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表达及引导策略

2022-03-18 02:46
关键词:爱国主义话语教育

杨 洁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07)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要“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1]。大学生被喻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为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如何引导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表达成为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网络爱国主义的话语表达新特征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2]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网络社会关系,网络是爱国主义话语表达的空间场域。爱国主义作为历史范畴概念,因时因势而发生变化。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自十九届五中全会正式宣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后,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凝聚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力量具有重要作用。虽然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已形成成熟的话语体系,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体系尚未形成,因此,应对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表达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作为表达方式,话语表达是爱国主义内容的载体,谁掌握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权,就掌握了网络爱国主义的教育走向。话语表达的内容蕴含着思想导向。当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表达具有如下特征:

(一)话语表达主体多源、互动多向

一是话语表达主体多元。网络空间的虚拟无界性打破了话语表达的界限,增加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话语表达互动频率,扩展了信息交流的场域,同时产生大量新兴的话语表达主体,如全媒体的个体、网络社群等。互联网时代的个体发声归功于智能手机的普及运用。每个人都是一个信息源,都是爱国主义话语表达的发声者。网络爱国主义信息传播呈多源特征。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6%,[3]基本实现上网终端手机的全覆盖。网络爱国主义中个体价值不应被遮蔽。相反,个体发声更能反映个体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向上向善发展。马克思认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4]与普通网络个体相比,微博大V、知名博主、抖音大咖等更能精准对标教学对象的内心感受,更擅于架起网民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网络社群以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为前提,以朋友群、同学群、工作群、爱好群、消费群等形式增强话语表达的黏度。对个体而言,网络社群的发展让个体话语发声拥有了聚沙成塔的机会。即使囿于信息茧房和圈层固化的影响,零散个体的话语亦拥有统一整合意见和情感满足的机会。个体能够在各种信息载体间对爱国主义事件发表独立见解,甚至产生群体力量,同时造成巨大舆论影响。2016年“帝吧出征”、2019年“饭圈女孩出征”等事件均从不同侧面反映特有文化下青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共同话语表达力量。二是话语表达主体互动多向。随着信息技术和媒介发展,知乎、豆瓣、抖音等新媒介平台不断涌现,个体话语之间传播的互动频繁,个体话语表达互动增加。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之间的互动,网络爱国主义话语表达以情感宣泄、争论价值、资讯猎奇等各种样态并存,加上网络信息碎片化、思维方式浅层化、群体交流直接化、信息传播裂变化等多因素影响,容易导致言论偏激。因此,需要对个体和网络社群进行价值引领、道德支撑和法治规范。

(二)多元价值文化碰撞

网络犹如一个巨大容器,既容纳信息又加剧信息之间的相互碰撞。网络爱国价值观不可避免与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多元价值发生碰撞。速度上,信息技术发展加快了话语传播速度。各种思潮在网络上善于伪装,相较于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模式的转型速度更快,导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在速度上无法跟上时代要求,应对国外思潮冲击行动迟缓。

网络传播自由打破了传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单向传播的局限性,增加网民间交流机会。然而,表面上网络空间的自由平等却无法掩盖暗涌里关于网络话语权的争夺。从国外对意识形态的渗透方式来看,近年来多以柔性、保守和隐匿等方式传播资本主义价值观。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呈现情感需求、微观叙事、动态即时等特征。面对多元价值文化的碰撞和冲突,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更需要占据价值高地,坚守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阵地,全方位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三)表达载体多样共存

与现实生活不同,网络话语表达载体多样共存。一是表达方式多。既有权威、正统的宏大叙事的文字表达,也有形象化、趣味性强且关注个体体验的表达方式;既存在如弹幕、表情包等多种载体方式,也存在二次元、萌化等幻象描绘、诙谐幽默的表达方式,可谓高大上和接地气并存。二是载体方式多,表现为微博、微信、抖音、音频、微电影等。新媒介使用日益便捷,随时随地无缝嵌入人们生活日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5]数字化时代,爱国主义在网络空间的表达载体亦反映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效果。与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相比,网络爱国主义因网络载体的便捷更迅速,能在极短时间产生巨大影响。

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表达新挑战

大学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对象,是国家发展的活力体现,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当前,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表达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忽视的问题,面临着多重挑战。

(一)网络的开放性模糊国家界限

认知上,网络作为公共领域一部分,在虚拟的网络公共空间,国家、民族之间的分野不再明显。网络交流存在以文化共同体代替了国家民族划分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们对国家的情感与依赖。加上互联网中的政府社会管理权力日益抽象,国家形象和国民角色在交流中被漠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表达呈现弱化趋势,互联网中被解构的人际关系并未替代现实的人际交往角色。相反,真实生活的国界尚未突破,跨国间人与人的真实交流仍以国家作为界限。一方面是真实生活的国家作为相互交流的界限而存在,另一方面是虚拟网络中国家之间界限的不断模糊。表面上是话语改变,实质上却模糊了网民交流中的国家意识。

(二)信息碎片化妨碍价值判断

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6]网络技术不但构建了新的社会空间,而且会改变人们精神追求的实践方式。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的普遍运用、网络信息传播方式碎片化和社会节奏加快等均影响着人们生活。人们现实生活与虚拟网络时刻共存,需要不断切换网络与现实的空间转换。时空的不断切换导致人们关注琐事而非宏观大事,表达方式侧重于情感体验而妨碍价值判断。琐事关注点导致爱国主义的理性实践存在困难。从表达方式看,数字化表达方式颠覆了传统表达的角色,人们更乐于表达爱国情感。特别是面临复杂的话语环境,爱国情绪在特殊情况下的高涨易导致价值判断被掩盖。诚然,爱国主义从概念上蕴含着情感因素,但爱国情感也会受到自发性、冲动性和不可控性等因素的左右。[7]因此,话语碎片化的表达方式更多体现为一种情感宣泄。特别在爱国心理受到侵蚀、情感受到刺激的情况下,爱国情感表达会挑战法律底线,导致人的价值判断受到影响。

