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洋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日照 276800)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开端,这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革命特色与意识形态性,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留下了丰富资源与宝贵经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重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深入研究与总结这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对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从著作类研究成果看,学术界主要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宏观视角切入,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为研究内容的重要时间阶段进行了呈现,对于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阐述,多数著作虽然在标题中没有直接出现内容、方法、原则、经验、特色等字样,但是在各章节的表述中则都有所涉及;从论文类研究成果看,截止到2021年11月27日,在国内最大的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上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进行检索,共获得学术论文15篇,学位论文37篇。在对相关著作和文献进行阅读、整理、分析后发现,当前学术界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包括分期、内容、方法、经验和启示五个方面。
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分期的研究。对此,学术界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观点,多数学者将其划分为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全面抗战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四个阶段。第二,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部分学者从宏观层面对党在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总结。例如,周耀宏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党的方针政策教育三个层面概括了教育内容[2];马霞从党对自身的错误进行深刻反思、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立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和始终坚持革命信念教育四个方面阐述了党在教育方法上的创新[3]。部分学者则从微观层面出发,以教育对象、话语特色、革命阶段等为切入点展开论述。例如,向绪伟从话语的角度阐述了党在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倡导民族解放、宣传无产阶级革命的合法性、传递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和服务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权的实现四个方面[4];李瑞芳从自我教育法、整党整风的方法、说服教育法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一时期党对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5]。第三,关于经验与启示的研究。学者们从党在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原则、载体、主客体等多个维度对经验和启示进行了阐述,较为深刻地指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对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借鉴价值。例如,刘亚琼认为,这一时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经验包括以革命的理论指导革命的运动、通过日常生活问题提升革命觉悟、通过新英雄主义运动和立功报功运动振奋精神、宣传策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以及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五个方面[6];韩伟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角度提出了启示,包括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性、坚持以人民为话语中心的主体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主动性以及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的科学性与创新发展四个层面[7]。
此外,也有部分学者从这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一对象出发,研究了如党员干部、农民、青年、工农群众等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应该说学术界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很是丰富,但仍存在不足之处,有待完善。例如,关于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论述缺乏系统性、关于方法的论述缺乏学理性;关于这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需要更深入研究。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挥了“生命线”的作用。面对复杂多变的革命形势与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党科学地预判了革命不同阶段的发展形势,精准地把握了不同教育对象的阶级特点,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8]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与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层面的思想理论很难自发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而必须通过理论灌输才能内化于人们思想深处、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与行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针对不同群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与革命任务展开了形式丰富的理论灌输工作。
党员干部既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也是革命理论的重点接收者与主要传播者。因此,党始终坚持对党员干部开展理论灌输工作,通过定期开设政治课,开办政治训练班,举行誓师大会,安排政治演讲、政治讨论会、政治问答等方式,向党员干部灌输政治知识、传播革命思想。在党的理论灌输下,一方面,党员干部树立了正确的政治态度,更正了错误的思想观念,坚定了革命信仰;另一方面,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成为理论功底深厚、工作能力过硬的政治骨干,从而转换角色,将革命理论运用于实践中,深入军队、群众,开展新的理论灌输工作。
