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作文语言的写作困顿

2022-03-18 08:25:47潘金凤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课外作文语言

◎潘金凤

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写作被视为是学生难以逾越的关隘,分析其内在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作文语言相对匮乏,最终导致学生的作文出现“假”“大”“空”的现象。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学生的语言积累较少,在写作的时候,缺少大量的鲜活、生动的语言,这样写出的作文自然就会缺失精神的底色,如果在这个时候教师再大谈特谈写作技巧、谋篇布局就会难上加难。那么,怎么丰富学生的作文,提升学生的作文素养,破解作文语言的写作困顿呢?

作文教学怎样突破语言板块,要想从学生角度去解决问题,首先就是引导学生平日多积累,多阅读,也就是解决他们的言语输入问题;其次是多说话、多表达、多训练,解决他们的语言输出问题。要突破作文语言的写作困顿,首要的任务开展积极的语言积累,也就是语言实践训练,包括课内语言训练和课外语言积累。

一、让课堂成为语言生成的“大本营”

一节优秀的语文课,一般是教师和学生富有诗意的语言在感悟中生成。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教师需要给与及时的指导,及时关注课堂的生成和学生的反馈,由这种有声的课堂表达再转化成无声的感化,形成多维度互动,多角度感应。我们的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完全可以从语文课堂中吸取写作的养料,在无意识的收集语言信息的同时,还会获得审美的体验。

教师的语言要具有一定的张力,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在新的历史时期,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不论在语文课堂上还是在课余时间潜心研究教研课题,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及时进行优化,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时进行调整,教学不仅仅需要预设,更需要生成,生成的课堂才是最美丽的。

当然课堂要想生成美丽的风景,不但需要教师较高的语言感染力,也需要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更离不开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彰显需要通过教师的言语表现出来,因为语言是富有教学张力的符号,学生在教师有声的语言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一位教师在教授《狼》的导入环节就以对联导入“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剌贪剌虐入木三分”。学生听到这副对联立马联想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教师导入设计的独到新颖,不但起到了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角色的教学目的,同时学生也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多方位言语的熏陶之后,学生的作文语言生成就搭上了快车道。

语文教材本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示范性,为学生的作文语言生成提供了很好的模板。一个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对写作语言的认知,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在写作中解决作文语言的缺乏问题,才能一步步引导学生把教材上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自己作文训练需要的语言。例如在学习《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从备课这一环节就注意了让学生通过学习笔记的形式积累教材语言,借此来丰富学生的写作语言。

教师要清楚学生积累语言仅仅是感性认识,而真正能够达到语言能力的提升需要对这些语言进行理性的领悟和迁移运用。学生语言结构的形成大多需要教师的指导,然后在教师的正确及时的引导之后演变为自己的语言,而不是我们简单的理解为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就是机械的背诵一些名言警句或者著名的文章就会自发形成的。通过调查和实践充分证实,学生如果在积累语言资源的环节达不到及时的转化,那么学生在教材中积累的语言就是“惰性语言”,这些“惰性语言”是很难运用到学生的日常写作中去的。

还是以《我与地坛》的教学为例子,我为了引导学生解析语言结构,常常让学生利用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或者著名文章的精彩片段进行仿写。

句子:人想活着,说到底是这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

点评:课文中的这句话主要聚焦于高端的话题,作者从深层次探讨了人们活着的现实意义和哲学意义。自从有人类历史以来,这个问题就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但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却得到了一个独特的答案,那就是人们活着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换句话说,就是人的本性是欲望,但是这一点作者在文章中没有直白的说出来,而是通过给人类命名的方式来揭示这一本性。

迁移仿写:(1)写作的真正名字叫感悟。

(2)生活的真正名字叫奉献。

二、让课外生成成为语言的“大仓库”

学生在课堂上积累的作文语言毕竟是有限的,学生要想在短时间内积累更多的语言,并且能够轻松自如地写出如意的作品,学生的视野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上,还要着眼于课外的积累。

学生在课外生成的语言大仓库能够拓宽学生的精神空间,把学生的思维力激发出来。外面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丰富的。就作文写作而言,首先要关注课外生活。学生丰富的课外生活是作文语言生成的丰富源泉。课余生活包罗万千、多姿多彩,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生活处处是作文语言。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材料的来源遍布于生活中,我们生活的整个社会都是千变万化的,写作材料自然会无穷无尽的流淌出来。”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能够在课外生活中利用各种多媒体设备,在互联网上寻求丰富的作文语言资源,在拥有视听享受的同时,还能够获取一些饱含哲理的碎片化语言,这样的高端消费,对学生而言,简直就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有的教师反对学生利用电视等视听资源学习作文语言,其实这种见解我是不赞同的。例如电视等媒体中的台词、广告词、相声小品,甚至一些歌曲不仅是生活中娱乐的快捷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途径,学生积累多了,同样能够促使学生的作文语言丰富多彩。作文只有立足于生活才能迸发出生命力,生活是作文写作的源泉,学生的课余生活本身就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语言资源无疑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课外阅读是学生作文语言的基石。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课内阅读是达不到学生的阅读量的要求的,这也不能适应学生阅读水平提升的要求。在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要求学生少做题,把做题的经历和时间用到阅读上来,多阅读名著名篇,多参与整本书阅读。这也是我们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之后就会厚积薄发,就会为自己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定的基础,更为自己今后的人生奠定基础,得语文者得天下。

我国的文人墨客无不是博览群书的。我们近看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远观七步成诗的曹植,这些名人之所以有如此丰厚的语文功底是离不开自己的文学素养的,我们今天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阅读是万万不能丢的。

三、进行多向度的语言训练

学生写作的范例是符合学生写作目标要求的成品。有一位著名作家曾经说过,作为作家应该为世界提供一种美丽的语言,其实我们想一下这样的语言何尝不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模仿的对象。虽然有一些范例呈现出来的别人思考的结果和一些外在的表现形式,但是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倒推”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语言形成的过程,从而找寻到这种美丽语言的特点和内在本质。

在写作训练中,我们可以在学生动手写作之前,给学生提供一些范例,学生在写作中如果借助这些范例的示范功能,就会在写作中找到了可供自己参考的图式。我们的学生在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写作例子之后,他们在自己书写的时候所运用的言语就会在自己的脑海中流出来。

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尝试一下这样的操作步骤:首先是给学生呈现出一些典型的例子,让我们的学生去感知;其次是在这些例子中删除一些我们可以替换的语言和写作内容,注意提醒学生保留人家的基本格式;最后是确定自己写作的主题,写出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学生在一些范例的引导下,把写作的话题进行迁移,就会顺利的完成自己的作文表达,优秀的文章和句子也就自然生成了。经过一个多学期的不间断训练,学生们模仿的这些经典的范例就会慢慢的沉淀下来,最终形成自己的一种写作和表达习惯。

我们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否定思维能力,因为质疑否定思维能够大大提升学生作文语言的新颖度,拓宽学生语言表达的空间,形成完整的自我表达。

在高中学生写作训练中,面对他们的语言痛点,作为教师要敢于找寻有效的教学策略,并把这种策略运用于写作之中,不断优化学生的训练过程,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练习,学生的言语表达素养就会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课外作文语言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作文
红批作文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