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思想下的明代手工业成就

2022-03-18 03:28任雪岩福建师范大学
天工 2022年6期
关键词:手工业造物

任雪岩 福建师范大学

一、引言

(一)研究目的

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传统手工业生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明代,手工业生产达到了极为繁荣的时期,各种技艺逐渐成熟,当时的丝织品、陶器、铁器等集历代经验之大成,因此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天工开物》的内容几乎涉及了当时中国所有重要的生产部门。它系统地总结了明代及历朝农业、手工业的先进制造技术和宝贵的生产经验,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勤劳百姓的聪明才智及其在造物方面所做出的巨大成绩。

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渗透到造物行为中,即“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关系,人在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有用之物,使生命得以延续。

(二)研究意义

通过对《天工开物》原文和译文及其他文献资料的梳理与归纳可知,宋应星生活的年代,民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造物向实用器物的方向发展,从精英走向世俗,逐渐与人民生活贴近。本文探讨的是结合“天人合一”思想深入了解明代手工业工匠利用工具和技术改造自然,面对自然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强调“人工”的智慧。比如《乃粒》中提到五谷不会自然生长,需要辛勤的农民去种植。说明人需要主动劳作才能得到食物。在大自然提供的物质基础之上,协调天工与人工的关系,使人们更好地生存。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天工开物》是明代末期封建社会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在一些地区的一些行业中出现,手工业生产达到了极为繁荣的时期。《天工开物》中所述的手工业种类并非仅属官府手工业,其中也包括了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都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在丝织业、制瓷业和冶铸业中发展最具典型意义,并且这三者也是中国古代手工业极具代表性的行业,因此,这里就以丝织业、制瓷业和冶铸行业为例,从原文中选取对应的《乃服》《陶埏》《冶铸》三篇展开描述。立足“天人合一”思想,突出人的作用,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工具和技术改造自然、满足生活需求的可贵经验。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查阅50篇左右的相关论文和大量的网络资料,试图通过“天人合一”思想、明代手工业发展趋势、手工业生产的科技成分等方面的文献,分析匠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智慧,生产出有助于人们生活的器物。

2.个案研究法

对原文中关于丝织业、制陶业、冶铸业的几卷进行深入了解,尤其是关于工具和技艺方面的介绍,积极探讨“人工”对造物的重要性。

三、明晚期的中国社会状况

明晚期是一个比较特殊且重要的时期。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达,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些地区的一些行业萌芽,主要表现在丝绸行业、陶瓷行业、冶炼行业等,这使得明朝有别于前朝。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

在明代,由于大规模的土地兼并,土地高度集中,导致小农经济为主体的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威胁,平民百姓的资产日渐减少。与农业相比,工商业领域获得的财富更具有优势,于是大批农民脱离了农业,向工商业转移。

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得社会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农业方面 ,技术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 促进了农产品的商业化;在手工业方面,明代以后的手工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并继续向工坊手工业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二)手工业的繁荣时期

明代手工业在诸多领域都有突出表现。在纺织业中,纺织工具与织造工艺都有明显的发展。缫丝车出现脚踏式,纺织更加平稳,布料更加均匀紧实。花机的出现使更多的花纹被能工巧匠编织出来。在陶瓷业中,制作陶坯时广泛使用陶车,既能节省时间,又能保证质量。烧窑方式也有所改善,能够减少烧制过程中的消耗,并且极大地提高效率。铸造业中,在炼钢方面,发明了串联式炒炼炉和更好的灌钢技术;在金属加工方面,热锻、拉拔及化学处理等都有所发展,还创造了“生铁淋口”的热处理工艺,提高了各类工具的性能,改变了所造之物的工艺形态与品质。明代的熔炉及鼓风设备先进,非常适合该时期的铸造工艺。

