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玉海,张清林,赵睿华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已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山东、江西、河北等省市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以及本课题组对宁夏现代职业教育公共中心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调研,都有这样的共识: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深化产教融合、破解“两张皮”顽疾、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举措;可以从机制治理上,解决管理模式僵化、办学形式封闭、缺乏活力等问题。本课题组以宁夏现代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以下简称宁夏公共实训中心)的调研为例,结合对山东、江西七所职业院校的调研,就公共实训中心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探索、存在的问题和推进策略,做一个全面、客观的阐述,为宁夏公共实训中心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方法、制度和模式借鉴,为职业教育早日实现宁夏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目标提供决策依据与智力支撑。
宁夏公共实训中心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提出,源于201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文件[1]的颁布。改革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1.实现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建设目标
2014年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投资7.8亿元,建设11个公共实训中心。建设之初,政府文件[1]明确规定:要从功能布局、设备选型上实现产教融合;要从管理运行上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共建、共享、共用;要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2]的精神,从机制上积极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
2.破解职业教育“两张皮”问题
职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影响着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而形成“两张皮”的原因,大家都非常清楚,即一是职业院校的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教师在黑板上和仿真设备上修汽车、开机床、建高楼;二是校企合作的机制死板,企业没有积极性;三是产教融合表面化、形式化。所以,政府在公共实训中心建设方案调研前期,就下文件[1]明确规定:实训中心的功能布局和运行机制,必须围绕如何破解“两张皮”的问题进行规划、建设。
3.解决实训中心运行费、维护费、材料费等费用问题
宁夏公共实训中心是政府负责建设的,但运行费、维护费和材料费等费用由托管学校负责,且属于预算外费用,同时,公共实训中心没有人员编制,这就加大了托管学校的额外费用和工作量,学生实训次数越多,经费越紧张。
根据本课题组近一年的调研,宁夏公共实训中心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探索,有以下三种模式。
1.自建运营团队模式
由于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要求只停留在国务院文件的表述上,相关行政部门没有出台具体的法规,使得各个中心的改革非常困难。有3个公共实训中心尝试采用自建运营团队模式实现中心的运转。自建的运营团队主要由参加技能大赛获奖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组成,他们技术技能强,再加上公共实训中心的设备高端、功能齐全,所以,很快吸引到企业,得到企业的信任,并且可以利用企业提供的核心技术和资源,承接企业的来料加工业务,这样,团队在指导学生实训的同时,还可以替企业完成生产任务,获得一定的收入。相对丰厚的收入,可以支付成员的报酬和设备涉及的各种费用。久而久之,实训中心成为企业生产链中的一个链节点,这种浅层次的、模糊的混合所有制,很好地在企业和学校之间搭建了产教融合的桥梁,这种模式的借鉴之处如下。
借鉴一:比较顺畅地实现了产教融合,团队成员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时,知道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知道企业的“产”与学校的“教”如何融合,更是在解决“两张皮”的问题上与学生有共同语言。
借鉴二:团队运营模式很好完成了托管院校示范和骨干校建设任务,实现了提升学校实力、提高教师技能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建设目标。
借鉴三:团队模式以大赛团队训练为借口,减少了校企合作的纠纷与阻力,与政府的建设目标一致,以近似模糊、隐形的混合所有制方式完成了政府的建设任务。
2.荣光模式
荣光模式是宁夏荣光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荣光公司)与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工业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形成的“产、学、研、培、服、赛”六位一体创新模式,这种模式遵循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是产教融合改革的成功案例之一,是公共实训中心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探路石,体现了宁夏公共实训中心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向。
