在人.建好监测体系,用好监测成果,其中监测队伍的建设最为关键,这就需要各方协同合作,共同建好三支队伍.

中医药院校应建好监测部门管理队伍,这是能否做好监测工作的核心力量.管理队伍的组织统筹能力是能否顺利推进监测的灵魂,分析和研究能力是能否顺利推进监测的动力.相关职能部门应充分发挥国家“指挥部”的功能,院校内部门协同配合、各司其责、相互协作,共同推动监测工作开展.

注重建好专家研究队伍,这是能否做好监测工作的专业力量.质量监测是一项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工作,需要有更多专家、研究人员加入,围绕相关理论和技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才能保证理念不过时、技术不落后、分析不出错、成果不无效.因此,中医药院校应创新合作模式,与专业平台或研究机构合作,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参与,实现共建共赢,为持续推进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提供支撑.

4 结语

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和实践,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以国家数据平台为基石,以共建共享为理念,以应用服务为导向,以实现治理为结果,数据赋能至上,数据共享先行,对于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在对中医药院校质量监测体系工作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希望能在各方同参与、同谋划、同推进下,以制定完备的监测制度为基础、以创新长效的监测机制为动力、以建立先进的监测理念为引领、以研制科学的监测指标为标准、以提供有效的监测成果为目标、以形成共识的监测文化为追求,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使其真正能够为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中医药监测体系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不穿戴也能监测睡眠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