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 志,王鹏辉
(1.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设计艺术系,四川 成都 611830;2.四川旅游学院 设计系,四川 成都 610100)
社会服务对于高校来说是建设和发展中需要履行的职责之一,也是学校发展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社会对于知识体系、科技建设的需求愈发强烈,这也对高校服务地方职能的承担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社会对于高校培育人才如何参与到社会建设之中也愈发关注。对于高校来说,服务社会的重要模式之一就是校地合作建设,即高校和地方发挥各自的优势,培育社会所需的应用人才,实现高校建设和地方建设的双赢模式。对于新型本科院校来说,与地方合作、服务地方也是院校自身提高生存能力、培育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1]。地方高校和地方发展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新型本科院校同样是地方高校的一部分,其本身更依赖于地方所提供的资源,因此新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模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新型本科院校目前受制于自身的发展时间、有限资源等发展劣势,在服务地方建设上存在大量的问题。对于新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能够构建院校服务地方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高校资源服务地方的实践,推动社会发展[2]。本文以四川工商学院作为研究对象,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更好服务成都区域产业发展,共同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展开研究。
高校服务地方即是高校发挥自身的资源如科研、人才等优势,满足社会发展所需、并解决地方社会面临的问题,为社会提供系统性的、多形式的、高技术的服务。在国家《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对于新型本科院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强调通过有效的社会服务行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推动力和支撑力。基于此,新型高校服务地方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应用型人才的大量普及、科技支撑产业调整以及引领地方文明建设等方式实现推动地方社会的发展,解决当前地方社会建设中面临的人才、科技、创新不足等问题[3]。在服务地方的服务体系建设中,新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反哺高校建设、不断拓宽服务路径和领域,但是服务水平和层次仍有待提高。
首先,新型本科院校在生存和发展上与地方支持密切相关,新型本科院校自身的根基尚不牢固,大多数新型本科院校成立时间尚短、是地方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设立、与地方社会联系极其紧密。因此,新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本身就是其建立的本来目的,而在服务地方、建设社会的过程中,新型本科院校能够在应用过程中实现院校自身的教育发展、人才培养,通过社会资源弥补自身资源不足。
其次,新型本科院校自身本就处于不断建设的过程中,服务地方的形式和对地方的影响力在一开始并不能够与其它国家重点高校相比,但是院校自身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建设自身,也就实现了院校的发展和所服务地方社会的整体建设发展并进。
最后,院校虽然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但是由于院校自身科研发展不足、教师队伍科研人才稀缺、院校自身的资源发展和理念追求等与地方发展仍待磨合的原因,大多数新型本科院校无法为地方发展提供高层次的服务,仍有待进一步的发展[4]。
四川工商学院创建于2001年,几经更名后在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转设并更名为四川工商学院。建校以来,学校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模式,向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学院充分认识到盐源县和眉山市是学校学科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母体”之一,对实施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模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学校扮演着助推地方经济文化繁荣的重要角色,通过开展有效的人才培养、文化服务与传承等工作,提升学校在盐源县和眉山市及其他城市的地位、功能和价值。作为人才、科技和文化资源最集中的地方,学校资源优势明显。盐源县和眉山市无论是在客观上还是主观上,对教育、人才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有强烈的渴求与需求,希望得到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使其发展获得更强劲的动力源泉。
首先,在人才服务方面,院校以校地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应用型人才的输出和实践,推进产教融合。在人才服务上学院做到立足地方产业的发展,调整和建设院校的专业,并以实践推动课程设置。为了使得应用型人才符合成都、眉山地方的实际应用需求,在培养上以地方特色为基础,在人才培养和实验实践建设方面,更多地调动成都各相关地业的合作意愿,切实帮助地业解决实际问题,以实题设计的教育方式融入设计理论。通过校地、校企合作,整合社会资源,先后建立了中兴通信学院等5 个行业学院,并着重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性人才,淡化学科的分解,将不同的学科专业知识融入系统性的教学形式之中。
其次,在科研服务方面,院校在地方已有资源的基础上,研究并传播地方历史文化,成立了“三苏文化研究所”,建设“三苏”文化馆,编撰“三苏文化+”系列丛书10 余部;促进科研成果的转换,推动产教研的合作,加大科研的投入力度,推广非化学苹果种植新技术,种植马铃薯、荞麦等作物新品种10 余个,产生经济效益9000 余万。
最后,在文化服务方面,院校积极为地方社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教育服务和资源共享服务等。以自身的资源优势推动社会发展,完成成都、眉山地方服务项目50 余项;开展科教精准扶贫,在凉山州盐源县实施“四百科教帮扶工程”;每年学院还会派3-5 名教师到地业挂职锻炼,并考取地业相关资格证书,为地业提供技术服务。
