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春明,徐慧明
(1.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2.赤峰学院法学与商务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五个认同”是从宏观上加强思想认知教育和思想意识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五个认同”的要求是在2015年8月召开的第6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1],分别立足于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个方面提出了五个认同的要求[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实践中,需要立足于“五个认同”的基本维度,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培养,从思想意识、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增强了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建设的认同感,并且从思想和文化维度形成了相应的认同感,才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维护民族利益是作为多民族国家所应当明确的基本任务,在民族利益面前需要结合各民族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整体状态找到民族利益维护的有效切入点,通过实际工作的开展为各民族的发展和民族地区的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持。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认同感是民族工作开展中非常重要的支持力量[3]。只有民族地区的基层工作人员、管理者和基本群众首先产生了对党和国家治理方式、管理模式的认同感,才能够在具体的民族工作落实执行中保持稳定的状态和积极的态度,而维护各民族的基本利益是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基本群众以及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铸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条件[4]。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认同”的基本理念,并且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时,将其用四个必然要求进行了针对性的总结。其中,维护中华民族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民族工作开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只有首先对各民族的根本利益进行有效的保障,并且结合现阶段民族工作开展中的问题和不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和优化,才能从根本上首先保障各民族的根本利益,这也是维持民族区域发展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必然条件。而从思想意识的角度入手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意味着民族意义的维护和保障能够借鉴多方面的力量和支持达到更好的效果,这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也具有相应的促进作用。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观目标的核心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和梦想时,多方面的资源条件和中华民族基本群众的支持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观目标需要共同长期的努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一种协同多方面力量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帮助的宏观意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方面的阻力和问题,实现的道路也必然是曲折反复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时刻提醒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依托中华民族这一大家庭的强大力量,在党的思想引领和实践引领的前提下,完成好自身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6]。担负起自身所应当担负的重要责任,这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只有思想认知上的系统性、宏观性和全面性更进一步的提升,才能在个人或群体的工作实践中把握基本原则、担负个人责任,并且通过团结协作的力量,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与我国少数民族的基本特征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过程中,民族关系的处理和各民族发展建设工作的开展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典型问题。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观要求提出后,意味着各民族各区域的基础建设、思想建设、教育工作开展以及其他各个领域的建设和发展都能够在共同体意识的支持下获得更加丰富且具有持久性的支持。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对于民族的认同感、国家的认同感以及国家发展的信心也会因此而更进一步的提升。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和发展来说,民族同胞是地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只有少数民族同胞首先产生了民族认同感,并且肩负起个人在民族地区建设的使命感,才能真正地确保各项民族工作的开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落实工作在推进实施时更加便捷有效[7]。基本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国家建设、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当民众的主观能动性被激发出来后,各项建设和拓展工作的开展都会取得非常显著的进展。
在党的一系列工作开展中,民族工作开展是占据重要地位的一项工作,在民族工作开展的具体执行落实中,所应用的思想方法和整体执行程序,都要保持稳定性、有序性和可靠性。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党建工作来说,更要讲求方式方法,确保在明确方向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利用少数民族自治区的自治制度和自治氛围、灵活运用党建工作的开展思路和方法落实具体的工作内容[8]。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了党建工作开展的基本前提条件后,意味着民族地区的工作开展可结合时代背景的要求,通过共同性的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以及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使得民族地区的党建工作在成效上、执行落实顺畅性上达到更高的水平层次。这也是党的工作开展中取得长足进步和创新成果的重要表现。对于基层党支部和党员来说,民族地区的党建工作开展只要坚持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原则,就能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取得更加长足的进步,获得更加具有创新性和灵活性的工作开展思路的支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具体的实践中需立足于我党和国家社会发展的宏观进程和阶段性成果[9]。通过分析总结,具体工作落实时,“五个认同”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基本前提,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各项认同要求实现的重要依据[10]。