战士的强大战斗力是革命胜利的关键,坚定的革命理想与信念是战士战斗力的不竭源泉,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8]。因此,做好战士的理论灌输工作也是党的重点任务之一。战斗前,党会安排政治骨干前往军队开展动员工作,举办战时政治训练班。政治骨干向战士灌输革命思想,进行党的理论、主义和政策的教育,极大地提升了战士的思想觉悟,促成了一次又一次伟大的胜利。每当军队在作战失利、有重大损失的时候,对革命前途的悲观、对革命事业的动摇、对革命道路正确性的质疑等思想就会在军队中滋生蔓延。为了安抚消极情绪、纠正错误思想,党及时安排领导干部深入军队发表演讲,进行理想信念与革命前途教育,讲授革命道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生动的理论灌输下,战士们重新坚定了革命的信心与信念,重燃了革命斗志之火,为革命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工农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也是理论教育的重点对象。一方面,工人阶级彻底的斗争性与革命性需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农民阶级知识文化水平较低,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对马克思主义与党的政策了解不多或是理解不够透彻,革命的积极性不高。针对工农群众的不同阶级特征,党不断扩大理论宣传,向工农群众灌输革命精神、启发思想觉悟,由此逐渐壮大了革命队伍。党的早期组织之一——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俱乐部,向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振奋革命精神;在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期间,党通过宣传单宣传、口头宣传等方式面向工人开展丰富的理论教育活动;在大革命期间,党创立了农民运动讲习所、农民协会以普及政治教育,培养了大批农运骨干;在红军长征途中,党的宣传队在沿途运用当地语言与通俗的话语表达形式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党的政策,帮助群众树立了正确的革命态度,提升了革命的积极性;在解放战争期间,党组织人员积极向农民宣传党的土改政策、传达党的会议精神,提升了农民参加生产与支援前线的积极性。总之,党不断组建专职的革命宣传队,安排他们在革命沿途普及革命理论、阐明党的政策,向工农群众指明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方向,从而逐渐改变了群众的落后观念,最大限度地争取了群众支持,为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榜样人物是红色精神的主要承载者,是“修己安人”价值观的有力传播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注重发挥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与英雄人物的价值引领作用,激发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提升战士的战斗意志力,为人民军队植入了乐于吃苦、勇于斗争、敢于牺牲的红色基因。
领导干部是弘扬军队正气、引领群众风尚的“领头雁”。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言论与行动的规范性。在制度上,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指出:“个个党员不应只是在言论上表示是共产主义者,重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是共产主义者。”“无论何时何地个个党员的言论,必须是党的言论,个个党员的活动,必须是党的活动。”[9]这些制度规定也在党的长期革命实践中得到了严格的贯彻与落实。在理论上,刘少奇在1939年发表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强调了加强党员修养的标准、方法以及重要性,在全党掀起了不断学习的新风潮。在实践上,党多次开办政治培训班,并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运动以提升党员干部的修养,党员干部在接受培训与革命实践的过程中提升了政治理论水平,更正了错误的思想道德认识。在党严格的制度规定与政治训练下,党员干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深入军队与群众现身说法、言传身教,为军队战士以及革命沿途的人民群众树立了榜样。这既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共产党的“先锋队”作用,扩大了党的政治宣传,拉近了党与人民的距离,也在军队与群众中形成了“向榜样学习”的良好风气。
英雄人物是鼓舞军队士气、提升群众革命热情的“助燃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英雄人物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线,身先士卒,从不退缩。在每次战争后,党会表彰英雄模范,奖功庆功,在军队中形成了奋勇战斗的良好风气;同时,党的宣传队会通过报纸、宣传单、口头表达等形式向战士、群众大力宣扬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事迹,极大地激发了军民革命的昂扬斗志,坚定了军民革命必胜的信心与信念。
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0]“‘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1]从深层根源来看,需要和利益诉求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动力之源,尊重和满足人们的主体性需要和利益诉求无疑是促使人们达成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的源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将革命任务与人民的切身利益和需要结合起来,激发了群众和战士强大的革命动力。
改善工农生活是激发工农群众革命动力的关键一环。一方面,工人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生活条件艰苦,薪资极低,因此,改善生活状况、提升薪资水平是工人革命的源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李大钊、李立三等党的代表性人物通过创办消费合作社、组织工会为工人提供物资支援的方式维护了工人利益,缓解了工人的生活压力。另一方面,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是土地问题,只有解决了土地问题,帮助农民克服经济困难,才能真正调动起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提出了“减租减息减税”“耕地共有”等符合农民利益的口号和政策,开展了长期的土地革命运动;不断调整政策,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大力开展生产运动,满足了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在党的领导下,工农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党和工农群众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拉近;广大工人、农民生产与革命的积极性得到提升,同时,生产活动的广泛开展为革命前线提供了充足的物质补给,工农群众革命热情的提高也促使革命队伍不断壮大。
奖功庆功、改善生活条件是战士奋勇作战的不竭动力。在战争期间,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革命竞赛,战后设立各种奖项,颁发奖状和立功证书以表彰战斗英雄;在平时生活中,党十分关心战士生活,尤其注重改善战士的物质生活条件,满足战士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经常安排人员为军队送去衣服、食品等基本生活物资,起到了安抚情绪、鼓舞人心的重要作用。物质激励在军队的广泛运用,也起到了激励群众参加革命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群众甚至俘虏加入革命队伍,推动了革命形势的高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糖尿病的发病率在逐年攀升,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具有高致残、致死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影响患者生命质量。糖尿病高患病率、低疾病知晓率、低诊断治疗率、低控制达标率成为我国社区糖尿病管理的现状。笔者作为社区家庭健康团队的一名医师,自2015年~2017年,通过对辖区内管理的300名糖尿病患者的随访和诊疗,对比发现健康教育在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中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疾病知识掌握率,服药依从率,血糖控制率,不良生活方式改善率方面均有显著优势。现总结如下。
精神激励作为物质激励的重要补充,也起到了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革命信心的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发挥了语言激励的“发动机”作用。在群众中,党定期安排慰问活动,领导干部深入人民群众,体察民情;在军队中,党开展了振奋人心的动员工作,通过喊口号、唱军歌等形式,坚定战士的革命信念,为军队营造革命英雄主义与乐观主义的精神氛围,鼓舞士气,增强战士的归属感,构筑起战士团结友爱的精神家园。这些活动形成了一种精神激励,为战争时期生活在困苦环境中的工农群众与战士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引起了情感的共鸣,使党赢得了人民的支持,获得了民心。