(三)语言的戏谑化模糊政治议题

与现实生活的交流相比,网络语言具有戏谑化的特征。网络亚文化群体是主流文化的反叛。在人人都拥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表情包、段子、截图加注文字、弹幕、鬼畜视频等表达形式充斥网络。2016年的“帝吧出征”是一场以表情包维权为主的爱国主义传播事件。事件中的国旗、风景、明星等被制作成为表情包广泛传播。2019年“饭圈女孩”为祖国庆生事件开设了“饭圈女孩网络出征超话”,[8]通过话语段子、截图加文字等介绍中国的真实生活状态等,有组织地表达爱国情感。虽然表情包、段子、视频等新兴话语表达形式创新了爱国主义的话语表达形式,也获得主流媒体的点赞,但网络语言无法避免戏谑化的特征。网络语言的戏谑化在传播过程容易跑偏,将爱国主义原本严肃的政治议题过度萌化、趣味化甚至低级化。娱乐化的表达使得爱国主义的政治性被消解,甚至在价值立场上发生变质。美国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是由符号及其意义而引发的。[9]但人类文化中的深远意义依旧寄存于文字,表情包、段子、视频等新兴话语表达形式无法替代文字。诚然,戏谑化的表达方式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也更能形象表现内心,但妨碍爱国主义教育走向深度理性思考。

三、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表达的引导策略

如何在数字化生存时代中培育家国情怀、铸牢国家意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亟需解答的重要命题。话语是社会物质生活方式的标志,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语言导向反映了人们的思想变化,需要从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表达进行引导。

(一)以爱国主义的道德力量熏陶话语主体

网络信息时代,人仍然是话语表达的主体。个体拥有发声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话语权从精英阶层走向普通百姓,民意的表达也拥有一呼百应的号召力。改善网络道德的趋势需要大力弘扬优良道德,提高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强大的道德力量。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网络信息内容广泛影响着人们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要以主流价值构建道德规范、强化道德认同、指导道德实践。[10]爱国主义教育要加强历史的传承、爱国情感的感染和现实事件的回应,以大国担当、家国情怀等凝聚爱国主义的热忱。在坚定爱国主义政治立场的前提下,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具备信息鉴别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育青年大学生争做中华好儿女的志气、骨气、勇气。一是在爱国主义教育上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对爱国主义教育宣传要立场鲜明,课堂上要加强思想辨析,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学习历史、反思历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二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发挥教育队伍的协同机制,让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等高校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在爱国主义教育的立场上保持一致,在协同互助中帮助学生实现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三是打造线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爱国主义的道德力量不应只局限在纸上、场地上,而应充盈网络空间,构建互联互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动占据网络传播话语权。

(二)以爱国主义主流价值充盈网络话语内容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网络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网民的思考范围。伯纳德·科恩指出:“新闻媒体远远不止是信息和观点的传播者,也许在多数时候,它在使人们怎样想这点上较难奏效,但在使受众想什么上十分有效。由此可见,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不仅因为他们的个人兴趣,还因为他们所读的报纸的作者、编辑和出版人为他们描绘的蓝图不同。”[11]从本质而言,网络虚拟空间仍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延伸,网络空间的价值依然需要主流价值进行引导,从而坚定主流价值的话语立场。一方面,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应主动承担优化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内容供给的重要责任。主流媒体要主动占据网络舆论的制高点,深度融合网站、微博、公众号等传播主体载体,将主流价值的阵地延伸至网络空间,同时肩负着爱国主义议题的选择。主流媒体在政治议题的选择上要审时度势,结合党史国史、国情国防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设置议题主题,从主体主线中挖掘爱国主义的核心内涵,让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既有宏阔的历史视野又有血有肉。主流媒体要运用融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叙事方式,引导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表达的方向,以形式促进内容,增进爱国主义认知、强化爱国主义认同、引导爱国主义实践。另一方面,规范网络爱国主义法治建设,打破对爱国主义教育优质内容的技术壁垒,构建理性且合法的话语表达。网络社区一定程度的自治性并不影响网络爱国主义的法治化建设,相反,法治能在制度层面给网络爱国主义的话语表达提供向导。例如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指出:“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坚持主流价值导向,优化算法推荐服务机制,积极传播正能量,促进算法应用向上向善。”[12]对蓄意造谣抹黑国家、戏谑历史、否定歪曲英雄的现象要严惩不贷。

(三)以大学生喜闻乐见且理性的方式开展话语表达

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表达要摆脱居高临下的姿态和说教,以生动活泼、和蔼可亲的网络话语创新赢得网络话语权,赢得当代大学生的青睐。一是增强话语表达的主导权。网络爱国主义话语传播要构建立体化的传播体系,发挥主流媒体的传播优势,让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扎根生活,赢得人们内心的共识。例如,由中央宣传部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将内容聚焦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群众,其典型人物和故事,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范本。[13]二是注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占据互联网新媒体高地。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要积极开展与网络新媒体的合作,进驻微博、视频号、抖音等网络平台,同时设计快闪、表情包、二次元漫画等青年大学生喜欢的方式,既萌又兼具意义,拓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正能量影响范围。三是弘扬爱国的理性表达。爱国需要对祖国爱得深沉,亦需要理性思考,理性让爱国情感表达更有深度。

在互联网发展迅速、信息资源海量的当下,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种新样态,是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面对的时代命题。从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表达对大学生加强教育引导,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将有助于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理性且有效地表达爱国情感,切实将爱国之情转化为强国之行。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话语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