四、手工业代表成就

《天工开物》对于明代手工业领域具有总结性记录,从纺织、瓷器、纸张、砖瓦的生产,到五金冶铸、器械制作,可谓详尽至极。这些成就有些是在前朝基础上的改进,有些则是明代的创新。具体而言,从手工业三大代表性成就中可以看到明人利用技术和工具将“天工”“开物”结合,发挥人工造物的巧思,不断从自然界中开发各种有用之物。

(一)丝织业

原始社会初期,人们为了抵御严寒、遮挡烈日,往往用树叶、兽皮等遮掩身体。后来人们发现芦苇、藤蔓等植物中的纤维可以搓捻成绳,这种对植物纤维的利用,便是纺织的雏形,织造技术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来。人们逐渐掌握种植和培育技术,葛、麻这些原料可以通过人工种植获取。之后,简单的纺织工具也随之出现,人类借助工具的力量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获得更优质的生存资源。

养蚕作为纺织的第一道工序,占据了《乃服》近一半的篇幅,可以看出宋应星对其的重视程度。《乃服·蚕浴》中提到通过蚕浴对蚕种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择,既能淘汰残次品种节省桑叶,又能收获更多更好的蚕丝。《乃服·养忌》提到蚕对气味十分敏感,为了防止蚕被难闻的味道熏死,每当气味袭来时,要烧残桑叶,用烟来抵挡难闻气味。

明末的织造工艺得以提高,纺织机械做出了很大贡献。我国古代织机和织造技术的演变,使得丝织物品种花样不断丰富、丝绸产业壮大发展。腰机是中国早期的织机,用于织绢绸或制作帽子、头巾等。织工坐在地上,两脚蹬着经轴,腰上带着卷布轴,通过分经棍将经丝分成上下两层,形成梭口。随着纺织工具的不断改进,陆续出现了斜织机、立织机、提花机。提花机结构复杂,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机械,提花技术也相对复杂。人们发明综片和花本,能使织机有规律地反复织造复杂花纹,类似于现在的计算机程序,每次编织都可以重复进行,不需要重新开始。从纺轮到缫车,从腰机到提花机,我国的纺织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棉织物是中国纺织物的代表,其原料棉花的栽培与应用在宋朝以前的一千多年内,仅限于我国西南和西北少数地方,直到宋元时期才获得普遍认识。另外,随着棉花培育技术和棉纤维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棉花迅速代替麻纤维,成为与丝绸一样重要的纺织原材料。

(二) 制陶业

陶器是人类在农耕文明时期定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器。宋应星从普通百姓生活日用的角度出发,提到砖瓦陶瓷涉及房屋建筑和罂瓮、瓷器等日用器皿。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制作陶器,但仍然供不应求,这说明民间日用陶瓷的需求很大。砖瓦在我国已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历经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但砖瓦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在历史上的地位都独一无二。原因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原料丰富易得;第二,燃料为草和木头,无处不在;第三,制作流程简单。

明代末期盛行奢靡之风,一方面凸显出追求奢华享受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显示出高超的工艺水平,为日趋奢华精细的器物提供了技术支持。明代砖瓦烧制工艺有两点改变:一是生产技术的改进,提高了砖瓦烧制的质量和生产率,砖瓦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代替了元代的土墙建筑,更加坚固;二是玻璃瓦烧制工艺逐渐成熟,色彩品类众多,使得明晚期的建筑拥有更多色彩。

窑是烧制陶器环节中不可或缺的空间。在一代代窑工的烧窑活动中,通过不断调整窑的结构尽可能提高陶瓷器的烧成率。因陶瓷元件有大有小,所要求的温度不一致,通常烧小件用瓶窑,大件用缸窑,但如若分别烧,一则生产成本高,二则难以达到高标准。龙窑又称长窑,由多个窑室相连,长度不一,因似蛇似龙的造型而得名。建造时依照一定坡度而建, 形成窑内自然吸力场,将冷空气从窑头或投柴孔部分吸收,帮助炉内燃料燃烧,并增强炉内火势。而窑场的坡度大小,又对器物的品质有着关键作用。