(1)荣光公司简介
荣光公司是宁夏唯一一家集半导体照明、激光芯片技术、智能制造、机器人研发生产、3D打印机技术、智慧农业的高新技术企业。
(2)荣光“产、学、研、培、服、赛”六位一体创新模式简介
“产、学、研、培、服、赛”六位一体创新模式,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为学生提供生产实训、专业实践教学、产业技术创新、技术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大赛、专业咨询、技术辅导、创业扶持等服务,做到了以生产促教改,以研发带动师资力量提升,以技能大赛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以一线生产标准和工艺要求破解人才培养“两张皮”的问题。
二是学校和企业设置共享车间,将企业生产带进校园,把教学、教师、学生带入生产车间,了解企业生产的需求,了解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三是通过校企双方不断的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了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教学标准体系,以及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质量评价与考核体系,改变了职业院校闭门独自制作人才培养方案和质量考核评价标准的现象。
(3)荣光“产、学、研、培、服、赛”六位一体创新模式的可借鉴、可学习之处
借鉴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是荣光公司校企合作的根本与前提,双方投入资金多少、投入设备多少,合作产生的各种费用怎么分摊,合作产生纠纷的解决方法与步骤,合同期间如何管理,合同到期后双方的投入与设备归属等等条款,都用合同保证,且明确清晰。其次,产教融合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运行制度和各种实施方案,以及各种方案实施的原则,都作为合同的附本,受法律保护,保证了校企双方的权力和义务,维护了校企双方的利益,使得荣光公司在教学、生产、产品研发、工艺改革、培训、服务创新、技能大赛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公司的市场开发、核心技术研发和资源的优势整合,得到学校人才资源、科研资源的全力支撑,促进了公司的发展,促进了产教融合的深入。同样,形成的制度、方案、原则,也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提高了毕业学生的就业率,真正做到毕业学生到企业用得上、留得住,同时,这些制度、方案和原则,也成为学校和学校领导产教融合的保护伞,降低了学校产教融合的风险与阻力,保证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在阳光下运行。
借鉴二:灵活、求实、长效的机制,保证了校企的“双赢”
荣光“产、学、研、培、服、赛”六位一体创新模式的成功实践,是产教融合机制灵活、求实、长效的结果,是校企“双赢”的保证,是宁夏公共实训中心混合所有制改革借鉴的宝贵经验与成功模式之一。
机制的灵活、求实、长效体现在校企合作机制、产教融合责任机制和“双赢”机制,突出的特点是务实,保障了企业利益的持久性,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定性。
借鉴三:企业的重要作用得到发挥
在具体的产教融合过程中,荣光公司的重要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在平时的学生实习、实训中,凡是按照校企双方的协议、方案和各种制度实施的学生实训或者教学实习,学校从不干涉荣光公司的教学活动和荣光公司的生产经营,而且实践教学按照荣光的生产任务量和生产内容确定,实践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及学生实习、实训的质量,都按照各种考核方案与标准执行,由考核的数据说了算。
3.共享模式
共享模式是公共实训中心托管学校与企业,或者是工程研究院所,或者兄弟院校之间,为达到各有所取、各有所得目的而采用的一种共享运营模式。从模式的运行效果上看,也是一种隐性的、近似的混合所有制模式。
(1)共享模式特点
合作周期短,多则一年,少则一个星期,合作内容单一,多是为完成一个项目,或者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这类公共实训中心主要有农业类、化工类和商贸烹饪类公共实训中心。
(2)共享模式的借鉴之处
一是托管学校通过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学习企业、科研院所的核心技术,并且能够通过企业、科研院所的项目,全面提升教师的各种能力和熟练掌握公共实训中心关键设备的操作技能,提升学校在行业、产业的影响力以及教学实力。
二是企业和科研院所利用公共实训中心精密、高端的设备和检测仪器以及学校的各种资源,完成科研项目或者技术攻关任务,大幅度降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本。
三是利用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资源,完成企业入职员工的技术培训和学校学生的技能培训,完成学生的顶岗实习任务,完成托管学校的科研任务,以及培训学校的教师完成政府建设公共实训中心共享、共用、产学研一体的任务。
(3)具体的运行结算方式
企业和科研院所使用公共实训中心的设备、仪器,通过费用结算以援助教学设备,或者以赞助贫困生、设立奖学金的形式,实现共享、共用。
1.宁夏公共实训中心混合所有制改革,缺少顶层设计,改革的风险大
在我们对公共实训中心的调研、研讨和重点访谈中,大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混合所有制改革确实是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破解“两张皮”的根本途径,但改革的风险太大。这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委托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
政府文件[1]规定:实训中心的运行机制要灵活,要实现与企业“共享、共建、共用、产教融合”,但实现“共享、共建、共用、产教融合”时,产生的费用如何计算,如何收取,文件没有具体的规定。学校是国家事业单位,没有对外收费的资质,更没有出租、出借、承包国有资产的权力,也没有自主用人的权力。托管学校自主做出产教融合的任何决定,都存在很大风险。