文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它是通过话语生产和舆论引导传递主导价值观、引领公众思想的“软权力”,依托自身向心拒异的内聚力、感染力和同化力将思想政治教育所承载的“诉求”“导向”和“判断”等信息在潜移默化中输送给全体社会成员,凝聚和整合社会的价值认同,以形成社会核心价值观。因此,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高度的内在耦合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运用书籍、报刊、文学作品、艺术表演、标语、图画等文化载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辟出一条具有革命特色的文艺战线,筑牢了革命文化阵地。
首先,党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书籍、报刊的舆论引导作用。指导工人运动的《劳动周刊》、宣传党的思想主张的《中国青年》、指导红军政治工作的《红星》报、报道时事政治的《国民公论》等刊物普及了基本的政治知识,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促进了人民的政治觉醒;《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中的战略问题》《改造我们的学习》《论人民民主专政》等文章著作也发挥了廓清认知、凝聚共识、指引革命方向的重要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党主动占领舆论宣传阵地,组织党员干部、战士、工农群众看书看报,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普及政治斗争和革命理论的常识,帮其及时了解党的政策与革命形势,从而更正了党员干部的错误认知,提升了战士的革命意志力,成功地使党的武装斗争理论深入人心,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舆论支持。
其次,党运用文学作品、艺术表演、标语、图画等形式为身处艰苦革命环境中的人民带来了胜利的希望。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主持召开了文艺座谈会,针对文艺工作者开展了一场“整风运动”。毛泽东提出了文艺工作者的立场、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问题,比如他明确地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创作作品。这充分表明了党对于改造文艺工作者以促使其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鲜明态度与立场。在党的领导下,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艺术活动。一批文艺工作者运用通俗的语言与生动的表演展现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革命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如《白毛女》《刘胡兰》《南泥湾》《芦花荡》《荷花淀》等。文学作品在人民群众中得到广泛传播,艺术表演活动也在军队、群众中得以开展。此外,党还安排战士在革命沿途地区张贴宣传党的政策、主张的标语,在墙上或石头上刷写革命动员的文字、图画,成功地实现了传播革命文化、动员人民革命的目的。
总之,党运用丰富的文化载体使得理论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更有说服力,广泛传播了革命理论,引领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的舆论走向,起到了激发人民革命热情、改善军队消极情绪的作用,为革命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价值同质性。从时代任务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着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主要任务;新时代,党面临着领导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从内部环境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关于“中国向何处去”“中国革命道路如何选择”等问题存在多种声音;新时代,社会思潮日趋多元化,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空前复杂的情况。从外部环境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西方列强的军事入侵导致中华民族陷入危机;新时代,西方的侵略越发隐蔽,他们“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12]149,意识形态领域成为没有硝烟的主战场。在时代赓续中,党不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的根本任务。在内部、外部环境的深刻影响下,无论是实现革命的伟大胜利还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以引领思潮、凝聚共识,进而调动起最广大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积极性,激励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由此可见,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对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任务的顺利完成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突出灌输内容的现实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灌输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心,围绕革命道路、革命前途、革命任务等主题展开的,展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强烈的现实关照,并且灌输内容会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教育对象不同的阶级特点而不断调整。在新时代,灌输的内容也应植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环境以及人民生动的生活实践,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突出理论的现实性,让理论灌输成为回答时代课题、回应民众关切、解答民众疑惑的有力武器。其次,应活化灌输话语表达方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灌输话语是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文化水平与话语模式而不断变换的,以政治性话语教育党员干部、以通俗性话语教育战士和工农群众成为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特色。在新时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应积极推进立场坚定的政治性话语和通俗易懂的大众性话语的有效对接,关注广大民众的生活样态,深入研究不同群体的话语模式,采用教育对象熟悉的话语形式表达理论性强、相对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让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榜样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无形的宣传语,也是新时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利器”。榜样人物展现着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昭示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人们做出积极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是权力等政治影响力所无法比拟的”[1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通过严格的规定与训练培养了无数先进模范,运用多种渠道宣传了英雄人物的动人事迹,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榜样的价值引领作用。近年来,领导干部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违法案例仍不时出现,社会舆论中诋毁英雄、质疑先进的声音时而响起,这些负面信息冲击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解构着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因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需要榜样的示范作用以引领正确的价值取向。