在龙窑中烧窑时,首先要把龙头窑火点着,温度升高后,再在两旁的孔中从底层向上投放松枝和竹枝,等到窑室内温度逐渐上升以后,由窑工用圆形陶饼堵塞洞眼,把两侧的洞用泥土逐级封死。龙窑烧制时不但能够防止积水,而且能够把火和空气逐步渗透进来,进而实现把大小不一的陶片一次烧制的目的。

(三)冶铸业

我国矿冶业历史悠久,到了明清时期,矿冶技术达到中国古代文明的最高峰。在此期间,金属产量和质量显著提高,技术创新也取得了显著成就。明中叶以后,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各领域对冶炼业的需求越来越多。古代采矿业开采的金属主要有金、铜、铁、铅、锌等。其中铜和铁的用途最广,多做铜制钱、铁制兵器、农业生产工具。这些金属矿石开采之后并不能直接铸造,还要经过熔炼提纯。

这个时期,铸造技术趋于完善,对于不同的金属铸件,工艺方法和原理也有所不同,以下就钟、镜、铜钱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钟在金属乐器中是第一重要的,铜是铸钟最上等的原料,钟的响声很大,所以皇帝上朝听政、官府升堂审案,都需要钟声召集朝臣或民众。寺庙也会用钟声荡涤污秽的心灵,激起人们对神灵的敬畏。铸造万斤以上的大钟和铸鼎的方法相同,由于没有起重设备,所以首先要挖一个大深坑,把由石灰、细沙和黏土调匀制成的黏土涂抹在内部塑形并且不留空隙,等内模完全干燥后,再把牛油和黄蜡以8∶2的比例调和后均匀地涂刷。等模芯完全晒干后,要在模具上搭个高棚避免日晒雨淋。接着就在上面镌刻所需要的字符和图形,然后使用极细的水泥粉和炭末所调成的糊,逐层铺到油蜡上。等到外模里外都自然风干后就用慢火烤制,使油蜡完全熔化,而空缺的区域便是铸造的空间。

古代镜子一般是铜镜,以铜为主和其他金属组成的合金熔炼而成。不同朝代合金材料和模子构成不同,明代铜镜主要材料是铜锡合金,铸造模子是用糠灰和细沙混合制成,其熔炼和浇铸方法与釜相同。刚刚铸造好的镜面并不光亮,必须在镜子表面镀上一层水银才能达到照人的目的。

钱币铸造是我国古代金属铸造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春秋到清代,每个王朝都铸造了大量金属货币,铸币方式也多种多样。明清时期铸钱所用原材料仍与过去大体相同,以铜和其他金属组成的合金为主,铜含量越高,熔炼次数越多,铜钱价值越高。

综上,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有关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书籍。作者在该书中强调了人要与自然界相和谐,人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全书共18卷,与手工业造物相关的共有8卷,内容包括服饰织造与印染、砖瓦陶瓷烧制、舟车、金属铸造与锤锻、造纸、制墨等。宋应星本着 “天人合一”思想,通过自身长期的田野考察,用科学的方式全面记录了明末的造物技术。

从文中提到的《冶炼》《陶埏》《乃服》等章节中的案例来看,宋应星极力推崇实用原则,讲究省时省力,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所讲述的手工业也都是关于百姓日常生活。虽然传统社会状态下的民众不缺乏技术运用的智慧,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下,灿烂的农业、手工业文明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业社会发展,但随着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扩张,形成了农耕文化中人在自然环境和造物活动中的理性与协调。我们可以看出,器物功能的顺利实现得益于造物技术和工具的发展。

猜你喜欢
手工业造物
论河南传统陶瓷手工业的当代发展
技能的改进与资源的获取——以土族《格萨尔》中的传统手工业为例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物物与共,美美与共
20世纪50年代中共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对象认识演进探析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造物美学
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及资料整理研究
吉林省手工业合作联社第九次代表大会在长春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