党的发展历史是党的发展建设的经验,也必然能够为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的支持和借鉴。党史宣传教育是核心性的宣传教育内容,对于各民族群众了解党的发展历史、明确党的发展路线有非常重要的支撑性作用。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群众和基层党组织人员来说,基于其地域性的限制和文化认知方面的限制,其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阻力和现实障碍。因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应当首先从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等多方面出发打好相应的基础,并且针对性地加强党史方面的宣传与学习[11]。同时,发动全国人民的力量,共同实现党史学习任务目标的设置,营造浓厚的党史学习氛围。一方面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群众形成对党的发展建设状态的正确认知,另一方面也激发起少数民族地区民众对党史学习的积极性和认同感。在具体的党史学习工作实践中,应当立足于民族地区的发展建设,借鉴党的发展建设的艰难历程,为民族地区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思想和实践借鉴,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说,党史的学习是一种具有宏观性和实践价值的学习内容,只要营造良好稳定的党史学习氛围,找到党史学习引导的多元化的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就能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观要求下,不断通过党史学习和关于党史的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党建工作氛围,使得基层群众和相关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思想认知状态和思想政治觉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12]。从民族工作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上来讲,民族工作的质量与党的领导路线和领导力的实际情况紧密相关,我党在发展建设过程中的一切曲折道路和宝贵经验都能够借鉴到民族工作的开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工作的开展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工作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效,才能获得更加坚实的思想维度的保障。民族团结、民族地区工作开展的顺畅性保障也才能够同步达成。可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只有首先从思想维度和政治高度上提供相应的保障,才能确保自己的工作开展和工作落实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讲求团结协作的思想意识。因此,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形成统一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是这项工作任务得以完成的重要前提条件。对于各民族的发展建设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民族地区发展建设和全国宏观的发展建设需要遵循的一项基础观念和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可从国家发展、地区发展、民族建设以及自身成长发展等多个方面形成正确的认知,立足于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在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积极发挥出自己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应该担负的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的重要责任。从“五个认同”的角度上来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也要保持高度的认同感,在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支持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开展也应当以理论上的认同作为支持。从“五个认同”的本质上来讲,这不仅是我党我国发展建设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个维度的侧重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落实中,只要能够结合各个教育主体的本职工作和思想认知状态基础,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教育,并且从基础教育的维度,面向基层工作者、青少年群体开展相应的思想教育工作,就能够更好地发挥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推动和支持作用。
民族自治制度和相关的民族政策是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依据。只有基层工作者积极贯彻落实民族地区的制度政策,并且结合现阶段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的实践要求对制度体系的侧重点和内涵进行全方位的学习,才能够确保个人在基层工作执行落实过程中严格遵守民族地区的政策制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制度基础。从我国的少数民族和整体的研究工作开展方面来讲,民族自治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相关工作开展的基本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因此,在基层工作的开展中为了落实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任务和基本责任,民族地区的相关工作人员或负责民族工作的基层工作者、管理者应当首先对不同地区的民族制度和民族自治政策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和感受以便在相关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能够结合不同地区的民族政策明确实际工作落实开展和民族共同体验的有效方法,通过灵活应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调整创新个人的工作思路,使得民族政策与制度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奠定基础提供支持,发挥好相应的积极作用。回归到上文所强调的“五个认同”背景上来说,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群众而言其应当充分地认识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的、不可分割的[14]。认同这一观点才能在民族工作的开展中和少数民族基层群众的思想工作落实中,找到合理的切入点,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少数民族的基层群众也应当认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基本理念。在具体的工作开展过程中,基层民族工作者应当观察和了解基本群众的思想认知状态和思想意识状态,对出现偏差或政治稳定性不足的现象要及时通过思想教育和引导的方式稳定基本群众的思想认知状态和个人思想观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促进和提升的作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与制度支撑、思想支撑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支撑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要求基层工作者首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进行充分的认知和了解,并且同时确认民族地区民族工作开展的基本目标,依托“五个认同”理念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通过提升基本群众和基层党组织工作人员的民族工作认同感、地区认同感、思想认同感以及价值观认同感达到依托多方面的支持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