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文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主旋律电视剧《觉醒年代》自2021年2月1日开播起,豆瓣评分就从8.3一路飙升至9.3,成为具有时代内涵和文化内涵的好剧。它的成功之处除了尊重历史、尊重艺术,还在于尊重审美。该剧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剧本、拍摄、剪辑和表演等多方面的设计,充分展示电视剧的审美特性,带给人们多重审美感受,具有独特的审美文化价值。
首先是真挚的爱国精神展现。《觉醒年代》艺术再现了爱国人士面对北洋政府签署卖国条约时的愤慨,展示了真挚的爱国精神。剧中郭心刚听闻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悲痛欲绝,在河边坐了一夜,朋友第二天找到他,发现他已满头白发。这个画面给我们巨大的震撼,引起强烈的共鸣,也让我们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深的认同感。剧中陈独秀和李大钊在看到中国大地一片荒凉、灾民生活贫苦后,二人立下誓言:“为了让你们不再流离失所,为了让中国的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为了让穷人不再受欺负,人人都能当家做主,为了人人都受教育,少有所教,老有所依,为了中华民富国强,为了民族再造复兴,我愿意奋斗终身。”二人一路探索真理、追求真理,展现出进步人士思想和行动的觉醒,为当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其次是强烈的文化自信张扬。《觉醒年代》的爆红,彰显中华文化之美,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是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1]。剧中辜鸿铭感人肺腑、掷地有声的《中国人的精神》演讲激发当代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辜鸿铭强调,无论怎样学习西方都不能忘记中华文化,强调中国人要有一种文化自信的心态,这一点在当今也十分适用。只有拥有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才会拥有不断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强大力量;只有拥有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才会拥有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发展动力的高度自觉;只有拥有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才会拥有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强大底气[2]。
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剧中各类英雄人物都展现了胸怀民族大义的崇高美,而这也是中华民族集体精神和意志的艺术呈现。自然主义美学家乔治·桑塔耶那指出:“崇高是至高无上的美。”[3]西方美学中,“崇高”主要表现为“力量或气魄”,而在中华美学中,“崇高”是从个体自觉服从服务于整体的“善”中产生的。剧中有一幕是有钱人家的少爷坐在汽车上吃着早餐,与他年纪相仿的穷人家女孩却当街贩卖,这样的画面既让我们有悲悯之心,同时也更加突显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以及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带给我们悲壮、崇高的审美体验。
随着影视剧的发展日益成熟,“人物塑造的重点从观念纯粹和性格单一的扁平人物,向思想深度和美学价值更为突出的圆形人物转变。”[4]《觉醒年代》没有刻意拔高历史上“高高在上”的英雄人物,而是将他们的语言日常化、行为平民化,剧中出现的角色均个性饱满,立体多面。被学生尊称“守常先生”的李大钊是妻子面前的“憨坨”,但是妻子在学生面前喊出“憨坨”的时候,他很不好意思地说“这么大人了你还叫我小名。”毛泽东深夜在北大图书馆一边啃辣椒一边读《共产党宣言》,穿着短裤躺着哼歌的蔡元培、与父亲长久执拗的陈延年等等,这些鲜活和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细节,引发了观众的强烈情感共鸣。
“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行。”[5]五四运动时期,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当时的人民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抗议,去捍卫战胜国的荣誉。剧中从李大钊、陈独秀到毛泽东,从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到工人阶级的觉醒,我们可以看到众多历史人物一直努力探索,苦苦寻找中国的出路,从而加深了对历史和人生的理解,得到心灵的触动和陶冶。这种历史的必然,力量的不可阻挡,以及饱含悲悯的“哀而不伤”,激发向着美好生活努力奋斗而又正视残酷现实、时刻准备应对斗争的炽烈情感。
中国古代美学家叶燮认为:艺术创造的最高法则,就在于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理”“事”“情”。[6]《觉醒年代》为了还原最真实的历史,剧组专门在外地找了细沙,拍摄时用鼓风机吹,打造北京城漫天黄沙的实景;剧中人物的服饰,小到一颗纽扣都要精抓细节、精心设计;杂志社报纸的大小、材质也要仔细把控;还有剧中的北大红楼,也是按照1:1.2的比例复刻原版等等。对真实历史背景的还原,既符合历史逻辑,也在一点一滴的细节塑造中让观众产生信任感,更好地在剧情的推动中体会作品传达的情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说明“意境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理论体系,在我国古今各文艺论著中均有重要地位,是作品品评的最高标准”。[7]电视剧《觉醒年代》的制作团队在创作过程中将意境与色彩、音乐、镜头进行紧密的融合,营造出蕴藉隽永的艺术意境。
