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澜
(射阳县小学,江苏 盐城 224300)
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这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共识。在体育学科教学中,教师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求真课堂构建,符合学生学习基本要求,符合新课程改革基本精神。教师要创新教学设计,为学生准备适合的训练任务,组织学生参与丰富的训练活动,都能够形成丰富的学生学习动机,促进求真课堂的构建进程。小学生对趣味性训练活动有特殊参与热情,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借助多种教学辅助手段,推出更多训练形式,以满足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求。
学生运动认知能力的建立,需要更多训练活动的支持,教师要针对学生训练诉求展开设计。小学学生年龄较小,对一些趣味性训练活动有主动参与意愿,教师的针对性设计和组织,既满足学生锻炼训练的需求,又提高了训练成效。
教师对趣味性运动形式做筛选处理,能够大大提升训练效率。如“游戏+比赛”活动形式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师在筛选时,需要融入一些新颖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同时获得理想训练成效。
有些学生对比赛活动更有兴趣,教师可组织学生以赛代练,也能够获得训练成效。学生大多有表现欲望,教师推出小组比赛任务,让学生借助比赛展示自我,建立丰富训练动机。教师也可以适时推出对抗赛、擂台赛、挑战赛,针对训练任务做出对应设计,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确保训练运动顺利展开,在比赛之中学生自然提高运动技能。
运动本身带有比赛属性特点,教师精选比赛内容、创新比赛形式,都能够带来鲜活的训练动机。如球类训练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成立不同比赛团队,设定不同比赛任务,提出具体的比赛要求,确保每一个小组都能够顺利进入到比赛状态。如高年级篮球运动,教师组织几个小组,有分组对抗赛、投篮游戏比赛、接传球比赛等,学生可自主选择比赛项目,为保证小组比赛活动顺利进行,教师要对比赛提出具体要求。为提升训练效率,教师组建小组时,可要求学生自主管理,发挥学生组织作用,负责小组比赛的各项事宜。教师只需对学生运动比赛情况做宏观把控,对存在个别问题做处理,确保比赛活动顺利推开。在比赛过程中,教师也可适时做出调整,例如让学生进行轮换来比赛,确保课堂训练气氛。
针对学生训练运动实际,教师要及时做出学法传授,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多训练启示,以有效提升其训练品质。特别是在进行技术动作的传授时,教师要通过动作分解、示范展示,甚至手把手地引导,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增加运动效率,提升运动素质。如果能够调动骨干学生的助学积极性,让学生传、帮、带,训练效果会更为突出。
如果学生在运动中遇到动作技巧运用的问题,教师要针对性做出指导,如跳高训练时,教师先做示范操作,对相关技术动作进行分解讲述,之后再要求学生做尝试性训练。此时学生在教师介绍后开始训练,课堂运动气氛逐渐形成。教师对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需对应纠正,并让学生做自主探索,通过互动交流,内化相关动作要领。教师还要积极鼓励学生自行组建训练团队,集体研究跳高动作要领,最后还可以展开小组内跳高比赛。学生对自主组建团队最有兴趣,能够主动响应。这时,教师要进入到小组之中,观察学生训练和比赛情况,及时给出技术指导和要求。学生在充分讨论和训练中能够逐渐掌握跳高技术的运用。
教师在组织学生展开实践性体育训练时需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做运动设计,尽可能让学生在生活环境条件下展开运动训练,以培养学生运动习惯。运动习惯的培养,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任务和目标,教师做好对应设计,同时请学生家长积极协助,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运动习惯。
学生对一些课外实践性训练活动有一定参与热情,教师可布设一些亲子训练活动任务,邀请家长进行参与。如设计速跑训练,因学生大多没有主动跑步的习惯,教师在布置课外训练任务时需做好具体分配,做好相关记录,及时汇总运动情况。学生接受任务后,大多能够坚持一段时间,教师及时调查和指导,并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会让学生训练更为扎实。运动需要毅力支持,培养学生运动习惯,提高学生运动素养,这是最为重要的运动目标和任务。
学生对体育锻炼有不同认知,教师要注意创设适合的运动训练环境,顺利启动学生运动思维,调动起学生参与训练的主动性,这对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现实意义。体育学科教学不能是“放松课”,教师要推出更多训练内容,组织实实在在的课堂活动,才能让学生在主动性训练中成长身心,这是体育学科教学的基本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