首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正确选择与培育榜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开办训练班等方式培育了一批信仰坚、政治强、本领高的党员干部和英雄战士,他们来自人民,成长于革命历程中,具有典型性与强大的说服力。在新时代,也应积极发现并培育现实生活中的榜样人物,增强榜样人物的现实性与亲民性,表彰其正确行为,宣扬其良好的行为动机;并通过强化制度约束、严明组织纪律,进一步规范榜样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而更好地发挥其示范作用。此外,也可以深入挖掘革命年代的英雄事迹,充分利用国家公祭日、重大节庆纪念日等特殊日期,讲好英雄故事,弘扬红色精神。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应丰富宣传方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运用书报刊载、广播电台播放、口头表达、文艺表演等丰富的手段宣传榜样的事迹,提升了榜样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在新时代,也应创新宣传手段,切实利用好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发挥它们的宣传作用,传播先进事迹、讲好榜样故事,打造全方位的榜样宣传格局,切实提升榜样宣传的感染力与说服力,进而在全社会掀起“向榜样学习”的热潮。
“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12]33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关心人民利益,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调动全体人民革命的积极性。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同样要面对如何激发人民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奋进力量的重要课题。因此,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是激发人民动力的良药。随着第一个百年目标的顺利实现,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和发展关键期,思想政治教育更应时刻关注人民的现实关切,不断满足人民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诉求,切实将满足人民的需求和期待与加强思想引导紧密结合起来,找准两者契合点,实现“精准供给”,避免使用脱离实际、空洞说教的教育模式。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与人民的沟通交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通过谈话、“诉苦运动”等方式了解人民的利益诉求,从而提出了契合人民需要的政策,并将其准确地付诸实践。在新时代,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应及时并持续地与人民沟通,在平等对话中深入了解其不断变化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进而灵活调整激励机制,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物质上满足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在精神上为人民带来了心灵的慰藉,成功地调动了人民革命的积极性。在新时代,也应注重在语言上充分肯定受教育者的良好行为,及时给予鼓励与安慰;在物质上适当给予奖励,从而激发受教育者工作、学习的动力,促使受教育者在实现“个人梦”的过程中加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途径,它能够以一种间接、隐蔽的形式促使受教育者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关于“中国向何处去”“中国革命道路如何选择”等问题存在多种声音,身处艰苦环境中的人民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消极情绪,面对日趋复杂的舆论态势,党运用丰富的文化载体促使正确的革命理论深入人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民的不良情绪,有力地改善了社会舆论环境。在新时代,社会依然存在多种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12]340,要在全社会形成广泛的舆论共识离不开文化的重要作用。
首先,文艺工作者肩负着传播正确价值观进而提升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的责任与使命,大力发展文艺事业也有利于更好地利用文化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优秀作品适应了革命的需要,发挥了强大的革命宣传作用。在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也应自觉承担起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的时代责任,筑牢文化阵地,强化主流舆论的导向力,以优秀的文艺作品滋养人民心灵,为党和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激励。具体来说,文艺工作者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植根于人民大众生活,挖掘现实素材,创作符合受众心理、“接地气”的文艺作品,避免陷入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尴尬境地;要加强自律意识,坚持职业操守,坚定政治立场,不断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与艺术修养,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倡导主流价值观,不断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美好期待。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应将教育内容寓于丰富的文化艺术形式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将方针、政策、政治知识、革命理论等融入书籍、图画、标语中,成功塑造了良好的革命氛围。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注重艺术性与理论性的结合,将单一、枯燥的理论说教变成生动形象的艺术表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性与情理交融的特色。一方面,应该深入挖掘契合时代特点的文艺作品资源,通过文艺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等有效传达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另一方面,要积极组织文艺活动,发挥文化的熏陶作用,丰富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进而促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许多带有前瞻性与创新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与方法在当今仍然适用。当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创新并不意味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理论灌输、榜样示范、正向激励、善用载体等优秀传统教育特色的抛弃,而是要在继承传统教育特色的基础上融入富有新时代特色的内容。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也应以理论灌输为主、其他手段为辅,坚持守正创新,强化使命担当,不断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在全社会汇聚起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共同为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