四川工商学在服务地方的体系建设中,并没有制定出系统化的服务机制和规章制度,对于服务过程中高校自身、地方、企业的权利和职责都没有相对明确的界定和划分,而且学院并没有专门针对服务地方的部门进行管理。同时在和师生的交流中,学院对于服务地方的考核和推动力不强,无法产生正向的促进。而面对服务地方相关的信息,学院师生并不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并且,在地方服务的体系建设中,大多数的服务活动流于表面,科教帮扶、教师挂职地业等服务的时间短、效率低。
四川工商学院建校以来发展时间较短,在地方服务的机制建设方面,学校并没有建立具有系统化的、具有实践意义的体制机制,许多服务活动仍处于建设和探索阶段。在师资队伍方面,院校教师队伍组成大部分为年轻教师,在理论科研方面实力强大,但是科研成果的转化、教学的经验积累等方面仍有所欠缺,“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此外,院校自身的经费不足,办学模式和科研竞争力不强等客观劣势也制约了服务地方的能力发展。
在外在环境上,院校虽然积极和地方以及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但是地方和企业对于院校的支持却有限。从地方政府来看,四川工商学院所位于的成都和眉山均有其他实力强劲的高校,地方政府能够给予院校的资源和资金投入有限,绝大多数依靠院校自身的主动发展。在企业方面,院校合作企业各种类型均有,但是中小型企业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这些企业和院校合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有限,另一方面在思想意识上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
四川工商学院服务地方的举措和面临的问题,在新型本科院校中具有代表意义。为了进一步优化当前新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的能力建设,可以从院校自身和外在环境两个方面入手,从院校自身来看,学校主要需要从加强服务机制建设、提高院校师资队伍素质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方面入手[5],外在环境的改善主要需要地方政府和企业与院校加强联合。
在服务机制方面,新型本科院校一方面要转变自身的服务观念,认识到院校和地方相互依存的协同发展关系,从根本上推动院校服务地方建设,并不断跟进。同时,要向校内教师队伍、科研队伍和学生宣传这种思想观念,采取多种方式让院校整体树立服务地方的理念。在具体措施上,院校应该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或是将服务地方作为一种管理职责分配到部门,发挥协调管理职能,并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评估标准等,让院校服务地方成为院校系统中的一部分。根据地方社会建设专业和课程,与地方行业和企业发展紧密相连,课程发展注重实践性。院校可以制定《社会服务奖励办法》,以完善的制度体系将院校教师、学生为社会服务所做出的贡献和评估、绩效考核、成绩评定等相联系,并且设置社会服务管理机构,依据制度体系和学校发展目标对院校服务地方进行管理。社会服务管理机构还可以组织教育服务,开设成人学习班、组织师生下乡活动,普及各类科学知识、定期和当地农民进行种植交流,加强理论对于农民的技术指导。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大量引进双师型教师,对现有教师进行能力提升并对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育。学校通过不同渠道引进双师型教师,实施“双师型教师培育计划”,并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同时从企业或是行业内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丰富教师队伍,鼓励各院系与国内重点院校联系,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在教师素质提高上,可以通过老带新、一带一等形式指导教师成长,并依托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科研项目、学科专业建设,促进教师队伍面向地方展开研究和教学[6]。
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即是将科技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需要院校自身的大力支持。一方面应该为应用型的科技研究和实践提供科研场地、并重点投资与当地发展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要组建科研成果转化队伍,相关人才要有为地方社会服务的意识,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基础知识,同时足够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熟悉地方市场动态,及时做出战略调整,在研究期间对地方发展进行走访调研,实时掌握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动态。
除了高校自身的建设和能力提高外,服务地方体系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以保证校地合作的模式的建设运行。为了实现新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发展,地方企业、地方政府应该和新型本科院校建立联系。地方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新型本科院校支持,鼓励院校应用型教学科研发展,为院校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提供实践环境[7]。地方企业更要积极和院校展开合作,抓住机遇,树立长远合作的发展理念,以产业推动教学,以教学成果推动产业发展。
新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能力的提高和体系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需要高校自身的不断努力和社会对其的支持。新型本科院校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提高服务地方能力的关键在于应用型技术和人才发展,在科研、人才的培育等方面应该与时代接轨,不断改革创新。同时,地方政府还需要予以支持,保证校地合作的模式的建设。除此之外,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地方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为了保证高校服务地方的总体方向,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是必要的。目前,高校服务地方的体系建设虽然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是伴随着国家、地方、高校三方的努力和社会的关注,能够有效改善人才缺失问题、推动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