(2)公共实训中心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合作企业利用公共实训中心完成学生实训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尽管学生的技术技能得到明显提升是公认和有目共睹的,而且“两张皮”的顽疾迎刃而解,但设备运转产生的各种费用怎么收取、企业的盈利怎么计算,政府依然没有规定。一些学校以赞助费的名义,向企业收取设备、设施运转费用,但赞助费收多少合适,同样国家没有具体的法规依据。在一些人的眼里,公共实训中心就是摇钱树,谁和企业合作搞产教融合,谁就收了企业的黑钱,各种诬告满天飞。公共实训中心在委托学校的手里就是一个“烫手的山芋”,经济问题使得许多公共实训中心的大门在学生实训时打开,实训结束后关上,更寒心的是一些高端设备一直闲置,或者只能充当教师的教具。
(3)公共实训中心的公共属性与企业属性相悖的偏见
许多人有这样的偏见,认为公共实训中心是一个立德树人的教育场所,具有教育的公共属性,而企业则是以盈利、利润为目标,这就决定了公共实训中心的公共属性与企业的属性相悖。
2.公共实训中心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阻力大
我们在走访调研中,感觉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阻力很大,原因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许多人担心,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企业,职业教育就会被企业绑架成为赢利的工具,必定产生各种新的社会纠纷与不公;二是学校的一些老师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要以企业为重要主导、以学校为重要支撑,是本末倒置;三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必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一些人担心把职业学校变为市场,把学生当作商品。
1.学生实训时开门,实训结束关门
根据本课题组的调研,大约有50%以上的实训中心,运行模式为学生实训时开门,实训结束关门。原因是只有这样才没有纠纷、没有争议、没有告状的。
2.实训中心设备闲置率高达30%
设备闲置率高的原因是运行成本高,学校没有专门进行操作的技能人才,有的设备只在厂家安装调试时运转过,之后再没有运转过。
3.高端生产设备当作教学设备使用
实训中心的高端设备,由于运行费、材料费、维护费等费用高,又没有企业使用而分担费用,只能当作教学设备用作演示、模拟和仿真使用。
根据我们对宁夏17个公共实训中心近一年的调研、研讨和对实施混合所有制关键人物的重点访谈,发现公共实训中心存在管理混乱的现象,学校的教务处、后勤处、实训装备处、专业系部,都在管,都在不管。真正懂技术的老师没有话语权。设备什么时间保养、维护,没有计划,没有专人负责。
根据我们对宁夏17个公共实训中心的调研与走访,结合对山东、江西、河北职业院校的调研,大量的事实表明,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深化产教融合、破解职业教育的顽疾“两张皮”,有利于调动企业积极性、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对新时期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此,我们课题组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本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实训中心的负责人谈的最多的是,由本课题组向上级政府部门提议,对宁夏公共实训中心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工作进行研究。本课题组建议,加大对荣光“产、学、研、培、服、赛”六位一体创新模式进行重点研究,特别是针对荣光模式的产教融合制度和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荣光模式不仅可以学习和借鉴,而且可以降低公共实训中心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时间成本和制度成本,可以成为改革大河的探路石。如果一些实训中心没有长期合作的企业,或者合作企业没有利润,可以采用本课题组总结的团队自运营模式,或者共享模式,总之,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研讨,或者以经验推广的方式,有目标、有针对性开展宁夏公共实训中心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
本课题组认为以试点的形式推广荣光模式,从试点做起,有条件的可以先行先试。因为宁夏职业教育对混合所有制学校办学模式的研究,特别是对公共实训中心混合所有制的研究还处于浅层次的、自发式和模糊型状态,缺乏政府倡导、政府支持的改革试点研究,没有形成可以借鉴的策略和方法,缺乏理论和实践依据,对此,宁夏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做好研究、论证和各种风险的评估工作。要加强顶层设计,在试点的研究过程中,做好统筹规划,逐步推广试点办法,积累试点建设经验,及时发现实际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总结推进混合所有制模式的方法、策略和相关制度。
宁夏公共实训中心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学习山东[3]、河北[4]和江西[5]等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容错机制,即包括这三个方面:一是职业院校大胆探索、大胆创新,以更加包容的态度,容许改革过程中由于非主观因素造成的失误;二是制定由“学校个案探索+政策探索+国家政策”组成的具体政策三级体系目标,为政策生成确立一个基本框架;三是采用“一校一案”的策略,可根据每个公共实训中心不同企业、不同项目、不同院校诉求情况各异,提出自己实训中心解决热点、难点、痛点问题的规范性意见。
总之,宁夏公共实训中心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必须由政府出面,做好顶层设计,真正解决职业教育没有活力、企业没有积极性、产教融合形式化、人才培养“两张皮”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