“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剧中多次使用蚂蚁这个意象,一次次的镜头特写将其与当时社会局势结合。陈延年兄弟在码头干苦力吃饭时的碗里,陈独秀讲话时的话筒上,散发《告北京市民书》前李大钊的胳膊上……跌跌撞撞的蚂蚁象征启蒙者们对信仰之路的追求,也象征着这条路上的艰难险阻。“三顾茅庐,求贤若渴。”蔡元培为请陈独秀前往北京大学任教,三次前往陈独秀住处,漫天大雪见证了这段求贤若渴的往事。“遍地哀鸿满城雪,无非一念救苍生。”毛泽东在哀鸿遍野时出场,趟过民不聊生的破旧山河,手中的《青年杂志》便是踏开雨水、迎接风雨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诗化语言镜头还有许多,营造了绝美的意境,给我们带来美的体验。
从画面的构图效果来说,《觉醒年代》选用多种构图方式,如结构式构图、对比式构图等,并且对这些构图方式进行了有效整合。无论是道具摆放、人物站位还是单纯的景物拍摄、镜头制作都是精益求精。剧中蔡元培和辜鸿铭的演讲均采用结构式构图中的对称构图,使整个画面统一而又规整。毛泽东出场的画面便是方向对比式构图,小商小贩、卖孩子的、要饭的、骑着马的军阀与毛泽东冒雨逆行奔跑形成方向对比,画面比较发散,开阔了观众的视觉空间和想象空间,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
蒙太奇手法组接镜头构成的巨大艺术张力可以充分彰显影视语言的独特魅力,是美化人物形象的创作手段,也是一部影视作品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6]剧中陈延年陈乔年赴法留学的片段运用蒙太奇的手法,三次画面交织和镜头的过渡使叙事的衔接更加自然,体现陈延年、陈乔年二人英勇就义时的崇高、悲壮感,交代陈延年、陈乔年兄弟的结局;同时也体现了作为父亲的陈独秀送别出国留学、宁死不屈的孩子的崇高感,赋予电视剧浓厚的艺术感染力,营造了浓郁的悲壮氛围。
歌德曾说:“音乐占有理性接近不了的崇高的一面。音乐能支配所有的东西,放射出不可言喻的感化来。”[7]《觉醒年代》大量使用表现紧迫、激昂悲壮的音乐,表现国家危难背景下革命人士的英勇精神。《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言“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剧中背景音乐与剧情紧密结合塑造崇高感,并且运用听觉通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在张勋复辟率五千辫子军入北京城时,深夜的大街上一个拉二胡的盲人和年幼的小女孩迎着辫子军缓缓走去,此时二胡声响,伴随着辫子军走过的脚步声,两种声音齐出,形成对比。鲁迅在街头人们讨要人血馒头的时候出场,这时的背景音乐用大提琴声,时而紧张,时而透露出无力感,此时的音乐将当时中国的病态更加通透的表现出来。
“色彩作为影像的修辞性因素决定了呈现内容的情感倾向和文化属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叙事进程,制造故事与真实之间的心理距离,强化着影像的戏剧张力。”[8]《觉醒年代》的画面色彩主要以灰色调为主,灰色预示着当时社会阶层的严肃,更能还原当时社会风貌,使观众能通过色彩引发通感,真实感受革命英雄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营造浓郁的悲壮氛围。剧中也创造性使用黑白木刻版画这一艺术形式,不仅是一次集成式意义的美学突破,也体现了整部剧作的深沉感。
《觉醒年代》剧组对人物塑造十分重视,在选择演员上一切“从角色出发”,追求神似,兼顾形似,完成了对真实历史人物群像的塑造。抓住鲁迅外形和气质的曹磊、拿捏陈独秀神韵的于和伟、从内心贴合周恩来的夏德俊等等,这些形神兼备的选角直接将观众带到百年前,获得美的体验。从角色出发,能让好剧与高适配度的演员相适,更好地服务整部剧的创作。
在塑造角色上,演员演技精湛,引起观众共鸣。陈独秀从日本逃亡回国,好友汪孟邹为其举办接风宴,儿子延年与乔年在“荷叶黄牛蹄”里放了只青蛙,此刻于和伟选择安静地坐在一旁,与兄弟两人的指责以及好友们为其辩解时的热烈气氛形成对比,皱紧的眉头以及转碗的动作既完美表现了他的情绪,同时也全面展现了他的思考。紧抿的嘴巴,低敛的眉梢,紧皱的眉头,充满悲伤与歉疚之感让人不自觉沉浸其中。
《觉醒年代》依据人物性格、结局设置出场,紧抓细节,赋予每个出场画面丰富的韵味。首先是陈独秀的“荒诞”出场。陈独秀的出场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吃着别人未吃完的盒饭,周围激烈的辩论仿佛和他毫无关系。这样的陈独秀与印象中西装革履的形象不同,但也恰恰贴合了当时社会背景,与陈独秀个人形象相符。其次是是青年毛泽东的出场。在乌云密布、大雨磅礴的画面中,毛泽东夹着《青年杂志》从泥泞的风雨中逆行而来,他迎雨奔跑,抬手遮雨,铿锵有力的步伐象征带领中国在逆境中不断前行的坚定,将毛泽东的个性诠释得恰到好处。最后是鲁迅的“教科书般”出场。鲁迅先生的出场以《药》为背景,从人血馒头开始,从旧中国的愚昧、麻木开始。在喧闹的集市街口,静坐看文的周树人将报纸放下,熟悉的面孔露出,此时字幕出现:周树人。《觉醒年代》将鲁迅的著名作品《药》中的情节影视化,使得鲁迅出场具有浓厚的文学意境和韵味,彰显人物出场之美。
电视剧《觉醒年代》通过写意的诗化手法增加作品的表意空间和情感厚度,传递当代中国审美观,表现中国文化底蕴。无论是剧本创作、选角表演,还是拍摄剪辑,都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未来中国电视剧产业的发展,应以《觉醒年代》的创作为参照,它给当下电视剧产业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希望,为革命历史题材剧的创作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